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千克和克教学的思考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可以在教学反思中记录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如何注重教学反思?以下是我收集的公斤和克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对千克和克的教学思考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质量克和千克的单位,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知道1 kg =1000 g,使学生知道用天平称量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测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上课前,我让学生准备2分钱硬币和两袋500克盐,学生自己带了一些东西。精彩的两分钟同学介绍了公斤的由来,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然后,我拿出质量为1 kg的四样东西,一捆作业,4盒牛奶,4盒粉笔,2袋盐。让学生称一称,估计一下哪个东西轻,哪个重。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步骤就完成了。然后接下来就是探索交流,解决问题。通过投影图片,我们知道物体的重量可以用克和千克来表示,从而引出题目,在黑板上写下:克和千克并让学生知道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要知道,一个物体的重量是可以用秤来称的。接下来,我学会了如何使用秤。用秤盘称一下这四样东西。都是1 kg。这公斤有多重?让每组的同学轮流称一下,牢记1 kg的感觉。问学生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公斤来衡量。公斤的教学到此结束。

下一步是教迪克这件事。一枚两分硬币,其质量约为1克。这组人轮流称一枚两美分硬币的重量,并感受一克硬币的重量。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在小组中轮流,让学生谈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作为质量的单位。

接下来是克和千克关系的教学。一袋盐的质量是500克,两袋盐的质量是1000克。称一下这两袋盐。秤上的指针指向1,表示1公斤。1000 g =1 kg。接下来,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这节课的内容并不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质量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在此基础上,这节课教授一些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单位。学生掌握得很好。

对公斤和克教学的思考2。这部分我几年前教过,也是第一次教。所以我没有经验,只是在课本上讲知识,所以经常出现学生:一个人重300公斤,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有些笑话。现在,我再一次拿起课本,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如何妥善处理这部分内容。

克和公斤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经常与之打交道。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生活的实际,在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在超市里寻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寻找标有重量的东西,记录我找到的东西和重量,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本次调查旨在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分散学习困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周后,上课汇报:你在生活中知道过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你能告诉我们你正在调查的物体的重量吗,然后你能说出一个类似重量的物体吗?对视,交谈,称重,称重,比较——体验,体会,感受克和公斤在交换报告中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不仅拓展了他们的思维,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对公斤和克教学的思考3。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的单位不如长度的单位直观直观,无法用眼睛观察。为了让学生知道单位的克和公斤的实际重量,了解克和公斤之间的推进率,学习初步估算和实际应用,在本课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引导学生熟悉生活,观察收集信息,从中学习数学知识。

上课前,学生们打算去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签,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既让学生明白较轻的物品用克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公斤表示,又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2.让学生“做数学”,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

为了让学生知道肉眼看不见的每个单位的实际重量,克和公斤,在教学中,让学生称1便士、500克盐、1公斤洗衣粉等的重量。,并感受1克和1公斤的重量,然后让学生称一公斤苹果和65438+。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帮助他们形成1g、500g、1kg的质量概念。

3.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称重、评估建立克与公斤的关系,形成1公斤中有1000 1克的概念。

老师先拿出两袋盐,每袋500克,问:“两袋盐有多重?”数学问题。有的同学通过计算得出500+500 = 1000克;有人用称重的方法知道1 kg的重量,从而得到1000 g = 1 kg的等价关系。这时,老师并不满足于克与公斤关系的建立,还要求学生判断两者孰轻孰重,即1000 1克2分硬币和1公斤铁,让学生在头脑中直观形象地形成1公斤,1000 65438。

4.把猜测和估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应用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对商品质量进行必要的精确称重外,更多的情况下使用的是估算。在教学中,当学生初步建立了1g和1kg的概念后,教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重新进行估算和测量的练习。如果你分组估算大家带的货物重量,然后选择合适的一个来称重,看谁能估算准确。

对千克和克教学的思考——教学目标之四:

教学的首要困难来自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大三学生来说,往往首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特征,而不太关注重量的本质,有些还比较间接。对于初二学生来说,“克”和“千克”概念的建立是很有挑战性的。一是因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克和公斤较少,二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重量的关注和体验较少,三是克的单位比较小,学生很少去感受和体验这个重量单位。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努力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1,唤起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对物体重量的注意;

2.让学生通过操作和实践活动去感受和体验,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方法和意识。

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定位是: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和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公斤,初步建立1克和1公斤的概念,并交流克和公斤的关系,知道1000克=1公斤,知道它们的区别。

2.在建立重量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意识。

反思1:

纵观这门课的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学生对概念的自主建构,让学生充分体验、体会、探索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新教材将“千克”和“克”两个重量单位放在一起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对“克”和“千克”作为一个整体的理解和建构来完成概念的形成。事实证明,只要学生掌握了其中一个重量单位,那么另一个概念自然也会掌握。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从1克到十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最后到1000克,把克和公斤紧密联系起来,在重量体系中把克和公斤作为一个整体来建构,可能会丰富和深化概念教学。

