教会孩子“输不起”比“如何赢”更重要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压力很大。父母往往间接鼓励孩子追求胜利和成功,却往往忽略了孩子可以在失败中学到更多的经验。失败不仅能揭示人的缺点,还能让人学会谦卑和顺从。如果孩子明白失败也有积极的意义,就能冷静处理自己失败的感受,增强自己承受挫折的能力。等他们以后长大了,心态会更成熟,失败的概率会相对少一些,成功的自然会多一些。与时不时处于与他人比较或竞争环境中的成年人相比,儿童由于社会经验有限,面对挫折时的调整和处理不够成熟,容易失态。很多家长都面临这种情况。为了尽快解决困境,他们往往会直接责怪孩子。而已经因为失败而抑郁的孩子,可能会感到更加沮丧、尴尬,甚至会有不能接受的行为。受挫的感觉当然不好,但是父母总会问“有那么严重吗?”孩子自己除了“不开心”可能也说不出为什么;其实还有很多微妙的心理因素,包括:1。对输赢意义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孩子倾向于单纯以结果来判断事情,觉得“赢了就是更好”,“输了就是我不好”。2.争强好胜:“我就是想赢!赢了感觉更好。”3.我希望被欣赏和重视:“如果我赢了,我父母会说我很棒”“如果我赢了,别人会认为我是最棒的”。4.抑制不住的失落感:“我输了,心里好难过好难受。”5.对自己很失望:“输了肯定不好”,“我输了,我是个可怕的孩子”。6.我觉得惭愧:“我输了,在大家面前好尴尬。”面对挫折,孩子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即使他们年龄相似,每个孩子在面对失败的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孩子会很凶,很霸道。有的孩子,虽然失望,但也能默默接受;甚至有些孩子,笑一笑就没事了。这不仅是性格和气质上的不同,还与孩子的挫折承受力有关。挫折承受力是在遇到挫折时,承受压力和打击的一种内在能力。不仅仅是游戏比赛中的失败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更是孩子挫败感的来源,比如被父母或老师骂,觉得自己不如哥哥姐姐或同学,或者被同龄人拒绝。1.接受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失去已经够难了。虽然表达方式不合适,但家长要尽量用同理心安抚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知道自己不是无理取闹,其实也很难过,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如果孩子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建议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给予适当的引导。2.让孩子明白“享受过程”比“赢”更重要。孩子会在意输赢,部分是因为父母的态度。也许父母认为不要求孩子赢,但如果不表达对输和赢的态度,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联系和归因;比如,孩子赢了就大力表扬奖励,输了却没能给予正面鼓励,甚至表达出一种遗憾,这可能会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压力。家长要强调的是孩子是否努力,是否进步,是否享受过程中的乐趣,并给予表扬。3.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进步,面对下一个挑战。竞争总是关于输和赢。有时你赢,有时我赢。这种比赛很有趣。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别人赢了,不代表自己穷,而是自己还有挑战的空间。同时,别忘了提醒自己的孩子,看看他们是否比上次做得更好。4.教孩子如何解决问题,展示自己的态度。在孩子受挫时,引导孩子对这次失败进行积极的归因和思考,让孩子放下失败的结果,保持自信心。家长要鼓励孩子不要逃避失败的项目,以后要更加努力。妈咪已经知道秘密在哪里了,下次一定好吃。面对输赢,越来越正常。从好的角度来说,孩子在乎输赢,争强好胜,其实是一种激励自己的动力,但除了要有“想赢”的积极心态,还要有“输不起”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