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为何不涨价

蔡一飞山西朔州奶牛养殖户老张这天下午又给牛贩子拉去两头牛,而且都是精壮年纪的奶牛——7 岁,最好的产奶年纪。要是在奶牛受宠的年头,这样一头奶牛怎么都能卖出1.6 万~1.7 万元的价钱,现在两头才卖了个零头。 现在的奶牛都不按奶牛真实价钱卖,因为没人要,结果只能参考肉牛的价钱。老张说,养在家里不挣钱,多喂一天料还多赔一天钱,要不喂瘦了就更卖不出去了。 老张清楚地记得,前两年这样一头奶牛就是宝贝,一年下来起码能挣个五六千元;现在不赔钱就谢天谢地了,那还得祈求奶牛不生病,也不能雇牛奶工人。 单边上涨 饲料价格上涨、牛奶收购价格不涨,是奶农危机的罪魁祸首。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养奶牛必须的精料中豆粕价格从每吨2000 元上涨到现在的3400 元左右;玉米价格从每吨1000 元涨到1400~1500 元。但是乳品企业从老张们手里收购牛奶的价格却没什么变化,政府指导价还是每公斤1.7 元。 备受饲料上涨打击,养牛赔本只能卖牛的可不止老张一个,也不止山西朔州一个地方。援引自中国奶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粮食价格的持续上升已经给奶牛养殖户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目前全国有约40% 的奶牛养殖户正在亏损,“卖牛杀牛的比比皆是”。 有行业人士公开表示,南方某省的奶牛存栏数量已经下降了50%。 金元证券援引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的数据说,即使以牛奶收购价格最高的呼和浩特和包头计算,6 年内每公斤牛奶收购价格也仅从1.73 元上升到1.84 元,上升幅度只有6.4%;与此相对应,在同等饲养条件下,一头年产奶量5 吨的奶牛一年的饲料费比2004 年多出2000 元左右,“今年上半年饲料价格上涨过快,已经严重影响了区内乳产业的发展”。 这显然不是正常的逻辑。 饲料成本增加带来养殖成本增加,必然需要牛奶收购价格提高;牛奶收购价格提高必然需要乳品市场价格提高。在乳业市场这条不长且不复杂的产业链中,原材料的涨价传递到销售终端,应该是及时而准确的。 这不是臆想,全球乳品涨价是最好的例证。从今年年初开始,欧洲和美国的各大奶制品公司就开始宣布上调牛奶终端销售价格。原因有二,其一是牛奶主要产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连年干旱造成市场供应紧张,其二是从去年开始的饲料成本增加。资料显示,截止到2007 年5 月,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全球交易指标脱脂奶粉的价格已在六个月内大涨了60%。 中国是个例外,到目前为止,不仅原料端的牛奶收购价格没有大幅度增加,连销售终端的牛奶价格也没有什么变化。 供求关系 不是没有人进行尝试。 2007 年6 月,中国奶业协会与包括蒙牛、伊利、光明在内的13 家乳业企业签署了《乳品企业自律南京宣言》,在宣言中明确要求企业推行合同收奶,提高牛奶收购价格。 显然,中国奶业协会也知道光要求提高牛奶收购价格是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因此在签署《宣言》的20 天后,召集签字企业在北京开会落实《宣言》,并制定出《宣言》实施方案——以北京和哈尔滨为试点,取消所有捆绑和搭赠销售行为;禁止所有低于成本价的倾销行为,取消特价和降价销售;未来在上海、成都和广州等全国大城市逐步扩大实施范围。 在这份实施方案的最后,是包括蒙牛、伊利、三元、光明等13 家乳品企业高层的签名。 有消费者质疑此为变相涨价,更有质疑直指中国奶业协会有操纵市场价格行为,国家发改委也因此介入调查。 但是在中国奶业协会看来,中国牛奶市场已经走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政府出面调控已经刻不容缓。一份援引自该协会数据显示,2006 年中国乳品企业因为捆绑、打折等促销而减少的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行业利润总额的91%。更为细致的计算显示,如果买5 赠1 的促销基本上接近企业的成本区,而买4 赠1 的结果就会导致部分企业亏损。 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利润损失,就只能压低牛奶的收购价格,造成奶牛养殖户大量卖牛和杀牛,该协会人士称,牛奶的供应量会因此减少,最终可能重蹈猪肉覆辙。 