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现金流游戏背后的八点思考

?序

金钱曾经是我鄙视的东西。货币的本质不是价值,而是各国政府人为规定的货币符号。所以,一直以来,我只是把钱当成一种必要的生存手段。

有一次和我的一个远房表妹聊天,她说了一句我当时并不认同的话:对金钱的欲望是一切行为的基础。我不能否认其中的逻辑,但心里还是有微微的冷笑回声。

我想这可能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的认知现象。当收入和消费支出能够匹配的时候,钱可能就不是我们概念中最“感人”的部分了。

然而,颇有意思的是,不管是谁在乎钱,还是谁不在乎钱,都很少有人真正下功夫去研究钱及其规律。金字塔顶端的10%的有钱人,不一定对金钱有很深的研究,但可能只是因为比普通人多知道一点经营金钱的规则,就与众不同。

钱其实挺重要的。

以前我在一线城市的工资和二线城市的房贷绰绰有余,即使一线城市生活成本更高,我其实也把一切都管理得很好,生活质量有保障。有些朋友辛辛苦苦攒钱在北京上了一套房,整天琢磨着怎么买个“便宜”的自住,怎么贷款补首付等等。我理解,但我从不认同。

今天,我不怕笑话。一次“说走就走”的留学,不仅耗尽了我几乎所有的积蓄,还第一次掉进了银行“现金贷”的“陷阱”。负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果不利用债务的杠杆撬动更大的利益,债务对我们来说一文不值。我不知道我今天真正意识到并认清核心逻辑是不是太晚了。

最近和未来的日子对我来说不亚于一场危机。于是,我开始尝试思考如何把“金融危机”变成我“理财”的转折点机会。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和我聊天的朋友可能都注意到了我的一些变化。不同于上半年的焦虑和恐慌,我开始更加冷静地思考“拯救”的可能性以及实现的途径。

人是一瞬间成长起来的,人的认知反转往往来自于一个“颠覆甘昆”的机会。

最近在做两件事,一是精简生活,二是学习金融概念。逻辑异常清晰简洁:一方面减轻负担,即减少支出,另一方面增加知识储备,即开源。

题外话|分享一下你最近看的四本书:

思维整理类:如何做智能笔记》S?Nke Ahrens(一本关于知识管理的逻辑和方法的书,但目前只有英文版)。

物理整理类:《心跳的排序魔法》是藤岛李惠写的(介绍的方法不是很重要,但是“分手”的哲学值得玩味)

理财:简单说说工薪族财务自由手册(“谈钱”是微信官方账号博主,28岁,30岁开始实践财务自由,个人资产积累400万。这是今年出版的一本大众理财书,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合理的理财规划获得财务自由)。

罗伯特·T·清崎的《金融认知:富爸爸和穷爸爸》(一本关于建立金融认知的经典案例,仍在阅读中)。

昨天看了《富爸爸和穷爸爸》第五课,在罗伯特的常规课程中介绍了一个非常简单有趣的现金流游戏(/classic),通过最日常的收支、资产和负债来模拟真实世界的现金流。

我玩了整整两个小时这个极简游戏。

“麻雀”虽小,但释放的能量可能是巨大的。

这个游戏大概是这几年对我认知的最大挑战。前几次的“倒闭”一度让我失去了信心。几经尝试,不断调整“投资思路”和“资产结构”,终于获得了可观的“被动收益”,最终获得了“财务自由”。这让我意识到,最赚钱的方式往往来自最简单的逻辑和手段。

以下的思考和收获都来自这两个小时的“金融探索”,其中我觉得有一些可能是最引人入胜和* * *,我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仅供参考。

?1.尽你所能。

抵制“诱惑”是一种反人类的哲学。我们面临的诱惑,不仅来自于平时的“消费支出”,也来自于所谓的投资。

你只有1000美元现金,所以你可以从银行贷款,每期利息10%。此时,你找到一只成本为20美元、浮动区间为5-30美元的“股票”,同时你收到一份“房产投资邀请,现值为65,438+000,000美元,初始成本为5,000美元,单笔现金支付为65,438+065,438+00美元”。小的还是大的?

