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经理五年后会失业吗?

今天这个分享主题我想了很久。作为早上的第一堂课,应该会让大家清醒,所以我的题目是“产品经理们,五年后你们会失业吗?”》。

在讲座之前,我会做一个小小的互动。90后出生的请举手?嗯,大概三分之一的人,80后举手?剩下的都是80后,好幸福,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另外,这个话题对你们大多数人来说绝对是有意义的。

我现在创业十几年了,这个问题是我创业五到七八年最苦恼的话题。当时觉得这个世界太不友好了。互联网行业充满了年轻人。30多岁的时候,压力很大。缓解这种压力的方法就是每个周末做一些我认为更有意义的事情。说到底是因为心里有恐慌,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失业。如果我失业了,我必须找到出路或者准备一技之长,收入不会因为被互联网淘汰而锐减。

一、职业焦虑的肤浅分析

为什么会有这种焦虑?先做个表面分析。我筛选了三个牛逼的人,第一个是张天翼,第二个是王信文,第三个是09。三个人都是1985年以后出生的。其中,我个人最崇拜王信文。他是刀塔传奇的创始人。据说公司月流水已经超过2亿。张天翼创办了伏牛堂,在业内也颇有名气。第三个09是游戏天才。玩DOTA的人应该都听说过。几年前,他的年薪超过1000万。

先说说年轻人更喜欢哪些产品。这是我从我团队的年轻人那里收集的五个标志。你认识几个?

职业恐慌的第二种表现,我总结:好像开始有点out了,恐慌。互联网变化太快,不知不觉就已经落伍了,太可怕了。就像小马曾经在腾讯对产品经理说的:你没有错,你只是太老了。

我想问在座的各位,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过四十岁退休环游世界的梦想?但是你真的想过40岁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吗?下面我列举了一些关键词,让大家感受一下这个世界的恶意。

第一个关键词是工作环境。就拿我来说吧,7*14已经过去将近两个月了,今天的PPT,上台前两个小时还在改。互联网行业就是这样。工作辛苦,压力大,大家都累。

第二个关键词是人像。40岁,我们的状态到底是怎样的?可能那时候我们还在北漂,没有户口。也许是一个秃顶的中年男人或者一个邋遢的中年女人。哦,是的,我们还带了一个游泳圈。这是多么残酷的画面啊!

第三个关键词是市场竞争。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算过,90后今年25岁了。你以为他们还是孩子吗?不,他们已经到了晚婚的法定年龄。目前各大公司应该都有90后加入,甚至95后也已经开始实习了。今年面试了几个实习生。1995年的孩子很有思想。他们大一创业,大二失败。他们的人生经历那么完整,比我强多了。

第四个关键词是养家。40岁了,我们都该结婚了,以家庭为重,尤其是男生,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我们可能买不起东西,孩子也养不起二胎。甚至我们的养老金都是空中楼阁。到了60岁,我们活不起了吗?

二,职业焦虑的深层次原因

以上都是表象。我来总结一下深层次原因,看看为什么产品的工作焦虑特别严重。

第一:我们好像没有什么技能。大家会觉得这些图标很眼熟。从axure开始,PS就已经属于技能丰富的级别,很多人只是画板或者美图秀秀。如果你懂Python,那太好了。绝对属于技术产品经理。技巧方面,似乎我们真的不太好。

第二:好像没什么前景。工作经验应该在一个行业还是多个行业积累?不是每个人都在从事或者有机会从事新兴领域或者行业。我有个朋友做了十年产品,经验丰富,但她一直专心做PC杀毒引擎,一直都是。现在我们来数一数,市面上还在做PC杀毒引擎的公司不超过五家。PC、防病毒软件或引擎,这是多么狭隘的选择。行业的选择对我们来说很多,但也会很迷茫。

上次下课,很多人加我微信。大部分人上来问我,腾讯还需要人吗?但是你知道别人在BAT这种公司的地位吗?很多人不觉得BAT有多好。BAT的人每天都在思考跳出BAT后去哪里创业,去哪里发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

但是说到项目前景,可能很多人都有* * *知识。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项目的发展和方向。而当我们真的遇到一个有前途的项目时,有很大的可能会遇到一个愚蠢的领导。台下的人都在笑,这个问题应该有很多知识。跳槽太频繁不是好事。有的人会从一个行业跳到另一个行业,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联系。上次很多人加我微信,问腾讯还需要人吗?我觉得很难过。大家真的都想跳进BAT吗?其实BAT里的人并不觉得BAT有多好。BAT里的人每天都在思考跳出BAT后从哪里创业。

第三,似乎不能有什么创新。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场景,在写产品需求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看竞争对手做的怎么样。第二件事是看国外同类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美其名曰,竞品分析!这真的是竞争分析吗?竞品分析就是拿竞争对手来抄。稍微玩世不恭,就会在各种论坛骂。中国有没有不抄袭的公司?中国适合创新吗?创新产品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

