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第二集作品简介

《西湖两集》是明代评话短篇小说集,出版日期大概在明末。作者周清源,别部济川子,武林人士。他的事迹很难考证,我们只能从书前面的故事中略知一二。

在胡看来,周清源是一位“胸怀坦荡、头脑聪明的学者”。也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两者的区别”。从《西湖二》来看,这个人的才华确实是相当高的。他谈到了今天的古道。“到了手掌心,就可以谈古今了。波涛汹涌,雷震霆送。此事大如项羽破张寒,又似曹植所言,吾将耻于生于邯郸。”可见他在日常的交谈中充分锻炼了自己写平话的才能。但他并没有遇到“运气”,而是死为了“做一个可怜的人才,宁愿做一个演员,弹琴向世人学习,愿永远做一个不识字的人”。他的命运如此悲惨。在叙中,胡引用周清源自己的话,说“穷人不能供客,客又怕驿站推荐,所以不敢与老年人交朋友。墙壁摇摇欲坠,星月漏雨,雪花飘落,几案湿漉漉的。盖元仙的《桑书》,范丹的《尘壶》,交集于一身。我也愿意去做。最不甘心的人,是把我的生命带得太远的人,而狐鼠无缘无故地侮辱了我,剩下的都是仰天长叹,抚弄龙泉,声嘶力竭。”那不幸、贫穷、屈辱、沮丧和愤慨呢?

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同时也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属于王阳明。《西湖二》第七卷的开篇和《绝岳李转世》讲得很清楚:

三教历来如此,日月五星无二。

你可以嘲笑世界上愚蠢的人,但你只知道如何尊重胡坤。

周清源的来历,现在能知道的,不过如此而已。他的作品。这是唯一流传下来的,很少见。据卷十七《刘伯温荐浙江咸平》,他还写了《西湖集》,可惜已失传。

《西湖二》共三十四卷,包括三十四个评话故事,都是发生在西湖上的故事。胡曰:“吴越王在位百年,南宋一百五十年。风韵犹存,古迹轶事,历史数不胜数,却未译成俚语劝服天下。”所以对周清源的作品《西湖插曲》推崇备至,认为是“西湖英雄”,就是白、苏也依之。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也说:“文也通顺,但好赞帝德,教训教训,多抒愤懑”;和郑振铎的《明清平话集》差不多:“晚明平话小说,一半是训诫教训,一半是陷在自我发泄的深坑里。”

《西湖二》最大的缺点就在这几个方面,比如经常不必要把洪帝拖进去,来一篇又长又麻烦的文章。论因缘,十占百分之七十八。尤其不必要的是,卷17《刘伯温鉴宪平者中》和卷34《胡绍保平日功》,都附有批判性的海防理论和救荒良法。大概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抨击当时的政治败局,发泄自己的悲愤,扩大封建道德影响,仅此而已。故卷一,岳的再世《所江山》,在其《入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大自然的孩子在天上瞎了眼,穷得衣服都没有现成的,吃不上饭。有一次,他不吃饭,整天带着这些破书。就像一首诗说的那样,即使那些没有做到的人也做不到。不能哭,不能笑,不能叫,不能跳。你可悲吗?于是只好逢场作戏,也无所谓了。我做了一部小说,做了一个随机的未来,传播到全世界。.....一个是劝诫天下所有人做个好人,免得被后人唾骂,一个是抒发自己的人生,把自己胸中想唱想笑想叫想跳的意思都写出来,满腹委屈,百无聊赖,自娱自乐。确切地说:

事短如春梦,人情薄如秋云。

逢场作戏,听听我的论点。

10多年前的《西湖》第二集有一张袖珍版的石版画。我收藏的是一幅雕刻精美的云林聚金堂画像,并附有“西湖秋韵百首”。陈编《西湖》四十八卷后,从这里再版二十八卷,内容全部删除。未抄录的有卷三《聪明秀才失权》卷四《愚公守玉宫住春》卷五《李爽妒遭天谴》卷二十八《天台匠人误作取乐》卷三十一《孝悌孝悌》卷三十二《别样玲珑》,且只有六卷。没能拿到西湖第二集的人,如果能找到西湖集,就有资格看这本书。

这部平话集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也有很多优点。最突出的一个就是强烈地反映了明末社会:政治上的失败,官员的腐败恶行,人民的贫困。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风俗习惯和一些知识分子对时局的态度。

明朝统治者的崩溃危机自万历以来日益加深,到崇祯时已经无法挽回。当时一些比较旗帜鲜明的知识分子目睹内忧外患,腐败横行,百姓水深火热,悲愤到了极点。更为积极的是,他们用各种方法来警醒国人,希望“拉下运气以防万一”。比如周清源的《西湖两集》,取材于南宋、洪武盛世的史实,就是其中之一。这是《西湖二》的第一卷,所以叫《岳近再世》,第二卷也叫《偏安闲》。例如,第一卷的结尾:

皇帝没想过恢复中原。你、宗泽、岳飞、韩世忠、吴磷、吴郡一帮谋士,都想劝他复辟,他就是不欢迎秦晖回来,听了秦桧的话,重在和议,把一湖一山弄得花花草草,唱着唱着。所以那个时候,李梦有一句诗:

西湖的歌舞何时休?