大概率,很多人会不假思索的选择“房地产”。即使他们需要承受巨大的“利益”压力,但如果有一天遇到“资产收购”,他们可能会获得巨大的“现金”支持。当然,也有“崩溃”的可能。

我的三次“破产”,都源于大量使用“杠杆”收购“实物资产”,最终导致“资不抵债”。“贷款”是5000美元,需要我每期偿还500美元的“利息”,但这一“资产”同时带来的现金流却只有每期65438美元+010美元。多项“资产”叠加后,我每一期的“现金流”都变成了“负”,最后只能廉价卖掉“资产”。

在我两次“财务自由”的经历中,最初的资本积累,一方面来自于少用“杠杆”获取“小”的“资产”,另一方面只是依靠“自有资金”购买有一定浮动空间的“股票”。之后,随着“现金”和“被动收入”的积累,我们会逐步购买价值更高、风险更大的“资产”项目。

量力而行,本质上就是明确自己能承受的最大风险。而金融界的衡量标准,就是你手里有多少真金白银。

?2.现金流和投资的关系是“互助”的

现金流和投资的关系是互补的。现金流是投资的基础和支柱,投资的收益反哺现金流。两者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种“缠绕盘旋”的结构。

只有当“现金流”为正时,所有的“投资”才有实际意义。当短期“现金流”短缺或为负值时,我们通常会求助于“借款”这一杠杆来缓解暂时的“资金”紧张。但通常情况下,我们忽略了“借”的延伸效应——也就是需要不断花费的“利息”。所以,“借”带来的不仅仅是“债”,还有被暂时忽略的“支出”所影响的可用“现金流”的(可能很大的)损失。

因此,在所有“投资”行为的背后,我们不仅要理解“收益率”,还要仔细考虑由此带来的“现金流”损失。如果持续的“现金流”为负,破产就不远了。

永远要明白,在可承受的周期和债务负担内无法“变现”的“投资”,对个人来说是没有价值的。

?3.可持续发展的简明要义:全面收益>;综合支出

“收入>支出”是一个傻子都懂的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被当做笑话而忽略。

这个逻辑和我上面分享的“现金流”和“能力范围控制”的思路是一致的。然而,当我们专注于“投资”对“现金流”的影响时,往往忽略了常规“开源”和“节流”的重要性。

在理财的“初始”阶段,任何100美元的储蓄和100美元的加薪都会对可用“资金”的比例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少收不做,少花不做”。

控制一切没有附加值的不必要的“支出”,是走向“财务自由”的第一步。

我们所说的“简化”并不是指“贫穷”,而是我所拥有的是必须的,是最本质的。这其实和“分手”的逻辑一模一样。

?4.合理借用银行杠杆:投资周期收益要大于借贷周期利息。

理财初期,借“银行”杠杆投资首先考虑的是:一方面,你需要手里有一定比例的“本金”(即“现金”),只把“杠杆”作为一种附加手段;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投资项目能否获得周期性收益,这部分收益必须能够覆盖贷款的周期性利息。

这和买房投资(非自住)是一样的。我们以澳洲房产投资为例。我们选一套70万的房子,打算五年内卖掉。首付我们投了20万,从银行贷了50万。前五年我们采取了“不还本金还利息”的策略,期间每月要还利息65,438美元+0,600。同时,我们收房的时候,把四个房间都租出去了,每个月的租金收入是2200美元。此时,借款银行杠杆带来的短期周期性收益大于借款的周期性利息。我们每个月可以通过房产获得600美元的净现金流支持,这部分钱可以加入其他投资项目或者必要的开支。

当然,这个例子是比较“西式”的。毕竟“只还利息不还本金”的政策在国内似乎不太现实。但其实这是一种更合理的理财思路,在通过投资获得额外的“被动收益”的同时,也将风险合理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关于“买房”的一个额外想法,可能不成熟、片面,仅供参考: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有意识地不应用两点。一个是我们平时买房主要是为了自住,一个是我们的还款规则没有那么灵活。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呢?

我们没有得到房子的阶段性收益,最大的原因是在目前的贷款政策下,我们切入的时间不合适??

现在的贷款政策大多是首付30%。以我在老家买的房子为例。是130平,三室两厅。首付30万以内,贷款50万。每月等额本息还款3100元。当地类似房子的租金成本在2000元左右,所以如果考虑投资的话,净现金流为负。

但是如果我们把首付比例提高到50%呢?同样的贷款政策下,每月还款2100,租金收入可以轻松覆盖还款支出(注意还包括本金,之后每月利息会逐渐减少)。?

