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
1.郊游的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古代清明节扫墓大多去郊外,亲朋好友聚会悼念故去的先人后,往往会选择在这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田园里好好游玩一番,清明节踏青的习俗也就慢慢流传了下来。春游是上巳节的重要习俗。
自从上巳节并入清明节后,踏青的习俗一直保留下来。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鸟鸣清朗,正是踏青的好时节。而且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人的心情可以得到放松,行人内心的悲伤也可以得到缓解。
2.拔河起源于春秋晚期。起初在部队流行。那时候叫“拉钩”“强钩”。后来流传到民间,到了唐代开始被称为“拔河”。拔河就是双方人数相等,拉一根粗绳子,把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赢了。唐玄宗年间,清明节期间举行大型拔河比赛,并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俗。
3.吃鸡蛋到了清明节,你家的人会准备一些鸡蛋,准备一辈子吃,有非常吉祥的寓意。清明节吃鸡蛋意味着你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家里没有人会生病。清明节吃鸡蛋叫“攒蛋”。攒蛋有两种,一种是“画蛋”,一种是“雕蛋”。画出来的彩蛋可以吃,而“雕蛋”只是为了享受。煮熟的鸡蛋,善于保存,搭配简单,可以充饥,是人们度过寒食节的首选!
4.《放风筝》清代诗人高定的诗中就有这样的意境。“二月草长,堤上柳醉春烟。孩子们早早放学回来,忙着在东风里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风筝在古代被称为“纸风筝”。古人认为清明的风非常适合放风筝。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释放他们的口臭。所以在清明节放风筝的时候,很多人会把自己知道的灾害都写在纸鸢上。当风筝飞得很高时,他们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象征着他们的疾病和污浊的空气已被风筝带走。
5.吃青团相传,为了纪念“割肉奉王”的介子推,晋文公把清明前一天定为寒食节,不用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后来寒食和清明联系在一起,吃团圆饭成了习俗。绿球是用清明节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液和配比好的糯米混合,用手揉搓均匀,然后根据每个人的喜好裹上不同的馅料制成的。做出来的绿球甜甜的,软软的,很好吃,有艾叶的香味。
关于清明节的习俗,我就知道这么多。你还知道什么,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