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游锁源小游戏
我知道唐朝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精神:丝绸之路,以长安为中心,西至罗马,东至东京,各种宗教和平共处;有一种世界主义的文化精神:国力极强,疆域辽阔,经济发达,文化大胆地引进来又送走,充满了生机和瑰丽的色彩;有一种传承与创新的文化精神:秦汉帝国的文化格局,南北朝的官、府兵、刑法融为一炉。在教科书上,似乎只有这些才是唐诗的文化精神。不是说这些不重要,但说到唐诗的文化精神,只能是“想汉唐多少”,这在我看来是一种偏见。今天,我们不谈这些大地方。毕竟,诗歌是关于灵魂的。再说唐诗的精神世界。不是说这些不重要,而是说灵性才是唐诗幽深处的文化精神。
我常常谈到诗歌,我常常想起马一浮先生,一位现代的老先生,一位圣人般的诗人,他住在杭州的西湖边,紧挨着华钢看鱼。
什么是诗歌?马先生有四句话说得好:诗其实就是人的一生“似迷于睡眠,似梦醒,似仆,似病。”后来,叶嘉莹教授说,这是对诗歌最美妙的定义。诗歌是人们心灵的觉醒,是最贴近我们内心的东西,是从平庸、浮华、艰辛中醒来,看到真实的自己。为什么说只从风流韵事、语言艺术、文学传承、汉唐气象去读唐诗是不够的,那就是隔了一层还没有睡醒来认识自己的真身。
这似乎有点神秘。有没有真人,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论证的问题。但我在这里比较一下:生活中有很多幻影和化身,诗歌是其中更强大的自我,是我热爱和珍惜的,也是直觉的美。这让我想起古代两位禅师有一天讨论的问题。第一位禅师说了很多宇宙是什么。轮到第二位禅师时,突然看到池中有一朵莲花,说:“人见此花,如梦如幻。”读唐诗的时候,恰恰是“见此花如梦”让我仿佛懂了,问了,答了。因为读诗是在接触新鲜的感性经验,多读诗是在接触新鲜的感性经验并释放出来,就像看花一样。也是因为我读诗懂了,突然觉得古人是我们的梦中人,我们是古人的前世今生。
我只举一个小例子。十五岁离家打工,只是想家,这不是我能控制的。有一天我读了一首小唐诗:
夕阳苍山远,天冷屋穷。
柴门闻犬吠,雪夜归家。
突然觉得那个在风雪交加的夜晚即将回家的人就是自己的背影,心里顿时暖暖的,感动的。唐诗为什么会这样?我觉得是因为唐诗表达了我们古今的人性,表达的是永远新鲜的感性体验。所以,唐诗一方面是永恒的人性,另一方面又永远是感性的、鲜活的。而这种古今人性恰恰是中国文化心中的梦想。我觉得我们中华文化梦最深最美的部分,就是从古到今环环相扣的人文精神。永恒的浪漫,背后是永恒的人间。
具体来说,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谈唐诗中所表达的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我把结论写在下面,然后我会一一证明。
精疲力尽的精神和才华,全心全意的精神。
人生应该是穷尽一生,永不放弃。
《尚书》有句古话:人是万物之灵。这说明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现。《诗经》里有一句诗:“长眠一夜,非生也”。意思是,早上起来,晚上睡觉的时候,要想想自己是否对得起自己的人生。我想,如果没有远古先民对人类生命之美的发现,就不会有这种对生命之美的热爱,像一个干净的家庭,每天窗明几净地过着幸福的生活。简单说“人是万物之灵”有几层意思。1.人类是宇宙的一种创造。第二,人生而美丽,高贵,不可约。第三,活着的意义就是善待生命的美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才对得起,才对得起这一生。第四,无论有多难,生活都不会放弃。
