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实验教材《数学》第三册38-39页,例题1,例题2,习题8,1,2,3。
二,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角度,知道角度各部分的名称,知道角度的大小与两边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画角、做角,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识别角度。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认真听取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习惯。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
第三,教学重在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角度,知道角度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度,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认识角度。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度与两边大小有关,与边长无关。
第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对绪论的兴趣
课件演示说:大雄从学校赶回家,因为今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是求物体表面的角度。他不知道这个角度是什么。这也是我赶紧回家咨询机器猫叮当的原因。你想知道什么是角吗?让我们跟随机器猫一起去看看吧。(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机器猫营造一个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场景,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探索新知识
1.认出来。
老师:丁咚带着大雄去学校找角落。图中有哪些物体?号角在哪里?让学生畅所欲言。
课件:依次去掉每个物体的颜色和等角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角度,说明像这样的图形叫做角度。(黑板上的书:角度的初步认识)
老师:我们周围还有哪里有角?让学生举例。
老师:现在请拿出一张圆形的纸,问:“这张纸上有没有角?我怎样才能把它折叠成一个角度?能折出不同形状的角吗?”
老师:好,请摸摸这个角。你发现了什么?老师:我们该给这个尖尖的陀螺取个什么好名字呢?(顶点)两条线。我们叫它什么?(边缘)
(7)总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看、折、摸来操作,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和探索,让学生感受角度的大小,更好地理解角度的特点,建立角度的表象。)学生在介绍角度时,选择一个角度来比较两个角度谁大谁小,可以更自然地引出活动角度的比较大小。通过学生的眼、手、心、脑、口感知角度,形成角度的正确表征。
2.比较一下。
(1)是金眼。老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肖鑫知道了什么是角。现在他将考验你。你敢挑战吗?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为什么?(课件演示)
(2)我是射击专家。老师:让我们看看谁能扔得更多更准。(课件)(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有趣的比赛,让孩子加深对对角线的理解。)
3.学会学习
老师:学生知道角度,但是怎么画呢?请自学。自学的要求是:(1)书上画角的方法是什么?请读给你组里的学生听。
(2)用自己的话说出如何画一个角。
请试着在你的练习本上画一个角。(设计意图:根据已有的知识,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
3.想想吧。
(1)老师:大雄和丁当很高兴去快乐岛。在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些好朋友,如小猪和蜜蜂。他们正在讨论如何用两张纸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但是还没有结果!小马笑了。你能猜到小马是怎么做出这个活动角的吗?让学生拿出两张纸和一个图钉做一个可移动的角。在小马和大家的帮助下,他们终于熬过了这次活动的拐角。
但是猪和蚂蚁吵架了。他们都说他们的角很大。现在老师把他们的拿来,让学生们帮着比较谁的角大,谁的角小。
(3)展示两个长度相同但角度不同的角,让学生比较。引导比较两个角大小的方法:两个角的顶点相对,有一边重合。看谁把对方开的角度更大,那个角度更大。总结:角度的大小与两边的开口大小有关。
(4)比较两个角相同但边长不同的角。总结:角度的大小与两边的长度无关。
(5)请同桌的两个同学比较一下他们刚刚做的角。
(6)听口令,玩活动角度更大更小的游戏。(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小故事,培养孩子的操作能力,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从而克服教学中的困难。)
(3)拓展练习。
猜猜看。猴子博士说:“一个长方形切掉后,还剩几个角?”
请猜猜看。
请切开看看。
⑶总结:不同的切割方式,留角的数量不同。(在物理投影仪上展示不同的切割方法)
4.穿上它。
(1)你能用三根棍子摆出三个角度吗?鼓励学生讨论,给一些学生启发和指导。
(2)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摆出不同的姿势。(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探索性练习,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左右脑共同开发。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可以加深角度的显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对全班总结角度的初步了解
课件演示。老师: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