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骑士文学的骑士文学的几种体裁

Minne是一个欧洲文化的专有名词,在中文中难以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表达。在杜登词典里,Minne的含义是:“verehrende, dienende Liebe eines hoefischen Ritters zu einer meist verheirateten,hoehergestellten Frau”。其大意就是,一个骑士对于一位通常已婚的、地位比他高的女性的敬仰和爱慕,骑士随时随地愿为这位女性效命。一般来讲,骑士们视恋人为一切美和德行的化身。对女性的尊重进一步发展成为对女性的崇拜,日耳曼人的这个传统在骑士文学中得到了延续,又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影响,成为西方文化的一个内涵。

Minnesang可以意译为“骑士恋歌”或“宫廷抒情诗”,偏重抒情性。内容大多是叙述骑士狂热地爱上女主人,并且向女主人表达爱慕之情;但女主人往往品德高尚,能够抵御情感的诱惑,于是歌者抱怨自己的一腔热血只换来女主人的冷若冰霜。这种情爱关系的描写颇见作者的表达能力,因为既不能太露骨,以免引起在场聆听朗诵的男主人的愤怒,又不能太含蓄,以致失去作品的感染力。

这种主题和表达方式的背后,可以清楚地看到主人与仆人之间的支配与从属关系。诗人们用委婉,狡猾的方式道出了这种关系——我爱上一个女人,但我得不到她,因为她是领主的妻!——主人听了当然倍感惬意。

与此同时,也多少流露了一点自我意识的解放,毕竟仆人敢于爱上主人。恩格斯就认为:中世纪封建主的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封建主扩张自己统治的手段,并不是个人之间的爱情;而骑士之爱是个人之爱,具有进步性。

但对于骑士而言,这种主仆之间的爱情到底在多大程度上确有其事,我们不得而知,不过骑士爱恋女主人的故事想必也是一个诗与真的把戏,其浪漫之中不乏作者的想象。 hoefisch意为“宫廷的,骑士社会的”,而Epos源自拉丁文,更早可以追述到希腊文“épos”,意指“史诗,叙事诗”(比如荷马史诗在德文中就是“die Epen Homers”)。在各种学术书籍中Hoefisches Epos通常译作“骑士史诗”或“宫廷史诗”。

骑士史诗是自12世纪中期开始,最重要的叙事文体。它描写理想化的骑士阶层的生活,中心人物不是战争英雄,而是多愁善感的骑士们。最主要的主题还是爱情。

这一体裁的代表作主要有《帕西法尔》、《托利斯坦与伊索尔德》。 Helden是“英雄”的意思。英雄史诗是骑士史诗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体裁。它取材于日耳曼民族的古老传说,中心人物非骑士,而是古日耳曼的民族英雄。它是一种史实与幻想世界,异教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混合。

这方面最具传奇色彩的作品当属《尼伯龙根之歌》。

西洋骑士文学的始祖大概要算是吟游诗人口头传唱的英雄史诗,这其中最出名的当然是荷马史诗,但我认为北欧神话不仅时间上更早一些,而且英雄们的光辉事迹也丝毫不比荷马史诗逊色。荷马史诗太出名,差不多的图书馆都有收藏,北欧神话则相对难找一些,在“新语丝”网站有开头几章,国内网站转载的很少,还打了折扣。最意外的是今年初我在北师大旁边的减价书店里居然见到一堆未删节的,精装才5元一本,超值啊(当时我贪婪的眼神曾让店员的脸色变得怪怪的)!其实很多动漫作品都与北欧神话有很紧密的联系,最出名的大概是《银河英雄传说》,有机会再挖坑讨论吧。

毕竟真正的骑士文学要等骑士阶级产生以后才能算,因此我认为《罗兰之歌》应该算是较早的一本。《罗兰之歌》最初也是一首口头吟唱的史诗,后来整理成文,讲的是“骑士之祖”,也就是最早的一批骑士之一罗兰(Roland)骑士的故事。罗兰是查里曼大帝的侄子,为短暂而辉煌的查里曼帝国的创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与杜朗达尔(Durandal)并称“查里曼大帝的左右翼将”,如今在巴黎圣母院正门旁边还立有他们三人的铜像(有我拍的照片为证)。罗兰曾受查里曼大帝之命,防守不莱梅(今天的德国港口城市),抵抗北欧神话的直接传承者——以高大、骁勇闻名于世的维京武士。罗兰血战五日,虽然伤亡惨重,但是骑士的荣耀使他耻于举起求援的号角,最后终于全军覆没,战死在不莱梅城下。他这种死要面子的精神经过吟游诗人的世代歌颂,也成为了骑士精神的一部分。我到不莱梅的时候,先冒雨到市中心瞻仰了罗兰雕像,发现他是一个面白无须,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但后来在巴黎看到的铜像却是胡子一大把的赳赳武夫,所以到现在我也搞不清他究竟长什么样。不过我一直相信,如果罗兰坚持得住的话,欧洲版图很可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查里曼大帝死后,他的第三个儿子路易无力统治庞大的帝国。最终,路易的三个儿子终于签署了凡尔登条约(843年),根据这项条约,法兰克帝国被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由今日法国的部分地区构成;第二部分包括德国的一个广大地区;第三部分包括意大利北部和一个横跨法德边界的宽阔地带,既了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的前身。