第四,在信息接触方面,我们不能和别人有明显的不同。理论上,不存在你知道而他不知道的信息。人们接收信息的来源和渠道越来越相似。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播的路径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短。

其次,不懂互联网的从业者几乎没有。信息扁平化严重,分享信息、发表观点非常容易。这使得创新成本不断下降。看中国好声音,有种唱的好的人越来越多的感觉。你想想,这和KTV在国内的普及有关系,有了卡拉ok软件,就可以找个角落练了。而在很多事情上,缺少的只是实践的土壤。只要你肯花精力,就有机会。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这两个原因让我们在网络上的想法越来越没有优势。所以,本质上,没有没想到的想法,也没有没发表的观点。

最后,资深行业专家也在增加。在垂直行业积累的专家,叠加了互联网的基本功,他们就成了行业专家。各种大家都能看到,包括馒头的分享,各行各业的人都能看到。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东西要学。

总的来说,从本质上来说,我们似乎很难保持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

还有一个行业焦虑的来源,来自于产品的行业门槛,低得惊人。所有的行业,包括传统行业,进入门槛都是最低的,比如中介、销售和……产品。这个行业有个* * *性质,就是只要想,谁都可以做。我见过从英语、数学等专业出来做产品的,也见过从测试、技术转行做产品的。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导致大家的压力前所未有。

更残酷的是,在这个行业里,一大堆比你优秀的人都比你努力。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还是小马的。几年前,腾讯的输入法其实还是腾讯一个很小的产品。有一天凌晨2点,我被拉进微信群,看到小马发了5条非常详细的建议,包括一个页面的返回按钮应该放在下面而不是上面。大概有五点是这样的。最后一个是我平时休息的比较晚。如果觉得被打扰,可以先调成静音,明天早上看到后再回复。据不完全统计,小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然后反馈这些,有些甚至是非常详细的问题给每个产品团队。另一个例子来自我的一个朋友,他有一天在小米贴了一张图片,上面写着“周六早上九点半公司地下室”。大家能看出来吗?两辆车都是保时捷。土豪周末这么早上班。我们普通人该怎么办?

其实体力不支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大的麻烦来自精神层面。你已经很努力了,但是好像鸡蛋也没什么用。总结起来就是一个方向的问题。

人深层次的痛苦来自于野心和能力的不匹配。事实上,这是你焦虑的最大来源。这也是你前进的动力。

第三,怎样做才能摆脱这样的职业焦虑?

在职场中,你需要考虑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清楚地了解个人发展。通俗地说,如何成为奥特曼?二是要清楚的知道行业的发展,怪物在哪里?

首先说说个人发展的提升。

80后的今天,我就以圣斗士圣斗士为例。圣斗士星矢的成长来自最重要的三点:第一是技巧,精通天马流星拳的技巧;第二是心态。他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无数次被打死,无数次爬起来。第三是舞台。他很清楚自己的状态。挑战是从银到金再到海王星。虽然是跨级挑战,但他对自己所处的阶段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漫画开始挑战boss,也不会有好结果吧?

让我们从技能部分开始。

从业十年,我的面试题目变化不大。第一,你有理想吗?第二,你有什么特长吗?你的爱好是什么?第三个问题和其他的不一样。你不一样吗?比其他人更适合这份工作的优势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其实切入了不同的层面。理想是你的未来,特长是你的现在,区别是你对自己的认知。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三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但从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中,我们可以知道你是否对自己的状态有清晰的认识。

为什么这三个问题很重要?

有一个我们公司vp的回答,我觉得更能说明为什么:自省的时候,要分清这是你的长板、短板还是瓶颈?以前我们总说要补自己的短板,但是在快速变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少的职场人关心你的短板有多短,而是你的长板有多长,你能发挥多大的核心价值,如何解决瓶颈问题。面试官对问题的回答,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好的提问自己的方式,也是一个很好的调查起点。

四、产品质量模型的核心

我提炼了产品质量模型的核心,基本概括为这四点。

第一点:洞察,从混乱复杂的表象中洞察最深层的原因。

我以前在搜狗做过勘探工程师。这是一个特别有前瞻性的项目。简单来说就是类似于google now。在用户的浏览页面中,我推荐相关阅读。因为这个推荐不是基于简单的关键词,比如你现在在搜索框输入关键词,会有下拉建议提示。这个推荐有一些语义上的跳跃,但是很容易让人理解。举个例子,如果一个用户浏览了一个普吉岛的指南,推荐他去那里的特价机票是非常便宜的。来一趟吧!