暖风让游客醉,让杭州变洲。

当时湖南有白塔桥,印出来卖到北京。读书人要去临安,就得买个算好的距离。有人写了一首诗:

白塔桥卖地经,长亭短帖很清楚。

如何只说临安路,不算中原有多少路程?

这样看来,南渡的计划是安全的,信是真的!而且战争肆虐的时候,我盲目模仿名家字画,不遗余力。清闲时玩腻了模仿延伸,四面八方敬业。如果远离乡村,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扯上的历史外衣,作者的寓意,隐约可见。这两卷完全是在警告当时的皇帝,要他们不要忘记祖先创业的艰难(所以把第二卷带进洪武来讲),希望他们振作起来。比如卷17,刘伯温推荐浙江咸平,卷18,商果断攻取满人4,卷34,胡少保平的战功,不仅是“有所作为”,而且非常积极。他希望国王振作起来,希望他的官员忠诚,所以他也写了一些关于忠诚官员的故事。比如26卷《会稽之路的义人》,31卷《忠孝之门》,29卷《祖控现身救救》等等,当然也是一些迫不及待的话。他还愤愤不平地抨击那些奸臣,如卷七《绝岳李的一个错误转世》和卷三十二《异香仪》中的人物。总之,从《西湖二记》和17、34卷的附录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明朝的危机是周庆元的焦虑;有“心用世”却无“入体之道”,只好借小说看他的“用心良苦”,这正是他要做的。

当时的政治有多腐败?在第六卷《姚伯子之孝为荣》中,周清源曾谈到元朝的情况,说:“那时候的天下已经不是元朝的天下,而是衙门百姓和富人的天下!你什么意思?只是因为元朝的法度松懈,才委托给衙门。衙门里的人都是为了捞钱,儿孙都在里面过日子。所以,一直以来都是这么说的:清官做不了官。更有甚者,元朝的糊涂官员都知道衙门要来了,都被忽悠了,只要瞒着一个人上课。任何人做一件事,无非是为了衙门赚钱的打算。的确,官也分,官也分。大家平分。有钱的人活,没钱的人死。所以,一切都是朦胧的,世界是一笔糊涂账。”这显然是隐含的。看看明朝当时的情况。一方面有外国土匪,另一方面有间谍。人民在受苦,小偷在涌现。不也差不多吗?第三十四卷《胡少保平日本战功》,写了一段骚扰七省大盗王五丰的话,最能反映当时社会如此混乱的一个原因:

如今是纱帽有钱人的天下,没有我们的天下!我们受了委屈,哪里还能叫屈?况且,糊涂贪财的官员多,清廉爱民的官员少。他中了进士,并从朝廷得到了很多好处。他只是一味的受贿,不肯做好人,一味的害人害己,不肯伸张正义。所以水浒里的英雄只杀贪官!

“官逼民反”,其实就是这样。这些官员都是什么样的人?“但我就此作了几篇文章,骗了一个黄榜进士,就做了贼,挖了皮,把这些时代带回来,盖了高唐楼,买了妖妾,广买了庄园,以为嫔妃是逃避的地方。集牲畜如龙阳,艺人,女乐,从来没有丝毫报国利民之心,还欺骗当地邻居,强占人民土地财产,依仗形势骗人。这样的人,狗不值得!”(卷二十九《祖控出现救救》)当时这样的官员多了去了!官场的情况也是阴暗到了极点。第20卷《巧计·左夫成名》总结道:

世界是歪斜的,金银价格比文章好。

开元鲍彤真的能做事,阴阳之乱就会颠倒过来!

赌财那叫一个天才,珍珠散落一地。

我知道朝野都在行贿,我不惜一桶金一桶银!