谈西方骑士文学还不能不谈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故事,讲述亚瑟王及其手下骑士们的种种冒险事迹,包括勇者斗恶龙等。由于亚瑟王是英国人,所以在英语世界中影响比较深远。据教过我的英国外教说,英国国旗就来自亚瑟王手下的两个骑士:一个是圣约翰,另一个我忘了。这两人去寻找圣杯,在碰到圣杯的一瞬间他们也升天了,成为英国永久的守护神。他们的家徽一个是正十字,一个是斜十字,合起来就是一个米字,所以英国国旗是米字旗。国际上流行的“圆桌会议”据说也来自亚瑟王的大圆桌,这个圆桌还有一个传说:亚瑟王的叔叔给他造了一张大圆桌,并且对他预言,在圆桌坐满之前,将会不断有骑士加入他的行列,他的事业也将因此而蒸蒸日上、威名远扬,但是一旦坐满,他的事业就会走下坡路(听起来象不象《九阴真经》的第一句?),并且最后一个骑士(the last knight)将把他逼上绝路,因此在英语中the last knight并不是什么好听的称呼。

亚瑟王的传说国内好像很难看到,我看的是英文版的。好莱坞拍的片子倒不少,比较新一点的有《Merlin》和《The First Knight》。前者基本符合一般传说,内容大意是:Merlin是英国本土的精灵为了抵抗外来宗教--基督教的威胁而创造的一个男巫,但他在成长后摆脱了创造他的精灵,开始为自己所认定的正义而战,先是将亚瑟王的父亲扶上王位,又用法术改变他的容貌,让他与亚瑟王的母亲(当时是另一个领主的妻子)偷情,生下亚瑟王,然后从小对亚瑟王进行培训,助他取得宝剑,直至帮他登上王位。但是后来Merlin忙中出错,本来是想给亚瑟王找一个忠实的王都守护者,没想到一时没听清,给他找了个掘墓人(the last knight),这家伙最终送了亚瑟王的命。而李查·基尔主演的《The First Knight》(中文名《剑侠风流》)则是典型的好莱坞风格,并且与原文出入较大,这里从略。

大概是从中世纪开始,骑士文学开始泛滥成灾,书名花样翻新,内容却是一成不变的斗恶龙、救公主(好像中国的那些只会夺宝的垃圾武侠),最后赛万提思终于忍无可忍,奋笔写了一本《堂·吉柯德》,将这些灌水之作狠狠地嘲讽一番,导致一段时间内骑士文学绝迹。这段历史在我看的《堂·吉柯德》的前言中有叙述,各图书馆应该都能找到。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历史的发展,骑士文学开始有了新的内容和精神,有种脱胎换骨的感觉。这里面我最欣赏的是大仲马和显克微支的作品。

大仲马算是一个高产作家,其作品多与法国历史相关,笔下的骑士也多具有法国绅士的特点,以至于某位朋友对我断言:“大仲马的作品是最好的绅士教科书!”。大仲马的作品我看过一些(大部分出自大学的图书馆),最具有骑士风格的我认为是《火枪手三部曲》、《王后三部曲》和《基督山伯爵》。

《火枪手三部曲》的第一部一般翻译为《三个火枪手》,但我看过翻得最好、最有武侠味的是巴金校对、出得教早的叫《侠隐记》的版本,才看第一页就让我笑了好几次,看过后再去看“黄金书屋”扫的版本,很有一种看不下去的感觉,还不如看英文版。同一版本的第二、第三部分别叫《续侠隐记》(又译《德拉费伯爵》、《双剑勤王录》)、《小侠隐记》(又译《波拉治子爵》),从我父母单位的图书室到我所上过的两所大学的图书馆都有,就是不明白“黄金书屋”的兄弟们为什么没看见。