为什么要在这里说唐诗?我们说唐诗里有一个主要的声音,就是人在这个世界上要善待自己,不辜负这一生是我的直觉。先从简单的常识说起,以诗人李白为例。李白,我经常认为李白这个词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精彩亮点。有点像美国文化中的自由女神像,法国文化中的马赛曲。如果说别人精力极其充沛,才华横溢,那就是精疲力尽,而李白精力极其充沛,才华横溢。根据我们的描述,李白一生是书生、侠客、神仙、道士、儿子、顽童、流浪汉、酒鬼、诗人。日本学者也说他是官方间谍,付出了太多的才华和气场。疲惫的表现,现代的说法是自由。自由有两种。一种是积极自由,即充分实现自己生活的美好。二是消极自由,即不受外力束缚。李白身上积极的自由,似乎有光和热可以燃烧,有一种不可控制的生命力。李白的消极自由表现在对权贵骄横的王公不屑一顾,“天子不上船,自称酒仙”和“唉,我怎么能对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卑躬屈膝,谁也不愿意被人看到一张诚实的脸”。他是中国最自尊自爱的典型知识分子。李白几乎成了真正文人自爱的美好理想。
杜甫是一个厚重的字,牢牢扎根于大地。他最后死在回中原的船上,伏在船上写诗说:“战血犹在,军声移至今。”中国唐代诗学的两大高峰是天灵和地灵。他们忠于生活,积极利用世界。无论他们是否建立了什么成就,他们的生活都充满了色彩、光和热。他们为他们的时代和社会奉献着,疲惫着,才华横溢。他们没有从他们的时代得到任何东西,但是他们的时代因为他们的存在而伟大。
唐朝二线的大诗人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杜牧,都是做事有担当、有成效的。韩愈一生最精彩的事,莫过于谏佛骨。苏东坡说,他是文琪八代之衰,道己溺于世。在全世界的杀佛潮中,海纳百川,化险为夷。柳宗元最突出的一生是参与王集团的政治革新,后半生不屈不挠,成就深远。白居易的重头戏是他领导的中唐新乐府运动,其中“民中唯歌生疾,天子欲知”,使诗歌和文学发挥了社会良知的作用,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文学。李商隐和杜牧都是博学多才的学者,而不仅仅是诗人。是他们被压抑的天赋没有被意识到,才完成了他们美丽的诗篇。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诗就是他们无愧于此生的证明。所以我们可以说,唐代一流的诗人,都想表现自己生活的美好,都想有所作为,都想充分表现自己的才华。
关于唐诗学的一些关键词,如盛唐气象、诗史精神、歌诗结合、讽刺诗等,都指向了蓬勃有为、对社会负责、对世界关怀的时代精神,从而对得起、不辜负此生。这些关键词可以简洁有力地代表唐诗的基本精神。我觉得唐人对唐人诗歌的评价也是崇尚竭泽而渔的精神。比如盛唐诗人任华写的《寄李白》:“古有文章,能逸,清高,清人心,惊灵魂。听说今天有李白。”所以我们不是空穴来风。白居易说:“天意要你知,世间需好诗。”这是对时代精神的高度概括,说明好诗是天意之所,是对天意的肯定。这是一个好诗的时代。诗人最懂这个道理。他们想把世界变成一首美丽的诗。
大家会问:你说的是盛唐精神,那晚唐呢?他们不都有点抑郁吗?如果与盛唐相比,晚唐是不够的。但别忘了,晚唐诗人让所有人才的生命精神凸显出来。直到晚唐时期,好诗才成为人们可以终生去追求的美好,类似于宗教信仰。王建说“只有好诗的名字出来,才会伤了少年两次教”;白居易说:“天意需知,世道需诗。”。所以,从盛唐初年的疲惫生活到中晚唐的疲惫生活精神,其实还是一种善待生命、高举人性之美、不负此生的文化精神的体现。没有中国文化的灿烂根基,就没有唐诗的这种表现。所以我觉得唐诗的背后有一个秘密,有一种很深的精神气质,就是鞠躬尽瘁的精神,就是无愧于此生的时代集体意识。如果谁敢说他的一生对得起这一生,我们就可以说他从中国文化上得到了唐诗的真正精神。
唐诗是早上,不是下午茶。
现在让我们来读一读那些流传千年的名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总说“秦时明月汉时关”,总说“长征未归”,总说“男人为什么不取吴钩?在关山集五十州,总说“为言尽,更西至安西!“我们发现唐诗的世界很大,充满力量和英雄气概。
如果初唐人失恋痛苦,会说:“莫愁以后没有知己,天下人都不认识你了?”你会微笑,感觉更好。如果你熬过一段时间后克服了困境,你会说:“两岸猿猴泣不成声,轻舟已过万重山!”未来会有新的希望。如果诗人曾经被打败过,遭受过很大的挫折,后来东山再起,他会说:“种桃的道士在哪里?”刘郎回来之前!“我心中充满了自豪的感情。诗人不知所措的时候,会有这样的诗句:“笑看天,出门去。我们是蒿人吗?“唐人不喜某些小人崛起,曰:“二曹身名灭,江河不绝。”这是唐诗中最有力度的一句骂人话。它非常强大,并且基于历史时间具有非常广阔的视野。
