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有上进心又懒于行动的浪费心理?

有句话说:你现在偷懒的每一次,都是在为你的未来挖坑。

按常理来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活了短短几十年,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或大或小,或高或低。不管是什么,我们的生活都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明明有奋斗的机会,却总是被自己的懒惰毁了。相反,那些出身条件不好的人,总是一次次打我们的脸,成为我们所说的“励志榜样”。

曾经看到一个新闻,美国一个黑人天生四肢健全。他的左手只有两个手指,他的脚只能靠义肢辅助。但是,他从不怨恨自己天生的缺陷,因为他喜欢音乐,爱上了弹琴。

经过不断的练习,现在他可以把听到的旋律变成琴键,然后用断指把音符弹得很美。他还在youtube上发布了自己创作的弹琴视频,点击量达到500万次,成为热门话题。

另一方面,我们很多手脚健全的人,也懒得下楼去叫个外卖,学个演技。

这已经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了,更不用说其他的事情呢?

蔡康永曾经说过一段话:

15岁发现游泳困难,放弃游泳;18岁,遇到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要说“我不会”;18岁发现英语难,放弃英语;28岁时,有一份很棒的工作,但如果你想懂英语,你必须说“我不能”。

人生很多遗憾,就这样留着吧。

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野心。

但是上进心不足以给我们带来实质性的改变。我们还是要克服自己的懒惰,才能有所收获。

懒惰是人类的七宗罪之一,属于我们的人性。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作者斯科特·帕克提出了一个观点:要克服懒惰,我们需要从生到死与它作斗争。

换句话说,要想解决懒,就不能懒。

当你现在觉得自己很懒的时候,说明你还没有建立明确的行动模式。

在你看来,没有什么是有意义的,没有目标;就算你有目标,但是这个目标对你来说是可有可无的,不能激发你的动力,那你最后还是会继续偷懒。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B.J.Fogg教授是研究行为科学的教授。他曾经提出一个模糊的行为模型(FBM)来理解人类行为。

这个模型指出,一个人的行为机制必须包括三个方面:

1/动机

2/行动能力(能力)

3/触发器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一直处于懒惰状态。

当我们缺乏足够的动力和行动能力,再加上缺乏合理的触发机制,那么我们就会一次又一次的拖延,养成懒惰的思想。

以一个具体的情况为例。

现在你是一个口才不好的人。你一直很崇拜别人的侃侃,谈吐幽默,你心里希望自己也能变成这样。

你也尝试改变,但是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现在的口才能力已经可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反正不说话也照样可以生活,所以就没有太大的动力去锻炼口才,继续偷懒。

嗯,突然有一天,你想遇到对的人,来一场甜蜜的爱情。

问题是你发现你不知道怎么和异性说话和互动。因为你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处理这些情况,最后只能放弃这件事,把谈恋爱的想法托付给命运。

后来通过朋友介绍,你终于认识了一个不错的女孩。

你小心翼翼的行动,生怕你不说好话,会让对方讨厌你。但是,约会结束后,你从朋友口中得知,女孩对你的印象还是不好,说你的发言让她觉得很尴尬。

我三次四次在这个领域结束。最后,你从这次痛苦的经历中吸取教训,觉得自己必须改变这种状态。

在这个女生的触发下,你决定提高自己的能力,练习自己的口才。

我心中有一个强烈的信念:当我涅槃重生的时候,就是生命再次起航的时候。

这个时候,你克服懒惰,提升自己,问题不大。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目前浑浑噩噩,游手好闲,却没有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绝对是FBM模式缺少了任何一个因素。

如果你想摆脱懒惰,你必须一个一个地把它们找回来。

在智虎上,有一个关于如何提高机动性的问题。

我很喜欢其中一位作者的回答。

他说,在你行动之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1/你真的想要这样吗?

2/你想要多少?

3/以后再吃可以吗?

对于这三个问题,我相信大部分人回答前两个问题都会非常轻松,但是在回答第三个问题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大家追求目标的坚定感。

坚定感强,动力强,这样的人恨不得马上投入行动去得到这些东西。

坚定感弱的人,由于缺乏足够的动力,即使回答了第二个问题,也会表现出想要的想法。但是一旦得到的时间被耽误,很多人会表现出无所谓的感觉,反正是可以接受的。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心中有目标,但还是选择得过且过的主要原因——目标当然很好,如果没有,现在的情况也习惯了,就这样走下去。

你想想,你现在定的这些目标,比如减肥计划,比如锻炼口才,比如读书学习,哪一个稍微推迟一点就会“杀了你”?

号码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实现这些长期目标,很难立即杀死我们,但它只会像慢性自杀一样一天天杀死我们。

直到有一天我们回首往事,我们会后悔和感叹,如果我们当初好好把握,我们现在该有多好!