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贿赂是考场的名气,也是可以用钱买的。像这样的人去做官,天下怎么会太平?上线必然会有下线的效果。既然官员腐败,衙门里的人当然不要钱,所以像“拍案称赞、掩耳盗铃、飞来烧去、尔虞我诈、捉书不死、回溯岁月、洗文书”(卷三十《马仙人骑龙上天》)这样的事,到处都有,从“拍棒打竹镣铐、终日厮打”到“舞墨弄墨、言不由衷、虚张声势、诈人钱财、逼人卖儿卖女、嚼王”(卷二十《巧计成名》),无一不有

书中有几篇平话,用辛辣的方式讽刺了这类人,写得很好。比如卷四,愚公守玉宫住春,虽然披着因果报应的外衣,实际上是在写无知的人可以成名,可以当大官,可以发财,被视为有知识的人。《乔集·左夫成名》一卷,特别骂这群人。写一个除了赌博什么都不懂的家伙,他自己不抱任何幻想,但是和他在一起开心的妓女觉得他傻,给他指路,把他变成大作家,官位也很高。根据自己在艺妓院生活的经历,艺妓姑娘很清楚,这些文人大多是“七上八下”、“文理各半”、“无知无识”。真正有学问的人,因为“不肯向人屈心,自大到不肯去营中讨刺”,所以受尽饥寒寂寞。她认为,既然有钱嫁,就不怕不成功,也不怕没官做。所以她先为他“死了”。怎么叫“撞墙”?伎女曹妙阁说:

现在你已经没有名字了,如果突然中了个进士,毕竟会有人议论你。可以偷偷请一个有意思的人做诗,将来以自己的名义做,请一个著名的学者和人才。他的几首诗制作的好顺序就在前面,你忍不住要叫他们,赞美他们,表达他们,宣传他们,把他们刻在藏书票上,印出来,送人,或者卖掉,结交天下名人,所有带纱帽的官员都要以此诗为资。如果你遇到一个人,谦虚一点,管住那个鸟嘴就好,不要说太多话,把线索给泄露了。.....成名之后,大摇大摆,谁敢批评他?……

这是明朝的士人,也是当时的“龙登”。毕竟丫鬟比秀才聪明世故多了!周清源的寄托自有悲愤。再比如第七卷《我投胎错了》中的“阿谀奉承”论:

“就算他放了个屁,还是会行万里路。奉承他的人甚至会把这个屁放在头上作为救命的象征,举到鼻子底下,就像外国为爱而死一样。含在嘴里吸,还要咬嘴唇和舌头,嚼出味道来。这个屁我必须自己很满意地拿着,我怕有人偷。”也反映了一群马屁精的丑恶。

如此腐败黑暗,吏治不良,如何避免外患,贼起,民不聊生,国亡?所以西湖二在评话小说中算不上特别好的作品,但有很强的时代意义。至少读者会有这种感觉。文章的辛辣讽刺和流畅也是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周清源不仅才情横溢,内敛奔放,而且手谈、结婚、嬉笑怒骂,四景风生水起,就是今天,在书本上仍然可以看到。

《西湖二记》中也有很多关于杭州风俗的记载。例如,卷16上朱的历史,旧错配月下是边疆,有很长一段关于正月杭。他说:“元旦五更起床,取灶祭天,然后祭拜父母,这是杭州的习俗。它是给亲戚和邻居的胡椒和柏树酒。在柿饼上签上柏枝,用大橘子继承,叫‘大吉大利’,以见新一年利市之意。”杭州人也说火葬:“杭州风俗,小家庭,常火葬。”西湖断桥下扔根骨头,深恶痛绝。“甚至在《爹华莲》里还有一个关于杭城元旦习俗的故事,说的是‘到灶王爷才天亮,炮棍又响又吵,要趁早赶紧开门。新出的钟馗,先挂机,红春帖畅销。炉中燃烧的茅苍术香缭绕,黄色的纸神牌上写着神的名字。连纸灰都没扫,街上的人都醉了。“详细记住这件事。另一个例子是写杭州餐馆的情况:

每家餐厅分为十多个小亭子,酒器全部用银打造,以争贵气。每个地方都有几十个私娼,穿着时髦的衣服,夏天满眼茉莉,香气四溢,被门槛邀请,称为“卖客”。还有一种小杯,不叫自己,为了分支而唱强钹,叫“擦”。还有吹箫、弹阮、歇息、锣板、唱歌、弹琴的,叫“赶场”还有一个小炉煎香的老婆婆叫“香婆”。有的人做青皮、杏仁、半夏、缩沙、豆蔻、小蜡茶、香药、韵姜、筑香、橄榄、薄荷,然后去酒楼拿钱,叫做“散(暂)”。还有玉面浣熊、鹿肉、烂桂皮、烂螃蟹、烂羊蹄、酒蛤、软鱼、虾酱、鱼干,称为“家风”。还有江瑶、张炬泡酒、牡蛎肉、甲鱼脚、针管、米饭丁、脆皮蜗牛、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虾鱼和(制成的鱼)鱼等海鲜,称为“解酒味”。任何人随意喝酒喝汤,也就是十个客人,每人要一个,不妨。如果卖的太多,可以尽量轻松的答应。酒到之前,先摆若干菜观看并举杯,再换上精品菜。这么容易,越奇怪越讨人喜欢。或者不太上心,或者吃得晚,酒馆老板就会开除这个人。在这个酒馆里,唱管里传出的笑声每晚都达到一个高峰,与天上的车马相遇。夏天虽然下雨下雪,但并未稍减。(卷十一《送梅花缠西亭》)

