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

这本书的主题是如何培养一个健康的人格,一个更阳光的孩子。很高兴在小理子一岁左右的时候接触到了这本书。我希望在小理子五岁的时候,我能记得复习我的笔记。

这本书里颠覆我认知的一句话是,“情感其实是理智的反映,这种能力是可以锻炼和培养的。”就像我第一次看到“快乐是一种能力”这句话的时候,我很惊讶。

原来情绪是可以慢慢培养的,是可以用理智控制的。我一直觉得情绪是自己的性格和身边的人或事引起的,从来没有想过可以用理智去控制。

希望下次情绪失控的时候,能理智一点,像获得快乐的能力一样慢慢练习。

摘录:

好的心理学是有科学依据的,不是简单的心灵鸡汤和经验总结。

让父母知道如何塑造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孩子。

心理学的作用不是彻底治愈一个问题,而是给人一个希望,一盏灯,一份帮助,让那些在黑暗中徘徊和挣扎的人知道有人可以帮助他们。

人有一种内在的积极力量。我只是鼓励他,挖掘他的积极力量,帮他设计一些行为规范。

情绪其实是理智的反映,这种能力是可以锻炼和培养的。

情绪是可以通过我们自己主动的意识和努力改变的,包括我们的认知。

家长要从五岁开始进行这样的情绪教育和情商教育。

在孩子五岁的时候,我们可以多鼓励他们,让他们选择做什么样的动作。

五岁之前,父母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表率作用。当这种不好的情况发生时,家长可以不着急,不要“抓狂”。孩子五岁以后,父母开始刻意训练他的情绪控制能力。不要在他五岁之前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他做不到。

过早的对孩子说教,会让孩子更加焦虑。他会想,“我爸可能在说我错了,但我不知道错在哪里。”

大多数家长看到的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是自己不良行为的反映。

要提高孩子的情绪强度,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一定会有适度的挫折、挑战、打击和失望。有了这样的经历,他才能逐渐适应,然后逐渐变强。所以,培养一个孩子的应变能力需要循序渐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要允许错误,孩子去尝试,要有一个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这些道理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

韧性的锻炼应该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父母设计的。这一点其实很重要,因为如果孩子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而是被父母安排进行对抗逆境的锻炼,他就会产生反抗、焦虑、不理解、愤怒等情绪。所以,通过沟通交流,让孩子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挑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发现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设计一个韧性的挑战,比如弹多长时间的琴,弹什么样的曲子,难度有多大,进步的标准是什么,孩子的自主选择其实很重要。

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给他一些挑战和磨难。

培养他“我有”的意识,就是“我有支持”、“我有爱”、“我有帮助”、“我有信任”。这个其实挺重要的。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孩子容易恢复活力。如果他不信任成年人,总是怀疑成年人会恶意伤害自己,那么他就不可能有韧性。

培养他“我是”的积极意识。这个“我是”指的是积极的自我认知,即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一些长处和优势。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练习,就是谈谈“我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和“我有什么爱好特别有意义”。

我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我们不去想“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想做什么”。北大的一个教授甚至把这叫做空心病,就是他连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都不知道。这是非常可悲和可怕的。

培养他的“我能”意识,相信他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

孩子自我设计的挑战,必须从小事做起,他爱做的事,他身边的事。

不要在孩子特别烦躁,特别累,特别惨,特别伤心的时候,给这样的挫折教育。而是在他开心的时候给一些挫折教育。

孩子完成了韧性的初步挑战,父母一定要奖励他,庆祝他的成功,让他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不要马上提出下一个要求。

我们普通人一定要在成功中体会更多的成功。

行动产生积极的力量。如果你找到事情做,并且做好了,就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正能量。

你一定要有自己做得好,爱做的事情,这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

这孩子五岁时就有了自制力。所以我们常说,情绪调节、情绪控制、行为规范是从五岁开始的。因为五岁是孩子自控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要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体育锻炼其实是一种自我控制的行为。当我们挑战我们的身体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挑战我们自己的意志力。

做一些自己不想做,自己做不好,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让孩子慢慢做他不想做的事,让他不断适应。这样,他的自控能力就会提高。

其实孩子对父母没有那么多要求。只要不让孩子天天担惊受怕,其实都是好父母。

恐惧、焦虑、紧张不仅会让孩子不开心,还会对孩子的智商造成很多伤害。

家长应该带孩子去听音乐,看游戏,体验生活中的各种体验,而不是要求孩子在家学习,看书,这样其实对孩子很有帮助。

与其补短板,不如强化优势和天赋。这辈子的人其实都是因为自己的特长而被喜欢和欣赏的,没有人喜欢完美。

培养专注力的方法就是培养选择。

单一的技能和任务特别容易让人疲劳,注意力不集中。

父母可以允许孩子玩游戏,但不能玩太久。这是他们可以和孩子协商沟通的规则。所以,“规训”其实不仅是“管理”,更是“教学”。“教”就是让他意识到这个家的规矩是什么。

控制玩游戏的负面影响才是关键,而不是控制玩游戏的行为。游戏作为一种新的娱乐形式,应该允许孩子玩,但不能过度,也不能过分,更不能产生负面影响。

告诉孩子:我们不在乎你是否让你快乐,而是因为这种过度的快乐会产生负面影响。

往往是人在心理上感觉很差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违背人性的极端行为。

心理富裕是一种心理判断,不同于物质富裕。

一个是a,审美(审美力);一个是C,创意;第三个是E,共情。而这张王牌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国王”,所以我称之为“国王的力量”。

我们教育孩子不要按书来养,但我觉得应该按人来养。

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和爱,让他有自由选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