唐诗可以提升人的人格,振奋生命的活力。读了很多唐诗,真的有“东风如夜来,吹开万梨树瓣”的扬眉吐气。这也是我们喜欢唐诗的原因之一。因此,叶嘉莹教授接着说,诗歌是不朽的心灵。
唐诗里经常提到大江大河和山川平原。因为唐诗主要是写中国北方文化达到顶峰的诗歌,所以要写山水。所以宋诗多为桥河,唐诗多为山川。中国文学写出了最好的山水作品,我敢说至今也没有超过唐诗。如“两岸青山相对,孤帆自太阳边来”,豪情壮阔,如“青山在一起做爱,明月从来不是两个乡”,如“山遮白日”,“大漠孤烟直”,“黄河之水如何移天入洋,一去不复返”, 如“孤帆远航,碧空尽,惟有长江流于天”,如“叶落如瀑沫,而我看长河总滚滚”,都是充满力量的。 长江,黄河,山川,山川,河流,太阳,月亮,唐诗只是想惊天动地,就是想穿透宇宙的生命。“借此围秦三区之墙,隔一雾使五河为一”,风烟弥漫,气氛极为浓厚。“这样的旅行比攀登蓝天还难”,“直线上天,其峰顶入天”,这个“上天”,“上天”,都是把人类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从上到下连接起来。盛唐诗人、宰相说,大书法家王纨在衙门写诗:“...夜晚现在让位给太阳的海洋,旧的一年融化在清新之中”。这代表了唐人的审美意识:天地之大美,自然之大观——黎明、春天、新年,都一起来到人间,使人间成为美好的存在。“活”和“入”这两个字,热情奔放,是活的本性。田行健,生活中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欢迎新鲜和广阔。
有些诗看起来平凡而宁静,也有一种贯穿宇宙的活力美。比如“我会一直走到水挡住我的路,然后坐着看升起的云”,那个“缺水的地方”和“云起时间”是宇宙无尽的脉动。“泰山多么雄伟壮观啊!?苍茫苍茫,齐鲁两地高。”,这“未完”三个字,不就是一望无际的春色流淌不息吗?有一个诗人,有一天晚上突然睡不着。他找不到原因,却觉得很温暖。原来过了一个冬天,气氛开始回暖,于是他写了一首诗说:“今夜春暖,虫声新。”你看,诗人的生命节奏对宇宙的生命节奏很敏感。有一首老杜的诗,是后世诗人特别喜欢的。是安史之乱后唐朝的黑暗社会。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夜晚,诗人忧心忡忡,彻夜未眠。突然,一轮金光闪闪的月亮从窗外漆黑的山嘴中吐了出来,楼外的水池在月光下波光粼粼,亮堂堂的。诗人的心情也是悲喜交加,充满了对天意的无声触动。杜甫有一句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一排白鹭上青天”。这里的文字很普通,小孩子看得懂,但是读起来很舒服,很通透,有一种生命和宇宙都是可以呼吸的感觉。杜甫也有绝句,“黄思娘家繁花满,千花低。连蝴蝶也不时起舞,娇媚的莺儿只是啼哭。”一种商业繁荣的美,一种到处都是春天的美。看久了,觉得生活是明亮的,清新的,活泼的,有力量的。
有一些诗,表面上看起来很感伤,其实骨子里生命的力量还是很充沛的。比如柳宗元的《寒江独钓》:“百山无鸟,千径无足迹”。那么,宇宙死了吗?不,“一叶扁舟,一竹披风,一老人钓寒江——雪”,越是雪天冷,钱山越走,钓鱼的渔夫越看,生命力很旺盛。另一个例子是孟浩然的《春晓》:“我在春天的这个早晨轻松地醒来,周围到处都是鸟儿的歌唱。可是现在想起那一夜,那一场风暴,不知折了多少花?”听起来诗人是那么的多愁善感,那么的爱玉,你却不懂。试想,诗人半夜被风雨声惊醒,清晨却是风和日丽,春光明媚。他心情也很好,躺在床上,听着窗前叽叽喳喳的鸟鸣,阳光洒满了窗格。他是多么高兴啊!那些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总会过去,而人类社会,宇宙自然,就像这样,在风风雨雨中,花开花落,永远向前生长,向前发展,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生命的成长。一首小唐诗,总共只有20个字,据说对人生如此有益,对人生如此有益,开辟了这样一个无限的世界。你能说唐诗不是不灭的灵魂吗?唐诗不就是用中国文化表达年轻人的梦想吗?唐诗是早上,少年,不是下午茶。下午茶的精神是反思、回味、深思、分析,要不断思考问题。早上我们不提问,不分析,不反思。早晨,爬山充满了情感,而看海则充满了意义。这是一个新鲜的外观和充满精神。我们想让我们的民族在千年的漫漫征途面前有一份朝气,在朝九晚五的风尘仆仆中有一个圆梦的机会,所以让我们的下一代多读唐诗吧!