这只是几个例子。如果都经过精选整理,就会有一本好写的《杭州风俗志》。这样的盛况现在已经没有了。不仅是现在,甚至在张宗子做梦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不堪回首”的想法。观光的胜利在《西湖二》中也写得很多。第二卷《宋高宗的无畏与闲适》最为复杂精彩,风景幽静,园亭胜。

同时看一段:

画舫舟,如云。至于蔬果,汤酒,关铺,义门,玩物,闹杆,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花,泥宝宝等。,被称为“湖上土壤”。还有朱翠冠梳、金销节、犀牛珐琅窑玩具等等,都在列。或者还有急于推销的,载歌载舞,装得眼花缭乱推销,招呼客人,名曰“水仙子”。至于弹琴跳舞,作杂剧小结,鼓上抛锅,玩花,分茶制水,踏木,走绳,做瓦,做菜,唱歌,教观赏鸟,水偶,表演魔术,吞刀吞火,放烟火,启动轮子,走线,射流星,放风筝。像蚂蚁这样的人太多了,我们无法细说。

像后面提到的一些游戏,有些现在确实很难测试。刘冬的《帝都风光略》也描述了京城的各种儿戏,有些现在已经很难理解了。当时西湖比现在繁华,有可能是因为皇城和周边皇城的缘故。书中还写了观潮的故事:

此前甘浦、金山五千人在峡江,后命殿司攻姜水军、临安水军并行执行。在军用船附近,野翼船位于河口。在西兴和龙山的两边,有一千多个* * *。所有的军队都穿着制服,葛佳的国旗鲜艳夺目。江面上,军官们五列阵,摇旗呐喊,飞刀飞舞,船只进退如履平地,发射五色烟雾炮遍布江面。烟也止住了,所有的船只都隐藏起来,却看不见一只。当时,从龙山下面,游闽,五颜六色的帐子绵延三十多里,肩并肩,却没有路可走。甚至在整个赣兴地区,他们也在捕捉和系窗帘,把灿烂的花朵挂在河上,就像铺锦缎一样。再过一会儿,海门潮头就要动了,惯于兴风作浪的人就要带领一百多人,举着十面彩旗,直到海门迎着潮头,踏着浪头争雄,出现在浪头里而不被淹没。过了一会儿,潮水来了,欢呼声很大。还有木制跑步机,水上木偶,水上杂技,水上特技。

我没见过浙江的潮。不知道现在海宁还有没有这种观潮的盛况。大概是退潮了,还是什么都没有了?当然这些也是风俗之类的,剩下的就不再提了。

明朝的社会生活在第二集《西湖》中有所体现,正如上图。除此之外,还有第30卷《马仙人骑龙升天》和第10卷《徐君宝的节义双圆》,前者描写了一个道士的神奇,颇似《天方夜谭》。好像是根据马自然的传记改编的。如果庙里的和尚冒犯了他,他马上用咒语让300个和尚像石头一样站着不动。写这一行的话,找菜园的主人要点蔬菜,会被骂的。他很生气,但是:

于是他在纸上画了一只白鹭,用水喷了一下,变成了一只真的白鹭,飞进了他的菜园,用一长一短的嘴啄着水盾。花园的主人来了,白鹭飞起来,走远一点,又飞下来啄。这个花园的主人跑来跑去,连脚都酸了。马自然画了一只小哈巴狗,用水喷了喷,变成真哈巴狗赶走了白鹭。白鹭飞来飞去,狗跑来跑去,把好韭菜都踩烂了。

其实这个“践踏”是假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儿童故事。后一个值得注意,不过说的是《水浒传》里的人物张顺。这个人物在《查安小乘》、《斯里兰卡之行》中有所描述,在《西湖二》中也有提及,至今仍在讲述他和张贵救襄阳身死的故事。后写庙堂,以诗赞之:

忠臣张顺救襄阳,死于寺中。

这是忠臣,不是贼,就别说水浒了。

与普通平话不同的是,“入画”比较多,有时候一个正式的故事前要用三四个字,不像其他的,最多一个或者没有。《如花》里有一些不错的,比如《梅妃》《绿珠》《鱼篓观音》《白螺姑娘》。这个“入词”就像一个弹词的“开篇”。不同的是《平话》中的“入画”,内容一定要和本文所描述的内容相关,不像开篇绝对和书的内容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