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地区的风俗、习惯和禁忌
截至2014年末,藏族、羌族、汉族和* * *分别占总人口的57.6%、18.6%、20.3%和3.3%。
所以决定了阿坝州的风俗习惯以藏族和羌族为主。
藏族风俗习惯:
1、青稞制成的糍粑、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食物多为肉类和奶制品,以牛羊肉为主。
2、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走路还是说话,总是让客人或长辈先走,并使用敬语,如在姓名后加一个“拉”字,以示尊重和亲切,避免直呼其名。
迎宾时要屈膝,微笑,室内坐,盘腿而坐,不要伸直双腿,面对人,不要东张西望。
接受礼物时,你应该用双手去拿。送礼物时,你应该鞠躬,双手举过头顶。
敬茶、敬酒、敬烟时,双手奉上,手指不要伸入碗中。
藏族绝对禁止吃驴肉、马肉、狗肉,有的地区不吃鱼。
吃饭时,不要大声吃东西、咬东西或喝水。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主人捧在面前才能拿。
禁止往别人背上吐口水和拍手。
遇到寺院、摩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器皿、火盆、经筒,车轮会倒转。
不要用手摸头顶。
3.藏族人在招呼客人时,不仅要用手蘸酒三次,还要在粮桶里抓一些青稞,向空中抛三次。
在宴会上,主人先喝一小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喝完第一杯酒后,大家就可以随意喝了。
喝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端到面前,才伸手去拿,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吃饭的时候要注意吃饱了再吃,不要出声咀嚼,不要出声喝水,不要跨盘挑食。
用羊肉招待客人时,羊脊骨下部有尾巴的一块肉最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
制作时要在尾肉上留一绺白发,以示吉祥。
见://baike.baidu/view/6953497。
羌族风俗:
1,大多数羌人一天有两顿饭,就是早饭后出门干活,中午拿个馍馍(玉米面馍馍)在地里吃,叫“掐”。
下午下班回家吃饭。
大多数主食都离不开蒸。
常吃的面蒸就是把玉米粉在甑里蒸成颗粒,可以当饭吃。有时将洗好的大米掺入玉米粉,或玉米粉掺入大米中蒸,称为“金包银”或“金包银”。
用小麦粉和玉米粉做馒头,放在火塘上烤,也是羌人的主要日常食物之一。
在许多地区,羌族人还喜欢吃玉米粉和豆花,用水发酵,蒸成豆包,或把嫩玉米磨成馒头。
用小麦粉和肉片煮的叫“惠面”;开水和玉米粉熬成糊状,称为“面汤”。如果继续加入玉米粉使其变稠,则称之为“搅球”,因为筷子可以夹起。都是你经常吃的主食。
吃饺子的时候也要吃用大白菜和圆根(萝卜)浸泡的酸菜做成的酸菜汤,刺激食欲。
常用的玉米、小麦、豆类先炒后磨成炒面,一般在旅游或放牧时食用。
羌族人在吃土豆时,喜欢把整个土豆煮熟,然后去皮,捣成泥,做成土豆糍粑,放在油里炸,或者加蜂蜜炸。
也可以用土豆片、酸菜、肉片做汤。
因为吃新鲜蔬菜的时间只有几个月,所以常年经常吃大白菜、萝卜叶泡的酸菜、青菜做的泡菜。
肉类主要是牛、羊、猪和鸡,还有鱼和狩猎动物的肉。
一般散居在山区的羌族人不太经常吃新鲜猪肉。都是杀猪,去毛,切成两半或者切成几大块,挂在房梁上熏烤,做成“猪膘”。存放时间一般为一年。吃的时候,他们先把它们和蔬菜一起煮熟,煮熟后捞起猪膘,切成长方形的块,放入碗中食用。二、将生腌猪膘切成小块,和菜一起炒,用来代替猪膘的油,加入一些花椒和辣椒,改善口感。
羌族在宰杀年年猪时,喜欢将猪血灌入猪的大肠,煮熟后称为血肠。
血肠也是宴客吃酒时的一道菜。
有的还把猪血和荞麦混在一起做血馒头吃。
羌族人常把新鲜猪肉放在刚宰杀的猪肚子里,加盐、胡椒等。,扎紧风干,做成能撑很久的“塞肚子”。
羌人一般喝的酒叫杂酒,茂县羌语叫“日麦西”,意为羌人的酒。
杂酒的制作方法是将青稞煮熟,与酒曲混合,密封于坛中,发酵7-8天后饮用。
羌人不喝酒,而是打开坛子,用细竹筒吸。喝的时候,他们轮流喝,不断注入冷水,直到味道变淡。
羌族人日常做饭的炉灶很有特色。他们经常在火坑上支起一个铁鼎,做饭时在上面放一个铁锅加热或烘烤食物。典雅的铁鼎也需要镶嵌银饰。
2.妇女分娩时在门外挂枷单或背囊,以免外人进入,家中有病人时在门上挂红纸条,以免外人探视;不要跨火坑或用脚踩鼎,也不要在鼎上烤鞋袜;避免坐在门槛和楼梯上;饭后不要把筷子横放在碗上,也不能倒置酒杯。
见://baike.baidu/view/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