唐诗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生命精神,不仅来自于国力增强、对外开放等时代气象,也来自于开明先进的政治文化,即科举、尚贤、纳谏。“士为社会心理集团所吸引”,这与科举考试、汉魏以来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地位的大幅度上升、整个社会对诗、人文、美的崇拜以及唐朝国力增强有很大关系,是中华文化复兴的标志。只有在这个时代,才会有精疲力尽精神的突出表现,只有在社会上出现了鞠躬尽瘁的气象,才会在文学上出现精疲力尽的表现。
看来我们今天特别缺英雄主义,特别是真正的生命的力量。这和我们对人性的看法有关。近代以来,科学主义无视人性,认为人性只是DNA的合成,什么都可以做成。现在甚至还有百忧解等医学成果。科学的傲慢,加上消费主义的物质化浪潮,使得人性要么支离破碎,成为没有理性框架、主心骨和人格意识的拼贴;要么是被掏空,成为没有真实内容和真实需求的虚无主义;要么是被黑暗化,变成一团人欲物欲;要么游戏化,成为商业流行表演。现代性主张人是经济动物,是潜意识的盲目运动和升华,是宇宙中的过客。这些问题大到我今天无法讨论现代思想的利弊,但我们对现代思想的反思和怀疑也成为我们阅读唐诗的一个背景,让我们懂得珍惜和延续。
人心之间的面对面
按照中国文化的古老观念,人们的心并不是相互隔绝的。诗三百,一句话,思考无罪。天真就是诚实,就是人性和人性的关系。心与心之间,被巧言、算计、利益、物欲等割裂,是不诚实的。孔子说“诗是用诗发展人性和人心的基础。”孔子也说:不读《周南》,犹立于墙上。当一个人靠墙站着的时候,他是分离的,也就是关闭了自己的心灵。孔子提倡的仁,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奉献精神是人的心灵与人性面貌的联结。这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基石,也是中国文化千百年来的一种精神祈祷。
我看了唐代的音乐俑和舞蹈俑,我有一种感觉,他们都很投入,很用心。表情动感简单,却有一种忘我的气息,仿佛每个人都忘记了自己,沉浸在当下的音乐意境中。这不像西方交响乐那样理性、复杂、客观、冷静。这说明唐人对艺术创作和诗歌生活有一种宗教般的执着,这是他们对自己生命创作的执着。
白居易的诗说:“心触人心。”意思是只要人与人之间是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一个充满人心的世界。李白诗中说:“明月直入,无意猜度。”意思是人与人之间是相通的,像明月一样清澈单纯,没有任何杂质。这个梦在唐诗中得到了表达。
以友情为例。中国文化非常重视友谊。友谊是朋友之间心与心的表现,它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
杜甫《送八卫处士》是唐诗中表达朋友感情的名句,很朴实。
朋友相见几乎和朝夕星辰一样难。那么今晚是一个罕见的事件,加入,在烛光下?两个不久前还年轻的男人,现在两鬓已斑白。发现我们一半的朋友都死了,让我们震惊,让我们悲痛欲绝。我们没想到要过二十年,我才能再来看你。我走的时候,你还是未婚,但现在这些少男少女排成一排。对他们父亲的老朋友很好,他们问我在旅途中去了哪里。现在还来不及问答,他们就拿来了酒和菜给我看。夜雨中割下的春韭,这可不是喝酒的好地方。我的主人宣布这是一个节日,他敦促我喝十杯。但是什么样的十杯酒能让我醉成这样,因为你的爱一直在我心中。。明天隔着山河,明天之后——谁能说?。