《侠隐记》讲述达达尼昂(达特安)奉父亲遗命来到巴黎,凭借家传剑法,为功名利禄而奋斗,却因误会而结识了三个火枪手。他们一起为了国王的利益而与红衣大主教作对,最后为了保护王后的名誉,拼死突破红衣大主教的层层封锁,渡海到英国取得钻饰,然后再一路杀将回来。可惜最后达达尼昂的情人还是被毒死在他的怀里(电影则是大团圆)。作品中不朽的名言“one for all, all for one”和中国人“两肋插刀”的意思差不多,不过听起来总有一种达达尼昂的味道。《续侠隐记》讲述达达尼昂终于得到路易十四的赏识,升为火枪队统领,而这时原三个火枪手中最具有传统骑士精神的阿托士(德拉费伯爵)却与最利欲熏心的阿拉密合作,打算联合拯救英国国王,与革命党对抗。决战前夜英国国王授予他们最高荣誉勋章--金羊毛勋章(我个人认为金羊毛典故出自希腊神话)。战败后国王被俘,昔日的伙伴们终于团结起来,为拯救国王而奋斗。可惜种种努力均告失败,阿托士以滴到额头上的国王的鲜血发誓,一定光复英国王室。最后大家靠达达尼昂的豪勇,终于达到目标,各人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达达尼昂发了财后变得神经过敏的一段我现在想起来还想笑。《小侠隐记》比前面两部加起来还长,被一拍再拍的电影《铁面人》不论怎么拍,都只取材自其中的一小段,人名也未变。这部作品一直写到四人年老:对王室最忠心耿耿的阿托士被国王路易十四所背叛,得到了最凄惨的结局;对朋友最忠厚的颇图士被阿拉密所蒙蔽,牵连进“铁面人”事件中,最后为救朋友而亡;心机深沉的阿拉密和达达尼昂不仅活到了最后,而且都爬到了权力的顶峰--一个靠秘密教团的力量成了西班牙红衣大主教、公爵;一个成了伯爵,死的时候手里还紧握着法国元帅的权杖。

显克微支是波兰人,因此作品多与波兰历史有关。他虽然不象大仲马这么有名,但是来头更大:曾因《君往何方》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君往何方》讲述基督死后他的门徒到了罗马,顶着罗马暴君尼碌的高压统治传播福音的故事。拍成电影(中译《圣徒妖姬》)也获得了奥斯卡奖。这部作品和骑士文学关系不大,在这里扯一下只不过是给诺贝尔文学奖一点面子,其实我想说的还是他的《十字军骑士》和《洪流三部曲》。

《十字军骑士》在“黄金书屋”有电子版,我以前还看过连环画,讲述十字军骑士团东征,用火与剑将基督教带给了东方的波兰和立陶宛王国。但在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在波兰享有崇高的特权后,十字军骑士团开始眷恋世俗的权利,也不断犯下世俗的恶行,最后终于激起了波兰人的反抗。波兰骑士开始披挂起来,聚集到国王的周围。在多次会战后终于彻底击败十字军骑士团,光复国土。书中不仅有几次正统骑士决斗场面的描写,还有大会战的描写,对当时宫廷骑士风俗的描写也很细微。

《洪流三部曲》据说当年曾经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估计是因为当时中国国情与书中描写的波兰国情很相象的缘故。三部曲的第一部是《洪流》,讲述波兰王国王权衰落,东方的俄罗斯帝国乘机东扩,强占了辽阔的乌克兰原野,西方的瑞典王国也想趁火打劫,开始西进。国难当头,波兰骑士的马刀当然也不是吃素的,开始起来保家卫国,最后活捉瑞典国王,保住了西线。这部作品对波兰骑兵的描写较多,尤其是轻灵的马刀挥舞起来,感觉比巨剑轻快多了。第二部是《火与剑》,接着描写东线抗俄战事。这部作品有一段对早期的火炮和跑战有非常细微的描写,很有专业意味。第三部我到现在也没看到,连名字都不知道,如果有高手知道还请多多指教。

到了现代,西方骑士文学与游戏娱乐产业相结合,又产生了一对联体婴儿--RPG游戏和奇幻文学(或称玄幻文学)。早期的RPG游戏是纸上游戏,很适合全家一起玩:父母用娓娓动听的声音朗诵故事,这些故事多半出自英雄史诗或骑士文学,讲述英雄、骑士、巫师和龙、怪物、恶魔的斗争,或者在遥远时空所进行的种种冒险;孩子们则根据故事情节,在纸上挪动代表人物的符号,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完成他们的冒险经历。后来这些用于朗读、将RPG游戏串起来的作品逐渐独立出来,发展成了奇幻文学,如前段时间爆炒的《龙枪编年史》。奇幻文学从骑士文学中吸取了很多东西,但是由于不受现实历史架构的束缚(因此也称为“架空历史小说”),所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远古的蛮荒时代,一直到《星球大战》的遥远未来都可以包括。港台最著名的网站据说是“亚特兰提丝”BBS,国内则毫无疑问是“龙的天空”,可说“写手如云,佳作如雨”,害我每天都去报到。如果喜欢收藏校对版,也可以到“卧虎居”看看,老牌的“星际飞船──晨星号”也很不错,可惜前段时间刚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