反思二: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称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初他们觉得1克是一个很轻的单位,人几乎感觉不到。之后,我让学生们在桌子上寻找重约1g的物品,并交换估算方法,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然后揭示出学生们找到的所有物品重约1g。为了丰富对克的感知,学生感知10g、20或50g需要多少硬币?并让6、8个学生组成的小组一起称重。20克、50克、100克重多少?让学生在完全感知的情况下估算苹果和盐的重量,并在估算过程中注意估算方法的优化。不幸的是,在估算并确定了苹果的重量后,我忘了让学生感受200克的重量。在教1kg的时候,我让学生猜一猜一公斤大米和一公斤废纸哪个重哪个轻。由于两者体积相差较大,同学们对千克有了很好的理解,知道比较物体的轻与质量比体积更重要。最后,我让同学们对比一下1g和1kg的区别,他们明显感觉到1g比1kg轻很多,这为他们以后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通过各种练习加强对克和公斤的理解。

反思三:

教完公斤,因为时间关系,不让学生感受几十公斤的重量,很可惜。还有一点值得反思的是,在回归课本整理知识的过程中,思路要适当引导学生整理和复习知识。

对公斤和克教学的思考5“克和公斤”是小学数学量和计量知识的重要内容,也是质量单位的入门课程。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物体的重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概念,但对质量单位的认识还很欠缺。质量的单位不如长度的单位具体直观,所以无法用眼睛观察,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每个单位的实际权重,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称、找、比、猜、称、看、说等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了1g和1kg的重量,从而初步建立了1g和1kg的质量概念。

回顾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觉以下教学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利用超市购物引出话题,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感受生活,欣赏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和量。然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克,说明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始于动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经历过的。这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 g和1 kg的质量概念。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让他们自己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建立1g的概念时,让学生称一枚2分硬币两次,充分感受1g的质量,然后让学生寻找并找出生活中约重1g的物品,再让学生猜1g中有多少颗大豆。最后师生演示,是65438+。在建立1kg的概念时,让学生称取500g和两个50g (1kg)的盐,通过称重、比较、交谈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500g和1kg的质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65438+。

为了将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的物品质量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抽象的质量单元更加生动具体。我让学生们先估算一下书包的重量,然后用秤称一下,以验证估算是否正确。通过这些操作,学生对公斤的质量概念越来越清晰深刻。

第三,用比较的方法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在学生们充分感受到1g和1kg的重量后,我让学生们一手称两袋盐,一手称1便士,来比较他们的重量,这样通过比较,学生们就可以形成这两个单位的实际“重量”的生动表象,轻松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四,在实践中巩固和升华知识

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有趣,进一步巩固和升华了素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这节课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实地体验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和活动的乐趣中理解和升华对克和公斤的理解。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教学中也存在以下不足:

1,给学生短暂的时间权衡和感受。

公斤教学时,只让学生称两袋盐,学生的体验时间短且少。

2.学生的评价方式简单,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多元化的课堂评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关注学生专注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对千克和克教学的反思6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

本课程的设计力求体现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思想。学生虽然对公斤和克不熟悉,但已经知道物体是重的,能分辨物体的重量,能用手或其他部位感受和体验物体的重量。所以在教这一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课前调查,课中体验,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身参与,逐步感知和建立1 kg和1 g的质量概念。

2.注重过程,强调体验。

这堂课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的。旨在让学生掂量、掂量、持有、比较、思考、对话,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充分参与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

3.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理念:“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求知欲设计教学”,重视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理解和创造。本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首先要求学生用弹簧秤称出1公斤的水果。学生遇到问题,老师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而不是先教操作方法,再让学生权衡。这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愿望。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有意制造矛盾,用秤称一枚2分硬币时,发现指针几乎不动,引起学生产生怀疑。这时引入了秤来理解克,通过推理建立了1000克和1公斤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公斤的概念,猜猜老师的体重是多少公斤(50公斤)。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重(25-30kg左右),互相拥抱,感受20kg以上的重量。做现场记者采访老师的分量。这些有趣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学生总是处于注意力的“兴奋期”。

4.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

理解和处理原则:学习内容具有现实性、意义性和挑战性,应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

学生对1 g和1 kg的体重缺乏感性认识。因此,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事物作为教学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源”。在教材的处理上,从整体-部分-整体出发,先知道千克再知道克,然后建立克和千克的关系,这也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感受体验。当我们感知到1kg时,要称一称,称一称,换算成具体的数量:苹果8个,黄瓜6根,香蕉7根,橙子12个,梨6个,都是1kg。一枚2分硬币重约1g,10g有47个豆子。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对公斤和克7课教学的思考属于“量的度量”范畴,是人们定量把握客观事物质量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轻和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直观地比较一些物体的重量,但是如何进行定量的比较呢?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因此,通过本节课的称、估、称等活动,让学生知道质量的单位克和公斤,知道1 kg =1000 g,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带“公斤”的秤,初步建立1 g和1 kg。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成功之处:一是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体验转化为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实现从生活到数学的转化。比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或者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相关资料,结合生活中的材料,引导学生理解克和公斤的不同作用,做到课内和课后相得益彰,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感受1g和1kg的实际重量,逐步树立1g和1kg的质量观念。比如我设计了让学生称、称、找的活动,让学生用称2分钱、一根烟、几颗黄豆的方式感受1克的重量,让他们不仅感受到了身体,还感受到了物品的数量,更形象地感受到了1克的质量,很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缺点及对策:克和公斤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在教学中要时时贯穿估算的教学,让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