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如何改变自己?

我该如何改变自己?

怎样才能改变自己?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不仅仅是口头说说而已。我们必须采取实际行动,共同前进。在这里我整理了一下我们如何改变自己。欢迎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怎样才能改变自己?1我们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称赞。然后我们在平日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问题,总会让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印象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呢?希望我的经历能给你一些参考。

自我认知,我们需要有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需要知道自己现在有哪些问题,存在哪些问题,这样才能做出好的改变。

对问题的分析。知道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是一种情况。只有了解各种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部署。

从小事做起,不是每件事都会那么顺利,也不是什么事都可以随便做的。所以要从小事做起,只有一点点积累,才能一步步成功。

首先要改变不良习惯,比如不刷牙,不爱洗衣服等。这些小臭习惯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改正。这些我们都会一一克服,你才会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多听听别人的建议。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有几个好朋友或者同事,他们总会给你一些建议和意见。他们的意见会很客观,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明确自己想做什么。如果你的目标只是改变生活习惯,那么你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部署。你必须明白你想做什么,你才会下定决心。

制定一个明确的计划,有些事情,你写出来的效果比你记在心里的效果强一百倍,让你时刻告诉自己,让自己更加坚定。

如何改变自己2 01,从防御到成长突破原有心智模式?

陈老师在《大我》中提到了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防御性思维,一种是成长性思维。

什么是防御性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一些思维方式。

成长思维呢?是主动迎接挑战,创造路径,实现自我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有的人有成长思维,有的人却经常用防御思维?

其实这和我们早期的经历有关系。

如果我们的父母或照顾者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给予我们无条件的支持和爱,我们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安全到足以让我去探索。而如果孩子的安全感得不到满足,他会带着更多的恐惧活在这个世界上,而会去思考我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而不是去勇敢探索。但是,我一直相信阿德勒的一句话:我们不能改变这些早期的经历,但我们可以决定它们给了我们什么。所以,前期经历不好并不代表我们没救了。我们完全可以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义自己的过去。

接下来,我将向你详细介绍防御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

一、什么是防御性思维?

我们来看看三种常见的防御思维。

1,思维僵化:担心困难会证明自己能力不够。

思维僵化的人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变,但又不能承认自己的能力达不到要求,所以只能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一旦任务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他会立刻拒绝和回避,甚至用“酸葡萄”的方法安慰自己,因为这种思维有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重要功能。

这就是为什么在咨询中,来访者宁愿刷信用卡也不出去找工作的情况非常普遍。我们谈到了转型,但没有任何行动。因为我们害怕一旦出去面试,会证明自己不行,会受伤。

我惊讶地发现,在我辅导的大学生中,坚持僵化思维的不在少数。他们问的最多的问题是“我的能力适合做什么?”一般问这种问题的同学不一定能说清自己的能力是什么,能力是用有效的结果来证明的。作为职场新人,以我现有的能力匹配合适的工作会有很大的限制。相反,我们应该看到人的能力是可以不断培养的,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培养相关能力以适应我想要的工作上。

2.你应该想:你不能容忍现实和欲望的不一致。

这种思维背后有两个自我:

一个是理想的自己。

一个是真实的自己。

比如在咨询中,一个小伙伴因为老板的批评而难以接受。因为她从小就被父母和社会灌输了一个理想的自己,所以我应该被大家喜爱,被大家称赞,被大家认可。一旦有人不这样做,理想的自己就会受到伤害,迫使她看到真实的自己的不完美。所以这种思维也要保护自我,保护幻想中的理想自我。

思维也要用来和别人打交道。在另一次咨询中,来访者抱怨他们的工作毫无价值。一问,原来他是系里唯一剩下的人。原来的部门经理不在了,不知道怎么办。一方面,他认为大老板应该给他安排好所有的工作,关注他的工作结果。另一方面,他害怕和上级沟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和自信去要求关注。在爱情上就更明显了。我们总觉得伴侣应该理解我,哪怕我一句话不说,也能猜出我的心思。怎么可能呢?其实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保护的也是一个在内心幻想的瞬间被看到、被关注、被喜爱的自己。

3.绝对思维:陷入悲观状态,认为一切都无望。

绝对思维有三种常见的情况。

1,永久

比如很多女生会很纠结生孩子的时机,以为一旦怀孕生了孩子,我的事业就彻底停下来了。这是一种永久的绝对思维。母亲的角色可能会让我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慢下来,但绝不会阻止我们。比如我非常敬佩的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的前妻麦肯齐(Mackenzie),她生了四个孩子,并声称家庭会优先于她的写作,但她并没有停下脚步,她的第一本书出版用了10年,这一切都是在照顾孩子之间完成的。

2.一般化

曾经有一位女来访者,非常担心自己已婚无子女,会影响跳槽。她一定不能让自己辞职,让自己崩溃。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不接受已婚无子女的员工。比如我的前雇主亚马逊,招聘了很多已婚无子女的员工,也有同事在产假期间升职加薪。所以,不要把问题一概而论,试着找一些例外。

3.个性化

投了几份简历都没有回应,就认定自己无能。进了新公司,同事都不主动找我说话,我就觉得不被喜欢。这是一个典型的与人不对路的案例,就是把遇到的情况个人化,认为自己有问题。说真的,我投简历的方式有问题吗?目前投简历成功率很低。我可以用外推法试试吗?刚来新公司,大家都很忙,我被困在一个小角落里。我可以主动和你一起吃午饭吗?不一定是我不受欢迎吧?我们需要去人格化自己,让自己不要想得那么糟糕,幻想自己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而不敢行动。

二、什么是成长思维?