中国奶业协会的担忧深中靶心,不过这份毫无强制力的宣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实上,从《宣言》实施开始,从地方奶协到乳品企业,大多阳奉阴违,有企业用“早就和超市签订了合同”为由继续捆绑销售。从宣言实施至今,已3 月有余,不仅各大城市“捆绑打折”依然,就连试点的北京和哈尔滨也随处可见“捆绑打折”牛奶的踪迹。 “行业竞争本来就很激烈,人家捆绑打折,你不打就会失去市场份额。”一位乳品企业销售人员说。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牛奶年产量在3200 万吨左右,而全国实际年消费牛奶的能力只有2000 万吨,牛奶产量严重过剩。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中国乳业企业只能习惯于自己消化成本增加的压力,而消化的结果就是,乳制品行业利润率连年下降,目前行业内盈利情况“三分天下”——能盈利的占1/3,持平的占1/3,剩下的1/3 处于亏损状态。 供求关系 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从1998年开始的中国乳品消费快速增长的趋势,实际上到2004 年就开始出现减速迹象,到2006 年乳品行业销售增幅也开始走低,这就意味着乳品快速消费增长周期已经临近尾声。 这份报告同时指出,国际市场上凡是以液态奶产销为主的企业净利润平均在4%~5%,这种情况在中国市场不会改变,因为对市场占有率目标的过度重视,使得他们不会轻易提高产品价格,以免留给竞争对手机会。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液态奶是乳品行业里同质化特征最明显的品类。除了品牌不同,并无太大差别,这也是消费者挨近超市冷柜就会选择最便宜牛奶购买的原因。因此乳品企业即使有钱,与其支付给养牛农户,还不如多投入在市场推广上,让购买的消费者越多越好。 有评论一针见血,竞争激烈,原料上涨,但终端不敢涨,就只能压缩奶农的利润,因为他们是最好的“盘剥”对象。 首先,和乳品生产企业一样,奶牛养殖户也是人满为患。中金公司的数据说,中国奶牛存栏量与原奶产量的年均增速从2000 年开始就已超过下游乳品消费量增速。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年里,不仅各地的奶牛存栏数呈几何级数增长,而且大部分都不能形成规模养殖,不仅耗费人力,而且直接增加了养殖成本。 与之相对应的,乳品生产领域在过去几年内逐渐向大型企业集中,使得奶农对乳品加工企业议价能力不断下降,实际收益率水平逐年下滑。 不过,奶牛养殖户可以没有议价能力,但是他们有卖牛的权力,他们甚至也可以给奶牛少喂点饲料或者往挤好的牛奶里加两舀水。这样的结果是牛奶的质量下降,有统计显示,最近一段时间收购牛奶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有下降趋势。 从根本上说,这种“公司+ 农户”模式,大多还是一种松散的产业链关系,既不能保障奶农的利益,也不能保证乳品企业的利益,反而会加大经营的风险。 大型乳品加工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蒙牛集团在2006 年年报中说,集团将积极推动原料鲜奶供应商提升奶源基地的规模和效益,以确保优质的原奶供应。蒙牛开始从技术上给予其原奶供应商帮助,可以有能力挑选更优良的配种奶牛,提高奶牛数量和品质。同时,优化现有产品和开发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新产品,是蒙牛在提升企业利润率上做出的新尝试。 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短时间内市场供求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一位网友不无担忧地说,养殖行业里,奶牛的培育时间算长的。从母牛犊长到成熟可以配种,最少要15 个月,加上怀孕期9个多月,需要25 个月才开始产奶,如果有一天这一脆弱的链条发生断裂,重新恢复起码需要两年多时间,谁等得起? 既然从奶牛养殖户,到乳业企业,大家都在赔钱,那么现在的问题就是,为了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中国的牛奶什么时候开始涨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