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锡桑的终成正果
在华南IT业界,说吴渔夫少人知道是谁,但说网名是Fishman的渔夫,十个有八个知道。极富网络精神的吴渔夫更愿意别人叫他Fishman。
吴渔夫最让业界称道的,不是成长速度,而是他由一个普通程序员成长为统揽全局的CEO的成长过程。毕业7年,四度创业磨难,吴渔夫终于取得做一名合格CEO的真经。“在我的创业历程中,每一次离开都带有遗憾。现在看来,我的‘学费’没有白交,这让我很欣慰。”9月29日,29岁的吴渔夫与本刊记者聊起其“修炼”历程时,三分得意,七分感慨。
飞鹰是吴渔夫的“初恋”,失败了。失败的挫折反而让吴渔夫清醒地认识到“创业”远比他所钟爱的现代舞和踢足球难得多。
1995年,吴渔夫的《南粤多媒体开发平台》软件获得广东省高校“挑战杯”软件比赛第一名。这带来了他的第一次创业——广州飞鹰电脑公司,吴渔夫以技术入股占30%的股份,公司总经理由投资方指派,公司主要业务是开发、销售《南粤多媒体开发平台》软件。和许多第一次创业的人一样,年仅22岁的吴渔夫很激动。
钟爱现代舞的吴渔夫希望将骨子里头的那种狂放不羁的激情在创业的舞台上尽情地释放。但事与愿违,不知IT是何物的总经理让吴渔夫吃尽了苦头。
新公司成立后,《南粤多媒体开发平台》更名为《飞鹰多媒体创作工具》。1997年12月,《飞鹰多媒体创作工具》3.0版名列中国PC大奖赛工具类软件第一名,这引来了IDG的关注。IDG希望飞鹰提供一份商业计划书,但总经理拒绝了IDG的请求。总经理不知道IDG是谁!之后,又有几家公司希望投资飞鹰,但也遭到了总经理的否决。吴渔夫极度郁闷。1998年3月,吴渔夫一门心思开发飞鹰4.0版,但总经理却叫他放下手头的工作,先开发其他项目。吴渔夫是个搞开发时命都不要的人,总经理的命令却使他一怒成疾,卧床两月。
1998年7月,吴渔夫离开为之奋斗了3年却只有10多人的飞鹰公司。走的时候,吴渔夫只要回飞鹰系列软件的版权。“我为飞鹰倾注了三年的心血,我的付出远比收获多得多。”
投资方完全不懂软件行业是飞鹰失败的症结,但吴渔夫用他特有的思维把这抽象为一种困难:“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一个人是无法坚持去克服困难。这是我第一次创业的最大心得。不要把创业想象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个公司要成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耐心和毅力是创业者必备的两个要素。”
在仙童数码的日子教会了吴渔夫一个浅显的道理:两个人同坐一辆车,如果对前进的方向发生分歧,结果只能是其中一人下车。
“初恋”的失败使吴渔夫心灰意冷,软件业猖狂的盗版状况更令他沮丧,在年薪5万美金的诱惑下,他选择了出国。当他在为出国做最后的准备时,见到了早有联系但未曾谋面的陈仲文。陈想另起炉灶,吴渔夫建议他专门为网站提供建站软件。
在那个互联网风起云涌的年代,吴看到了商机,于是在1999年11月与陈一同坐上了仙童数码这辆车。CEO是陈仲文,吴渔夫是CTO。吴渔夫指挥30多人的开发队伍开发电子邮件、聊天室、搜索引擎、新闻发布系统等18个产品。此时,吴渔夫正在从程序员向管理者的转变。
然而,陈仲文不愿意看到吴渔夫的这种转变。陈希望吴仍然是一个程序员,而吴却不再想单纯地做程序员。摩擦由此产生。陈仲文越来越多地插手吴的开发团队,作为CTO的吴锡桑当然只能让步。但他不愿意处于这种尴尬境地。
两人在经营方向方面也出现分歧。陈仲文想把开发出来的产品做成光盘,做成盒装软件去卖,但技术出身的吴渔夫认为行不通,陈没有听吴渔夫的。2000年11月底,吴渔夫将15%的股份转让给陈仲文,离开了仙童数码。
