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基本情况

[编辑此段]民族概况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哈尼族在中国史籍的名称中可以找到,如“何一(满)”、“何尼”、“沃尼”、“阿尼”、“哈尼”等。自称的有30多种,如哈尼族、悠妮族、比约族、卡多族、倪好族、百红族、布都族、多尼族、耶彻族、阿木族等。【编辑本段】民族分布现有人口1253195。主要居住在滇南红河与澜沧江之间的元江、墨江、卢纯、金平、江城县,也有思茅、西双版纳、澜沧等市州县。主要从事农业,好梯田。【编辑此段】哈尼族使用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三种方言:哈雅语、比卡语和白浩语,每种方言又包含几种方言。哈尼族原本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在1957年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民族历史上自称的哈尼族有很多种,其中自称最多的有哈尼族、卡多族、雅尼族、倪好族、比约族、布都族和白洪族。此外,还有诺比、诺美、格哈尼、哈尼、、齐、阿里卡多、阿古卡多、绝味、觉觉、艾尼、多塔、阿苏、、布觉、欧努、阿西鲁马、西摩、、、卡贝、黑尼、赫尼、罗眠。哈尼族主要居住在红河南岸的红河、卢纯、元阳、金平等四个县。雅尼居住在西双版纳自治州和澜沧县;卡多,倪好,碧月,布都,百宏等。在景东、镇远、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县交错居住或分散居住。本民族内部的相互称谓与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并不一致。中国史籍中所见的历史名称,秦汉时称为“坤明叟”,魏晋南北朝时称为“乌蛮”,唐代南诏、大理时称为“人”,元代称为“Mooman”、“Moomud”,明代称为“沃尼”、“和谐mud”,清代称为“和谐Mud”。哈尼族不同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出现和分布变化,反映了哈尼族在历史上的迁徙和流动。名称虽多,但音义基本相同,都与现在的自称、互称相同或相近,都出自“和”的音,含义仍是“与人和谐”。可以说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同意,大量的人自称“哈尼”,作为本民族的统一名称。(李永祥、王二松主编:《哈尼族语言简史》,民族出版社,1986,第129页。关于哈尼族的历史起源,民族学和历史学有四种观点:①东方;(2)两种族源的多元文化整合理论;(3)红河两岸的本土理论;④“羌系”南移论。在东方,云南南部的部分哈尼族把自己的起源追溯到应天府、南京的柳树湾,或者山西、河南、江西、贵州等地,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哈尼族和汉族同源。根据两种族源的多元文化融合理论,今天从事山地农耕的哈尼族是“由青藏高原南部北方游牧部落和云南高原北部南方稻作民族——彝、越融合而成的新型稻作民族”。论民族起源,“应该是双向复合的,即南方土著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交叉融合。”就文化而言,是一种“南方夷岳沿海文化与北方游牧部落高原文化的融合。”(石俊超《哈尼族与“史强制度”》,云南民族文化,第5期,1987)。按照红河两岸原住民理论,哈尼族是红河地区的原住民,与西北高原民族无关。(孙·《论红河流域为早期人类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发表于《红河文物》第3期,1986。)关于“羌系”南迁的说法是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哈尼族和今天云南省的十几个彝语支与古羌族有着相同的主流。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料记载,羌人最初游牧于青藏高原。秦献公时期(公元前384-362年),秦朝势力迅速扩大,大肆进行征服周边部落的活动,羌族被迫四处迁徙。在迁徙过程中,南迁的羌人不断繁衍,形成了耗牛种、越羌、白马种、广汉羌等多个部落,居住在川西南、滇西北、滇东北的广大地区。历史学家把这些迁徙到南方的羌人称为“何仪”。虽然何仪的名字不仅指一个民族,但它无疑包括哈尼族的祖先。这一记载与哀牢山地区哈尼族的民间传说基本一致。相传哈尼族先民曾居住在遥远的北方一个叫“努玛阿美族”的地方,后逐渐南迁,居住在“古哈”、“布阿”(指滇池、洱海沿岸)的广大地区,与“昆明人”杂居。后来由于异族入侵,分两条路线南移:一条是“何仪”从川西南移至滇池昆明,再南移至滇东南刘钊山区;一个从滇西北迁到大理平坝湖,再南下到现在的哀牢山、景东、景谷、镇远、新平到石屏、建水、蒙自、开远,再到元江、墨江、红河、元阳、绿春、江城、西双版纳。隋唐时期,哈尼族和彝族的祖先都被称为“乌蛮”。唐初,哈尼族开始从蛮族中逐渐分化出来,散居在哀牢山、无量山等广大哈尼族银器区的哈尼族被称为“和泥”。出现在滇东南刘钊山区的“赫曼”部落多次向唐朝进贡,开始了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系。南诏兴起后,各地的哈尼族直接隶属于南诏,与东北、滇南的彝族合称为三十七夷。其中袁茵(元江)、思托(红河)、西楚(金平元阳)、罗比(绿春)、莫畏(丘北、鲁西、广南)、羌县(文山、砚山、西畴)等七部多为哈尼族,受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10世纪中叶,段思平率领37名蛮族在石城(曲靖)会师,直驱洱海。937年,他消灭了杨的奴隶制政权,建立了云南大理国的封建领主政权。哈尼族部落,因为段在大理的分封,开始建立领主制。在刘钊山区的哈尼族中,羌县是最强大的。其主龙海吉“常为诸夷所折服”(见《云南通志新编》卷一七四《土司考华凯府》)。),统一了领主的大小。宋幽帝年间,宋首领杨被宋朝封为山区,世代为滇东南太上皇。