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市对后来西方城市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新浪博客

和中国传统城市规划明确的指导思想相比,西方城市规划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和历史性。我们可以把西方城市的发展大致分成几个重要的阶段(工业革命前):古典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每个阶段,西方城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不仅反映了规划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的改变。因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的外在缩影。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古典时期),城市的中心是神庙、剧场、竞技场等一系列大型公***建筑,他们占据着城市的核心位置,而普通的民居簇拥着他们,如同大哥手下的小弟。如雅典和罗马都清晰地展现了这种城市结构。它反映了当时神、统治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一种关系,不难看出这一时期“人神合一”的思想,以及公***性对当时社会的重要性。

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欧洲”。这一时期,天主教教会的势力居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利(包括王权)之上;人们处于一种极度的愚昧状态,知识的拥有权掌握在少数神职人员手中。这反映在城市规划上,我们会发现,这一时期的城市几乎没有经过规划,大部分城市处于自发形成的状态;城市缺少普通居民公***活动空间;同时,教堂处于绝对统治性的位置,它往往处于城市的高地上,而且其本身的高度也是其成为所在城市或地区的统治点。

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同样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随着“人本主义”的回归,人们开始重新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随着神的仆人光环的暗淡,教堂在城市中的核心地位也逐渐地被淡化。城市变得更加宜人:公***活动场地的出现,市政厅地位的提高,以及著名的,文艺复兴式的大拱廊都成为了这一时期欧洲城市的标志。其中著名的城市包括:佛罗伦萨和西耶纳。

西方城市发展的下一个时期是:巴洛克时期。在这个时期,欧洲很多国家,如法国正处于国力最昌盛的阶段,正如我国的唐朝一样,统治者开始希望炫耀王权的伟大和国家的富足。于是在城市建设上开始出现“大广场”,“大宫殿”等现象,这种“大尺度”在城市中往往扮演着一个“破坏者”的角色,一方面为了建造他们必然要拆除掉很多原有的建筑,另一方面他们的宏伟尺度也会使原有的周边建筑显得“娇小”。这些大家伙不是为普通生活准备的,他们存在的意义在于“自我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