每次读这首诗,都觉得这里的感情像美酒一样绵长美好。古人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语自肺腑”。用我们今天的话说,真是发自内心。第一句“朋友见面几乎一样难”五个字,极其简单,像聊天,又极其厚重。在浩瀚宇宙的背景下,生命之间的聚散并不容易。“今夜”这几个字,如歌如叹,随意而深情。“年轻力壮”这四句,都是老友重逢的共同感受。“惊叫”二字写得生动,童趣十足,主客之间完全没有隔阂。《告别》四句话,现场气氛很真实,我们今天读的,就像我们老同学的孩子,在叫我们叔叔的时候,突然感觉到生命的流逝,生命的短暂。“怡然”这个词是多么真诚和古老啊!在老一辈和年轻一代之间,再也没有礼貌可言。接下来是酒浆、春韭、黄秆稻,比十秆还要粗,穿过前山。自从背了这首诗,就特别喜欢春天江南的韭菜,特别肥,特别好吃。不过我知道唐代的春韭菜都吃过,味道已经不能和当时的杜甫相比了。
再看杜甫另一首乱世回家的诗:天红云西,地平日脚下。柴门鸟语喧哗,千里归客。老婆怪我,我还在哭。世界的混沌在飘移,活下来是偶然的。邻居满墙都是叹息和嘘声。子夜更像蜡烛,相对梦幻。
诗人杜甫终于逃出了千里之外的豺狼世界,终于到家了。黄昏的晚霞,村头的日出,柴门的喜鹊,都充满了人间回归的动人寓意。当妻子看到她的亲戚时,她既惊讶又悲伤。更重要的是,邻居们都贴满了墙,一起叹息,一起哭泣,分享这一刻的人伦之乐。按照现代社会的观念,这和你的邻居有什么关系?他们在看什么?但按照中国文化的观念,人心相通,人性与人性相对。杜甫一家在乱世中碰巧聚在一起的欢乐和幸福,不仅是杜甫一家的事,也是村里所有人的事,关系到天下所有人的痛。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子夜更似烛,如梦。”把夫妻相聚的精彩写得比神仙相会还要好。我没见过比这更好的关于夫妻相聚的诗了。在这里,既有诗人对女性的深情,也有他对在艰苦生活的挣扎中尝过辛酸的女性的体贴,写出了苦难之后的夫妻温情。
唐诗是天才的必读。
唐诗中提到女性,有一种感伤的暧昧,有一种温暖的体贴。唐诗绝不是大男子主义,也不是轻浮浪子。总有一种多愁善感的多义心态,总有一种对女性的同情、爱护、关怀和思念的心态,这是一种充满人性的美好心态。唐诗真是太有人情味了。
以唐诗中的女性为例。唐诗中提到女性,有一种感伤的暧昧,有一种温暖的体贴。唐诗绝不是大男子主义,也不是轻浮浪子。一些自以为进步文明的现代人,将工商业社会的妓女与唐宋时期的歌妓相提并论,因而鄙视中国古代写女诗。其实任何时代都有对女性的奴役和压迫。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证明工商社会优于农业社会,也不能证明农业社会优于工商社会。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更不能因为这种奴役和压迫现实的存在而抹杀文学的独立性、历史性和正面价值,仿佛文学只是一种“反映”。其实,文学不就是一种“反抗”,一种“创造”吗?从唐代的“春风”之乐到宋代的“浅饮低唱”意识,既是抵御政治压力的心理补偿,也是不同于名利的自由生命的觉醒。女人和山川是中国诗人在几千年专制制度下舒展精神自由的两个乐园!在唐诗中,女性从骨子里是受尊重的。大家都知道杜牧的“十年一梦扬州,赢得青楼美名”,其实是最无奈的自嘲:“有才之人,看不到重视时代的意义,读之却看到其狂妄的野心。”虽然杜牧是个迷人的才子,但他有一次半夜和一个女人告别,很难分开。他写出了“烛若思别,为他人泪到天明”这样深情的诗句,不是后人的轻狂之作可比的!