“既然目标不一致,我只有选择离开。这就好比你开车开错路了,我会选择下车,没有必要跟着车子一起冒险。”
“我在仙童只交了一年的学费,我开始从程序员向管理者转变,正是角色的转变,才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创业伙伴间的相互信任对一个企业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作为基石。”
显然,吴渔夫此时思考问题的层次已远非他在飞鹰时所能企及。
多年征战足球场的吴锡桑当然明白这样的道理:踢点球时,左中右三路只能择其一,摇摆不定只能增加失误的机会。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个人的职业生涯
离开仙童,吴渔夫出任天夏公司CEO。天夏是广州第一家游戏公司,主打产品是网络游戏《天下》。2000年6月底,《天下》推出,短短几个月时间用户达到数十万,同时在线玩家数千人。
或许谁百折不挠命运就要让谁遇上百次挫折。伴随吴渔夫第三次创业而来的,是他从来未曾遇过的难题。尽管《天下》很受欢迎,资金不足的天夏却只好裁员。作为CEO,吴渔夫不得不考虑一系列作为程序员根本无须考虑的问题——融资。吴渔夫找到联众和新浪,未果。吴渔夫找到丁磊,丁磊却要求100%收购天夏。吴渔夫原想保留一部分股份,但丁磊和网易的管理层都不愿意。2000年12月,天夏搬入网易广州办公室。
“网络游戏的发展前景很大,但我们没有资金支持,所以只能被网易收购。”吴渔夫的言语中满是无奈。
不能随着《天下》一起成长,吴渔夫觉得很遗憾。但吴渔夫更不情愿从创业者转到职业经理人,“拿一份薪水不是我想做的事情”。
“职业经理人不是我所追求的,当然,职业经理人比创业者会轻松得多,他只要去执行任务就行了,而创业者首先必须要决定企业前进的方向。相比而言,我更向往创业成功的成就感。在天夏,我学会了一点:在诱惑面前,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好比踢点球。踢点球其实比的就是心理素质,一定要认准一个方向,坚决踢这个方向,这样才有进球把握。方向不定是点球的大忌。”
2001年4月,吴渔夫离开网易。为期半年的CEO生涯给他上了如何做CEO的第一课。
在新的起跑点,吴渔夫选择了将宽带计费和增值服务作为前进的方向。迷信技术的他当然相信自己的技术眼光,现在看来,他似乎修成了CEO的“正果”
“我是做技术出身的,我能够知道某一项技术在未来一两年内会怎么发展。离开网易前,我就意识到宽带增值服务的市场前景不可限量,而在宽带增值服务领域,计费设备是一个最佳切入点。于是,这一次创业我看准了宽带。”早在2000年下半年,吴渔夫就一直关注着宽带的应用前景。耐人寻味的是,他是坐在网易的办公室中写就的商业计划书。
凭着“做了几件还象样的事”,吴渔夫找到了300万港元的投资。他不愿意找内地投资者,因为他们“苛刻、霸道和短视”。他要建立一个外资企业,按照国际的商业模式营运。2001年6月28日,易邦科技(广州)有限公司成立,吴渔夫的头衔是易邦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占股40%。
2001年10月8日,易邦宽带计费网关(EasyBilling Gateway)问世。11月8日,易邦宽带计费网关通过了中国电信集团广州研发中心的功能和性能全面评测。由于国内市场上没有竞争产品,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包括科健集团、托普集团、光大银行在内的20多家公司采用易邦宽带计费网关。
“现在易邦的运营情况如何?”
“我们每个月都赚一点小钱。”Fishman的表情和语气似乎比较满意,但很显然离他的目标还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