要避免这种遗憾,你必须关注当下,提高自己的动力。提高动力,需要从感觉入手。

一般来说,我们人类的动机都和我们的情绪有关。情绪,比如情绪,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的行为。

所以你要创造一个具体的感受情境,让自己置身其中,感受情绪。

比如我想学钢琴,毕业那天在喜欢的女生面前弹一首歌。这个事件会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一想到女生对我的倾慕,对我的微笑,对我的赞美,我就无比幸福。

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不能在她面前展示自己,得不到她的关注,我会觉得很痛苦。这个机会不会再来了。如果我做不到,我会恨自己一辈子。

这种具体的场景描述足以激发我们的动力,让有这个动力去学钢琴的人抓紧时间去学。

不过,如果单纯通过想象描述感觉不到什么,也可以把自己放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中感受一下氛围。

想提高自己的口才,就要多接触那些口才好的人,了解如何表达自己。

通过电视节目、演讲、视频,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自己想要的那种能力,去掌握后面会给你带来的各种视觉效果,从而提升自己的内心感受。

项羽在浙江看到秦始皇巡视,见他的车马威严恭敬,就对项梁说:“你可以代替他。”这是一个很好的处于特定情境的例子,从而激发内在动力。

找一件让人觉得有激情的事情,然后赋予它行动的意义,你就不会偷懒了。

我们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做一些复杂的事情,都会不同程度的消耗我们的意志力。

所以我们要想一下子脱胎换骨,就以此为目标去行动,坚持不了多久,很快就会放弃。

培养自己掌握某种能力,要由易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虽然这种行动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但是我们所学的一定会满足我们相应的一些需求。

只要我们不断学习——满足某些需求——从满足某些需求中获得更多动力——进一步学习——进一步满足更多需求,就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种学习,我们可以用一种“游戏模式”的方法来提升自己。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TED演讲家简·麦克戈尼格尔(Jane McGonigal)在她的《游戏改变生活》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可以将我们在游戏中拥有的心理优势应用到现实生活的挑战中。

比如我十岁的侄子,非常喜欢玩游戏。

有一次他来我家,跟我说他同学有足球比赛,想去打。他问我电脑里有没有,我只好在网上给他下载了一个。

我刚开始玩,更别说我侄子了。即使像我这么大的人,第一次玩电脑足球,也玩不了这个游戏。为了教侄子,我看了简单的操作策略,设置好键盘,进入游戏,开始玩游戏。

前几场我基本都输了,而且经常是对手进三个以上的球,因为我对射门和传球的一些按钮不熟悉。还没等我做好,对手就逼我抢,把球丢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会把游戏难度降到最低。

没想到,难度一降,对方球员就变成了书呆子,抢球不那么积极了。在这种情况下,我有足够的时间来探索每个键的功能和配合。

试了几次,在这个难度下,我变成了三个以上的目标;玩久了,甚至能进七八个球。

在这种快感反馈的引导下,我逐渐把难度调整回正常,战斗的结果就是输赢。而且以我的熟练度,就算是高级难度也能往对手身上灌两三个球,不然赢的会更多。

赢得比赛后的快感让我专注于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

在教侄子的同时,我也学会了自己玩这个游戏。如果一开始就死在困难模式中,不仅会让我沮丧,失去信心,最后可能什么都学不到——除非你有面对困难的心态。当然,这样你就不会偷懒了。

由于我从来没有玩过这种足球游戏,所以我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技巧(这种技巧不需要达到专业水平,毕竟需要天赋的加持,但足以让我们应付日常生活)。为什么不试着为其他事情这样做呢?

也就是说,先学习一些简单的东西,然后用这些东西满足我们的小需求;得到满足后,我们当然会获得快感,然后就可以加大力度去学习一些相对复杂的东西。

之后我们用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更深层次的需求,在获得快感的同时也可以继续学习更难的东西。

来来回回,直到你完全掌握这个东西。

所以,不管是练口才还是其他,如果你觉得自己想做的事情很难,就把大目标切片,把难度降低,然后一点一点的完成。

当我们从切片的任务中获得了愉快的回报,有了相应的动力,就可以继续投入下一个任务。

毕竟,想要锻炼自己的口才,从普通的谈话中提升自己的愉悦感,会比从和客户的谈话中更多更容易!

越容易上手,越能克服懒惰。

如果没有触发机制,即使我们有更多的动机,我们也很难采取行动。

根据福格教授的研究,触发机制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触发机制要被我们成功捕获;

第二,触发机制要与我们的目标行为相衔接;

第三,要同时具备相应的行为动机和能力;

这样的触发机制可以是外部的,比如设置一个闹钟,提醒你在某个时间铃声响起的时候你就知道该做什么了;也可以是内部的。一旦我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我就会立刻坐直身子去看书。

这个触发机制被我们成功捕获,与我们的目标相关,我们有相应的能力去做,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行动。

同时,建立触发机制是习惯的培养。

比如你把自己锁在一个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的房间里,你会更容易投入工作,那么这个房间就是行动的触发机制。通过这个房间,你可以养成努力工作的习惯。

我就是这么写文章的。

我有很强的写作动机和相应的写作能力。最后,在特定的时间坐在电脑前,打开WPS,可以触发我开始写作。

每个人的触发机制都不一样。如果你找到并建立了自己的触发机制,你就能逐渐养成行动的习惯,摆脱懒惰。

没有人能一蹴而就,要达到目标需要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但是,如果我们有上进心,我们就充满了无所事事的懒惰。最终,我们的人生只会痛苦而漫长。

你想先苦后甜,谁也无法替你选择。

真正让你变得更好的,只有你自己。

想清楚自己努力的动机,慢慢培养行动的能力,最后通过触发机制养成进步的习惯,这样你就能收获不一样的自己,甚至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