所以“杠杆”创造现金流收入总是可行的,但前提是你有没有匹配的能力和合适的时间。

?5.拖你后腿的是高额的银行债务和大额的或者意料之外的消费/支出。

单一“银行债”的正负效应在以上四点中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恶性循环,那就是“钱越少,借的钱越多”。

前三个游戏,想买价格合适的“股票”,想买“房产”,想投资“创业项目”,想“借钱”给亲戚朋友,甚至是“限量版金币”。结果,他们不停地购买“资产”,向“银行”借款。最后“负债”高,“利息”超过单期支出的70%,他们“资不抵债”,最后“破产”。

同时,你永远不知道事故和明天哪个先来。我连续“生了四个孩子”,“嫁了两个人”又遭遇“天灾”,连续四轮失去固定工作收入。这些“意外”来了,导致即使我还有“一万多”的“现金流”,也没撑两轮。

你有没有发现这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多相似!即使没有经历过如此高“成本”的环境,我们也确实遇到过一些类似的困境。

2018年,在我离开某公司后的五个月里,我面临着类似的困境:每个月要还的房贷和信用卡,要交的房租,临时出国旅游一个月的短期大额支出,求职时故意拖延一个半月的意向职位。

如果单纯计算的话,似乎5个月应该不会对自己造成这么大的影响,但这5个月的现金流损失,恐怕只有我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和体会。

?6.千万不要忽视本金的偿还。

是否选择提前偿还本金,在现实世界中似乎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考虑。

每轮游戏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同一个界面,上面有两个按钮:“偿还”和“借用”。这个设定其实是游戏不断的提醒。记得及时还款,不然你会后悔的。

但是前几轮我总是下意识的忽略这个按钮。即使我手里有丰厚的“现金流”,我也很少选择“还款”这个选项。我内心的原话是:既然我有更多的“现金”,为什么不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个时候人是极度不理智的。在“牛市”中,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赚钱能力。在“熊市”中失去赚钱的信心,不断循环。

我被手头“5万”这个数字蒙蔽了双眼,也低估了每轮近8000美元的常规支出和-3900美元的“净收入”的“蚕食”效应。“8000元”支出中,“贷款利息”占2/3。

俗话说“借了再借不难”,最有见地的道理就藏在其中。“再借不难”的“难”,不再是对难易程度的评价,而是对借款人资产和心理“负担”的评价。

腿上绑2.5kg的沙袋跑步,还是可以锻炼腿部肌肉的,但是绑25kg的话,腿可能就残废了。

?7.对银行提供的大额、长期、低息理财产品要谨慎。

在游戏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投资”选项:某“银行”提供一款“成本为2000美元”的理财产品,每次支付“65438美元+00”。如果没有遇到适销对路的“格子”或者“濒临破产”,就没有机会“卖出”,也就是需要长期持有。

刚开始我会买,因为“投资额度”比“房子”等资产少很多,但是有“固定收益”。虽然名额少,但总觉得“聊胜于无”。

但我几次濒临“破产”,变卖资产的经历让我找到了这个“理财产品”的鸡肋。似乎有稳定的“定期回报”。一方面,“现金流”变得不灵活,需要应急支出时甚至会损失本金。另一方面,回报对现金流的支持很少。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还是要看个人自身的情况。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对于持有闲散资金,有长期理财需求的人来说,也是一种稳健、低风险的选择。

?8.判断投资资产价值的方法:“让子弹飞一会儿”

有些资产最终是可以变现的,但有些资产的投资基本上只是一种消费行为。比如我们经常举汽车和游艇的例子。在所有的会计准则下,它们都被视为资产,但我们清楚地明白,汽车和游艇是消费品,它们不会带来任何资产的增加,但它们相对于其他消费品来说,仍然具有相对较高的剩余价值比例。

对于一项资产投资对自身价值的判断,其实游戏告诉我们:等一下。

自然,最优资产既能提供短期、快速的周期回报,又能在长期持有后具有增值的流动性。比如被嘲讽多年的房产投资(当然需要更准确)。但在现实世界中,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种完美的投资组合是无法满足的。我们往往是从短期收益或者长期收益的角度来决定投资一个资产项目。

游戏中引入了投资“初创公司”的选项,但也明确告知初期不会盈利;甚至增加了明确的“每期损失”资产项目。短期来看,这些项目肯定是个负担,不仅占了本金,还增加了日常开销。但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后期他们的努力所创造的价值大概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当你已经决定买一个项目的时候,与其频繁操作,不如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观望。"

让子弹飞得久一点”,再做后续决定。

??侯钰

我之前写过,我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

但是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也就是所谓的成长,让我不得不面对一些曾经我很鄙视的问题。后来发现,所谓的“自由”不一定是简单意义上的“走在路上”,更多的是“不被禁锢的思想和观念”。

对理财嗤之以鼻,显然是一种固步自封的狭隘思想。为了自由,我们应该接受一切有利于我们“自由之路”的思想、方法和手段,尤其是当我们面临困难和选择的时候,与其漫无目的地撞南墙,不如多一条路。

以上八个观点不是专业知识的分享,也仅供大家参考。

如果有兴趣,不妨点击文章中游戏的链接或者文末的“查看原文”,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玩几把游戏。或许,你的收获比我写的要深刻得多。

20200909墨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