相应的,我们也来看看如何实现成长思维。

特点1:在接受现实的基础上实现目标。

前阵子有个高管咨询,来访者在纠结要不要继续新公司总经理的职位。他跟我说了很多困难,比如董事长不好对付,员工不认可他,疫情他也做不了多少,所以他在犹豫这个职位是否适合他。

当我们以问题为导向的时候,就会被困在问题本身,无法自拔。而我们跳出问题,目标取向就不一样了。

“你未来的目标是什么?”

“我想做一个创业平台,帮助更多的小团队成功,我现在所在的行业是一个合适的朝阳行业。”

"如果你留下来,这份工作如何为你的目标服务?"

“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这个行业是否能像他预测的那样积累行业人脉,丰富管理经验……”

于是答案出来了。

这是创造性思维。尽管困难重重,但很明显这段经历是如何帮助他实现目标的。他要做的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所以,目标导向的成长思维会让我们回归初心,看到我们为什么出发,接受现实,克服困难去实现目标。

特点二:能区分可控和不可控。

在上面提到的案例中,来访者说他所在的部门没有人带他,所以他觉得自己没有被人看到和培养,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觉得自己有麻烦。但经过梳理,他接受了“部门无人”不是短时间可以控制的,于是他换了一种思路:既然这个部门只有我一个人,我就把自己当成部门的领导,所以我有必要维持这个部门的运转,积极争取资源做好部门的任务。当我们专注于我们能控制的东西时,巨大的变化就会发生。

如何培养成长思维?

所谓防御性思维,最大的问题是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把自己包裹在安全的幻想中。做自己有把握成功的事,想自己该做的事,把事情想坏了不出门,本质上是停留在幻想中,不接受现实。

而成长思维则是让你接受现实,控制自己能控制的,然后根据实际困难创造条件实现目标。

所以,突破防御性思维,培养成长性思维,本质上就是培养接受现实的能力。

如何培养接受现实的能力?

推荐斯坦福生活设计理念的一个工具:重力问题。

引力问题的定义是,如果一个问题不能解决,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它只是生活的现实,就像重力一样,无法解决。

比如我不想让老人过来带孩子,不想要外人。我想继续为事业奋斗,但是没人照顾孩子。我该怎么办?我必须接受“总得有人带孩子”的事实,思考现阶段我的重心是家庭还是事业,在老人、请外人和照顾自己之间做出选择。

比如我的很多同事都创业成功了,我也想尝试,但是如果我现在想离开稳定的工作,无法面对不确定的风险怎么办?创业难免会带来不确定性。接受并思考,你能接受的最大不确定性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让我们接受真正的问题,然后看看我们能做什么。建议你也把最近困扰的引力问题写下来,试着重写一下。也许你可以向前迈一步。

实现真正的改变:理解旧的经验并创造新的经验。

为什么改变这么难?

我们都立了旗:早上6点起床,每天坚持锻炼30分钟,每周读一本书.....但是我们不能保持几天。

以起床为例。麻省理工学院的女学生戈里·南达(Gori Nanda)也发明了一款名为Clocky的“逃生闹钟”。这不是普通的闹钟。它有轮子。你在晚上睡觉前设定时间。第二天早上,逃生闹钟不仅会响得很响,还会从床头柜上滚下来,在房间里跑来跑去,逼得你不得不起来追着它跑。

《行为设计零成本改变》的作者奇普·希斯解释说,每个人都有精神分裂症。我的一部分叫做理性的一面。我想早上六点起床,在上班前挤出足够的时间慢跑。我们自己的另一部分叫做情感面,让我们躲在温暖的被窝里,觉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事就是多睡几分钟。

这也是我们难以改变的原因,因为我们总是有两面性。

《大象与骑手》这本书也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本书的作者乔纳森·海特(Jonathan heit)巧妙地将我们感性的一面比作大象,将我们理性的一面比作骑大象的人。我们的大象是自动思维,非常感性,但是我们的骑象人特别理性。他们总想控制我们的大象,但总是适得其反。当大象没有欲望的时候,我们只能控制它一点。

为什么?