滇东南的哈尼族与中原有着密切的关系。13世纪中叶,元朝灭大理政权,统一各部,设云南省。元宪宗六年(1256)建立阿万府(至元十三年改为临安府),现辖红河州大部和文山州一部。龙建能,第九世龙海基,曾被任命为阿湾府总经理,加强了与大陆的联系。哀牢山地区的哈尼族从10世纪中叶开始进入封建领主社会。1256年后,元朝分别设立万江府、思陀府和土路、罗比府、西溪府,以哈尼族首领为地方官,分别划归云南各省。后改万江府为元江军民府、元江路,管辖哀牢山地区哈尼族各部,加强直接统治。明初,明军入侵云南,16之孙宁应明起兵反元,使明军直击梁,迅速破坏了元朝在云南的最后统治,改云南为财政部、外交部。哀牢山哈尼族地区设立了大臣官司,大多由哈尼族地方官充任。各地哈尼族地方官员更接近中原王朝。地方官,如思陀者弼、恩、罗怕何有、瓦扎阿英等,分别接受了明朝赋予的汉姓,如李、赵、陈、钱等。明初,云南实行军营、民营、水利工程,发展生产。许多汉族人进入哈尼族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哈尼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当时的刘钊山“土地肥沃,庄稼丰腴”(《乾隆华凯府志》卷九《风俗育人》)。14世纪中叶以后,新平、元江、墨江、普洱、镇远等地的哈尼族逐渐向封建地主经济转化。明末农民起义军残部李定国在哈尼族等民族的支持下,在云南建立了反清根据地。清兵进兵云南后,哈尼族首领龙涛联合六昭山、哀牢山的哈尼族,推举宁州(华宁)地方官卢昌贤为首领。1665年,一场反清起义席卷了整个云南中南部。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废除了刘钊山区所有地方官的领地,改地为流,分属华凯和广西,从而结束了哈尼族龙氏家族在滇东南近500年的统治。哈尼族居民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其他则迁移到红河南岸哀牢山地区。至此,滇东南刘钊山区的哈尼族已基本消失。与此同时,清政府还在哀牢山地区实行退田还溪政策,废除了归沅江府管辖的罗壁店的长讼。将马龙踏浪殿长讼、牛五长讼改为踏浪鼎(墨江),属普洱府。思托、西溪初、洛甫土司不变,继续实行土司制度。(云南省历史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第82-86页。)1817、宗哈(今元阳县攀枝花乡)新兴地主高洛依,聚众七百余人造反,自称“沃尼王”。叛军一度攻克了马里村、新街、八角岭、逢春岭、西溪、瓦扎等土司领地,给土司以沉重打击。起义失败后,高洛依被俘,被杀。1853年秋,哀牢山中部的镇远、墨江、新平地各族在田四郎(本名田一正、墨江哈尼卡多)的率领下,纠集3000余人起义,一度攻占镇远县全境和西南哀牢山。1856年,起义军与李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结盟,田四郎被选为“易家兵马副元帅”,分别领导哀牢山中、下两段的农民起义军。叛军一度攻占了很多地方,有力地打击了封建领主和清朝的黑暗统治。1870 12、田四郎次年被清兵俘虏杀害。1917,金平土司区下辖的芭蕉河苗族,在女“苗王”马的带领下,发动起义。元阳县多沙寨女青年鲁美贝身先士卒,带领当地哈尼族叛军英勇作战,被苗王封为将军。年底,起义军在茅山集结,推举鲁美贝为联军总司令,在各地扫荡土司势力,多次沉重打击官军。1920年春,起义军在马鹿塘-茅山一带溃败,鲁美北在群众掩护下幸存。哈尼族人民赞美她为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精神,称她为“多沙阿波”(多沙村“爷爷”的意思)。近百年来,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哈尼族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失败了。只有在中国* * *生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的革命斗争才逐步取得胜利。早在大革命时期,开原、蒙自、个旧等县市就已经建立了* * *产党的地下组织,随后扩大到滇东、滇西等县。1930左右,哈尼族主要聚居的墨江县,是当时云南地下党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党组织组织读书会、“穷人帮”等活动,教育培训贫困农民和许多优秀的哈尼族知识分子,在哈尼族地区种下革命火种。1947年底,滇中临时工作委员会在个旧秘密成立。次年,红河地区游击队在沅江彭泽正式成立。这个支队,乌东西征,越来越壮大。1948年正式编入“云南人民自卫军第三纵队进行江自救”,得到哈尼族人民的极大响应和支持。党领导下的哈尼族地区人民游击队迅速点燃了革命斗争的火种,迎来了民族解放的伟大胜利。【编辑本段】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可分为哈(你)仙(你)、比(越)卡(多)、好(你)白(洪)三种方言及部分方言。哈尼族没有繁体字。20世纪50年代,他们为他们创造了一套拼音文字,至今仍在试用。哈尼族相信万物有灵,人不会死,所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盛行。有丰富的口头文学和民间舞蹈。男女老少都喜欢随身携带巴乌、笛子等乐器。以农历十月为一年的开始,传统节日是“扎勒特”(十月,新年)和“扎扎”(五月节)。哈尼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舞蹈有杜万、棕扇舞、木雀舞和佐罗舞。乐器有奥比、扎比、三弦、丝弦、八五、湘赣、稻秸、叶数、竹脚铃、牛皮鼓、唐宫等。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非常著名。它由黄金和竹子制成,看起来像一支笛子。吹口有簧片,音色宽广丰富,意味缠绵。近年来经过音乐家的改革,音域更广,音色更丰富。它被邀请到欧洲国家演出,非常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