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大全:最常见的乞讨节举办方式是什么?
七夕月下穿针习俗
月下穿针,是名副其实的“巧比”。对于古人来说,节日还有一个中心主题,就是向织女“讨巧”。那么,如何证明一个女生乞讨是否有技巧呢?南北朝的检查方法是在第二天凌晨检查作为祭品的瓜果上是否有蜘蛛网。唐宋时,蜘蛛被人故意捉来放在一个小金盒里,第二天打开盒子观看。如果盒子里的蜘蛛网又圆又直,那就是“巧”的好兆头。
但到了明代,以蛛网衡量聪明的做法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游戏“投巧针”,这也是对女性耐心和灵巧的高度考验。其过程是在节日的前一天,将水碗盛满清水,放在太阳底下晒,称为“晒水”。一天一夜之后,碗内的水面上会形成一层由灰尘和微生物组成的薄膜,称为“水皮”。节日的下午,女伴们一起在院子里集合,轮流捏钢针,轻轻扔进碗里。注意让钢针借助水皮的升力浮在水面上,不要沉到水底。
然后,我们来观察钢针在阳光下在碗底的投影。阴影有不同的形状和意义。最好的结果是,投影看起来像一个梭子,这意味着织女愿意给扔针的人一个巧妙的手。如果长得像棒槌,会招来同龄人的嘲笑,因为这意味着投针人没有得到织女的青睐,来年手就笨了。
织女的起源
在节日前夕,我们首先要建造一座“乔奇楼”,也称为“织女楼”。有钱人会在自己的院子里用竹竿、木杆、草席、丝绸盖一栋两层楼的“乔奇楼”。据《开元天宝遗》记载,唐宫的乔奇楼,全是彩锦覆盖,高达100尺,楼上可容纳数十名宫女。另一个广为流行的做法是用灯笼、丝带和鲜花装饰亭台楼阁,这样它们就可以在节日的晚上变成一个巧妙的建筑。一般人没有这么奢侈的财力,就在院子里搭起花房,挂满灯笼和五颜六色的装饰品,布置香案,供摆好牛郎织女的小神像或挂画,然后摆上各种祭品,作为妇女举行“巧节”的场所。
主人家要摆丰盛的酒席,热情款待被邀请的客人。然后,每个人都搬到乔奇大楼去崇拜牛和女孩,并祈祷织女会给自己一些聪明的智慧。接下来要进行节日最重要的活动,也是我们现代人会觉得不可能完成的高难度游戏——月下穿针。据《西京杂记》记载,早在汉代,七月初七,皇宫里的嫔妃和宫女会聚集在连凯楼穿七孔针。从那以后,整个南北朝,一直到唐朝,女人们都要在月光下争夺将五彩线穿入七孔、九孔、双孔针的能力。
七孔针、九孔针、双孔针都是专为七夕而制,常以金银制成,针体上排列有多个针孔。比赛过程中,参赛的女伴按照约定的规则将不同颜色的丝线一根一根的放入针孔中,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的为胜者。
到了明清时期,多孔针不再流行,取而代之的是普通钢针。参与者需要为一组十根细针穿一根细线,然后为一组十根粗针穿一根粗线。
在月光下,其实靠眼力是不可能“认针”的。就看大家在日常缝纫中培养出来的灵敏触觉了。在昏暗的光影中,依靠手指对针线的极度熟悉来完成穿针的动作。
所以说,这个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检验年轻女性的女红水平,中国古代女性的精湛技艺确实令人惊叹。他们的月下穿针比赛游戏,相当于现代士兵蒙眼拆枪的训练,难度更大。换句话说,几乎所有的传统闺房人都是女红领域的特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