因为大象有一个及时吃喝玩乐的特点,只有我们心中的这头大象真正体验到一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它才会真正知道这个东西是好东西,才会主动服从。我们的大象都经历过睡在床上的温暖,喝奶茶和甜点的快感,玩游戏的兴奋,吃酸辣的火锅,所以我们很容易继续这种行为。相反,我们的大象可能没有体验过6点起床,每天在微信官方账号工作,一周看1本书,慢跑1小时的好处,所以很难自动持续的执行。就是因为早起、看书、运动,只是我们头脑中对自己的期望,而不是身体实际体验到的好处,所以我们控制不了。掌握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明白,我们真的应该改变,创造体验,让大象真正感受到好处,用这种新的体验取代旧的体验。这是变化的本质。

我们为什么要改变?

好吧,既然改变这么难,我们为什么要改变呢?

这里必须提到人的成就动机。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成就动机,希望去追求自己认为重要和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去实现自己,但是每个人的成就动机水平不同。对于成就动机高的人来说,他们会给自己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喜欢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依赖机会,希望得到即时的反馈。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有高度成就动机的人。所以,在这一年里,我一次次突破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尝试了很多东西。当然,一方面我想有很高的成就,另一方面我想呆在舒适区。其实这种拉动状态常年存在,只是在一些重要的时刻,我的高成就动机克服了我的心理舒适区,让我有所行动。

比如做这个直播,其实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在孕晚期,舒服。你在折腾什么?如果说不好,我就得紧张,准备写逐字稿。太难了。另一方面,我已经定下了三月份做直播的目标。希望能在卸载前和大家分享一下最近的经历和收获。这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于是,在这种拉扯下,我终于在3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我怀孕第37周的前一天,采取了行动。这就是成就动机的作用。

如何实现真正的改变?

第一步:用心理免疫x光找出障碍。

你的行为目标是什么?

你在做哪些与目标相悖的行为?

这些行为隐藏的好处是什么?

你心中的大假设是什么?

验证自己内心的假设

第二步:尝试一小步。

第三步:给自己一个小奖励,积极获得正面反馈。

借助形势的力量建立同盟,公开鼓吹。

为什么要建立联盟?

我们先来看看这张图,来自保罗5R领导力博士。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我们做出改变的决定时,我们的能量很高,但很快,我们就觉得没有了支持和监督,于是能量慢慢下降,然后停滞不前。

而当我们有了联盟,有人支持我们,鼓励我们,甚至监督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像右边的黄色波浪线一样,能量慢慢上升,而且会持续很久,慢慢进步。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那么我想在这里给你介绍两种结盟方式,帮助你实现改变。

1,找圈子,合作,杠杆。

在《过渡》中,发现古典老师几乎把链接和联盟用到了极致。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组建了一个leap thinking网络,把不同的大咖都带进了小组。每天早上古典老师都会在群里扔一个高质量的问题,然后大家就去找资料交流。所以这本书的很多灵感都来自这个神奇的过渡小组,这是联盟的力量,是合作和杠杆的典范。

另外,我在做求职项目的时候也体会到了联盟的好处。从外表上看,面试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于是2月份开始通过微信官方账号招募* * *创作团队。没想到有十几个人主动联系我,希望一起打造这个项目。到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分工明确有序的大团队,包括节目策划、新媒体推广、社群运营、音频剪辑、文字剪辑、平面设计。没有大家的参与,我的能量值很快就会像第一张图一样下降,就是在大家的相互支持和监督下,我们如火如荼。

2、民意,公开承诺

罗振宇在2015的跨年演讲中说要做20年的跨年演讲。这就是公众舆论和公众承诺的力量。

再比如,找一个烧工作的采访节目,从一开始就说要采访100个热爱工作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公开的承诺。100已经完成了至少2年,但是因为这个公开的承诺,我们有更强的动力一步一步去做。

这些都是外部环境的力量。我们要学会运用自己的意志力,巧妙地利用外部情境来推动自己做出真正的改变。

怎样才能改变自己?3很多时候我们对人生很迷茫。我们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改变自己的心态,让自己更加独立。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

我发现我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胡同死了,我却活着。如果我真的想走出死胡同,死胡同根本无法困住我。

但我不想走出死胡同,因为即使走出死胡同,也没有人支持我。我依然孤独,一个人,这和待在死胡同里几乎没什么区别。

有时候真的很累的时候,我会问自己的心,人生到底在追求什么?我是追求名气,利润,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还是追求“别人”,这是我无法形容的,但却让我很开心很幸福。

但我始终得不到内心真正的答案。不是我的内心不想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在现实生活面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我知道,依赖某样东西,某样东西,或者某个人,并让自己与之共存。那是对自己的一种“天生的不负责任”,与死亡无异。所以,长期的生活依赖是不可取的,相反,独立是可取的。

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死胡同已经消失了。生活中同样的事情,他们没有改变,现在唯一改变的是“现在的我”

。我知道,当我决定改变自己,以适应这种生活。我想我会一点一点的得到我所追求的,看似漫长,但我不会因为漫长而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