我最喜欢王力可长陵关于闺房的著名诗句:“闺中少妇不知愁。春天,他们化妆去绿色建筑。忽见柳色奇,悔寻夫。”写出了少妇对爱情的渴望,唱出了对女性情感饥渴和压抑的感受。大家想一想:如果唐诗不善于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说话,女性的基本幸福哪里会比侯爵的封号更重要?金昌绪《驱黄鹂,皆其乐从树。当她梦见她去了辽西营地和他会合时,他们叫醒了她。”她在梦里刚遇到辽西的男人,就被一声黄鹂的叫声惊醒。想到女人的想法和情绪,一时就能感受到。古人称这样的诗,真是奇迹。辽西的诗人的心,女人的心,男人的心都是相通的,唐诗就是这样一个相互相通的世界。还有一首七绝,记不清是哪位诗人写的了。“白玉堂前有一棵李子树,现在突然看到几根树枝开了。孩子家的门重重地关上了。春光怎能进来?”在一个春天的早晨,梅花突然在法庭前盛开。白玉堂里的姑娘看着心里又惊又喜又感动,问了一个很傻很少女的问题:我女儿家关门好。这春光你是从哪里来的?这个姑娘爱上了春天,诗人写得多美。这里精彩的是唐诗对女性心理的体贴入微!所以这首诗听起来好像不是男诗人写的,而像是一个女人在那里自言自语。李白的名作《玉族》也是如此,“玉阶寒露,丝底湿,徘徊久矣。在她紧闭的窗扉后面,她为什么还在等待,透过水晶玻璃看着秋月的光辉?. "一个女人晚上睡不着。她站在户外,久久地看着月亮。直到寒露侵入她的身体,她回到屋里还是睡不着。她仍然透过水晶窗帘看着月亮。那种表情真的很生动,有许多感觉和意义,都在透过它的水晶玻璃观看秋月的光辉?的眼睛。唐诗中对女性的同情、关心、体贴和理解也从这个眼神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今天一读到这首诗,就会清晰地感受到这个女人的心情,甚至她的表情都是动态的。真的很奇怪,一千多年过去了,印象还是那么新鲜。所以,唐诗是一个不灭的灵魂,是一种永恒的不敏感,是一种永恒的感动,是人与人心灵之间永恒的联系。
唐诗中关于女性的名句太多了。让我们回到杜甫,在长安的月光下思念他的妻子:“今夜?状态月,独自从她的房间的窗口看着它。对于我们的男孩和女孩,可怜的小宝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里。她云发香雾,玉臂寒。什么时候倚着双札幌,看着这明亮的光不再流泪?. "你看他对妻子孤独的同情,对美丽妻子在月光下的孤独和悲伤的想象,都是那么的温暖和美好。“在大厅前面,有一个没有食物和孩子的女人。不是为了穷,是为了怕。”表达诗人对一个可怜无助的邻家老妇人的同情、平等、尊重,以及在艰难生活中的人情温柔之美。想想我们现代人对社会上的老人,弱者,对苦难毫无怨言的人有没有这种同情心?我们看到李白就是这样一个童心未泯,霸气十足的诗人,但是他在安徽的时候,住在一个老太太家里:“我在松下呆了五天,孤独而不快乐。”农夫的工作更忙,隔壁的女孩在整个晚上,不害怕寒冷的秋夜。房子的主人,老婆婆,给我带来了菰米,满满的像月光一样的白米。让人渐行渐远,三谢不能吃。“失去了所有钱的诗人突然变得如此犹豫,如此谨慎,他失去了所有平时的英雄主义。在艰苦的农民家庭面前,诗人是完全平等的,他的心像月光一样清澈温暖。
在李商隐神秘的无题诗中,总有美丽多情的女子面容在中间摇曳。李商隐给妻子写了一首诗:“问君归来,秋池起晚雨。何必剪西窗烛,谈晚雨?”我们读这首诗,总有一种叹息,低沉的重复,挥之不去的感觉。一句话,诗人无限柔情的心,流进了亲人的心里,超越了过去,现在,未来。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为什么要弹两遍?一次是“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进一盘玉里”,一次是“虽然曲调和她以前弹过的不一样”。为什么第二次以“宴者,皆听,掩其面”结束?因为第一次表演是技术性的,技巧性的;第二次是精神上的,白居易作词,琵琶演奏,我们都不开心——天荒地老的情感交流。如果没有这第二次演出,琵琶星就没什么价值了。《长恨歌》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国王回望时救不了它,直到他们的马蹄下可能践踏那些蛾眉”,一句话呈现出一幅对比鲜明的画面;一边是代表战争、权力和无情历史的高大骏马,一边是代表美丽、感性、温柔和弱者的飞蛾眉。我们会想起诗人“江州司马春衫湿”,真是大情圣。而唐诗是爱情诗的一种。毋庸置疑,唐诗是天才恋爱的必读之作。它往往有着多愁善感、多义性的心灵,有着对女性的同情和爱的心灵,有着关怀和思念的心灵,这是一种充满人性的美好心灵。中国文化说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