当这个项目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认为它很难做。团队说应该做什么?我给你的答案是先看用户会话。所谓用户会话,是指一个用户浏览页面的细节,花了多长时间搜索,是否翻页或滚动屏幕,点击了哪里,在哪里花了钱。我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一个用户在淘宝上看了一下午的运动鞋。她试图通过改变各种关键词来搜索自己想要的运动鞋,比如耐克、粉色、37码等等。她尝试了各种方法,最后应该是下班时间了。她用了不到三分钟就跳到了三个页面:搜索页面、产品详情、支付,买了净化器。

我相信很多男人无法理解女人的购物思维,就像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淘宝的购物车上限是99,而大部分女人一年四季都是满满的。所以,从很多表象中,我们需要有深刻的洞察,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站着的人的基本情况。

第二个重要的能力是同理心。

所有的产品经理都知道一些非常流行的词汇,比如用户痛点、用户价值、需求等等,他们每天都在谈论这些。但是我们认真反思一下,你真的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过吗?我用微信的案例来分享一下。最近和他们团队有了深入的业务接触,他们确实给了我很大的冲击。每个人在完成每一个功能后,都充分思考过这个场景的各种玩法。不打磨到极致,就不会上线。你可能会不满意,那就问自己一个问题。当KPI和用户价值冲突时,你会选择哪一个?很多人会说,可以选择KPI,但是微信选择的是用户价值。最难的是,当他们的团队规模已经达到一两千人的时候,还能让每个做产品的人都这么想。这就是微信团队很牛逼的地方。

第三是归纳能力。

必然要有清晰的逻辑。做产品,就要处理开发。没有逻辑支撑,跳过开发,就认不出来。

第四个是用最后一个说的,就是演绎能力。

很多人只有归纳的过程,没有思考的过程。我不认为产品需求来自诱导。如果来自感应世界的产品需求早已完成,其实很多地方需要跳转。那么跳跃完成后被推回的部分就是扣分。

这四个是产品质量模型最重要的核心。如果你同时具备这四种品质,那么恭喜你,你非常适合做产品。

5.从质量模型到个性的映射

优秀的产品经理的性格表现在:一是兴趣爱好广泛,技能娴熟,有欣赏很多美好事物的能力,比如音乐、艺术等,二是容易被故事感动,有感性层,容易产生共情,能更好地移情。第三,本人理性冷静,注重秩序,有强迫症的好品质,遇到挫折不放弃韧性。第四,人格层面有分裂、随机、无拘无束的部分,这是你思维跳跃的基础。

根本原因是产品不是一个靠理性和逻辑的作品,需要大量的想象力和感性的感知。

然后可能大部分人都觉得上面的类型都没打到。不用担心,从大的方面来说,产品行业有策划、运营、数据等分支。以具体的产品规划为例,还有很多细分,比如业务、战略、客户端,他们对能力模型的要求会有所不同。今天在座的从业者很多,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跨行业跳槽,最好在一个垂直维度跳。你还是往自己行业的深度维度跳比较好。比如可以从百度丰巢的商业产品经理跳到58这样的垂直O2O。

当然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比如战略产品其实不需要很强的跳跃能力,而是需要非常强的数据挖掘能力和推理能力,逻辑要非常严密准确,才能很好的配合团队,把整个战略做的非常好。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产品行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刚进入职场的我们,一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细分市场。就像产品一样,基调对了,后续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第六,心态:心态的练习

先说心态,就是一点鸡汤的意思。但如果你只把鸡汤当鸡汤,那只能是一碗汤。如果你能感受到真相,会有很大帮助。

很多人谈机会。其实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都在做选择?比如你要开会,你在会上是沉默还是积极,今天的计划是保守还是激进,工作中的每一步都是选择。选择会积累成机会,机会最终会导致质变。机会来自于量的积累,机会不会凭空而来。

每一次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我没有那么多大神。比较深刻的是微信和应用宝。以他们个人的思维和团队的整体状态,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大神之所以成为大神,是因为这个人即使不从事产品行业,他们在其他行业也一定是顶尖的。

能驾驭全局的人应该具备三种能力:

一个叫激情,激情代表你的好学程度和求知欲。

第二个大局是,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如果只看眼前的事情,是做不出大事的。

第三个负责。当老板真的把问题归咎于产品经理的时候,他可以勇敢地站出来。只有正视自己问题的人才能摆脱。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他们拼命的往别人身上推,其实就是在放弃自己改变的机会。这三点是给大家的。

七、产品经理的四个阶段

最后说一下舞台。每个做产品的人都需要知道自己目前是什么状态,下一个阶段会是什么样子,这样才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更好的提升。这里总结一下产品阶段,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介绍。一般是入职1到3年的产品经理。他可以把中等水平以下的复杂需求拆解成文档,关键问题不会返工。这个想法上线后会有效果。特别是我这里说的是结果的有效性,而不是过程的衡量。

第二是需求初期。能完全反汇编非常复杂的需求,逻辑完整,需求可靠。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一起。我称之为“管中窥豹”阶段。因为只是局部了解,所以难免“看得见”。

第三是需求的中间层次。能够将目标方向落实到计划中,并进一步从计划中拆解成版本,这是一个计划级的产品阶段,在这个阶段基本可以覆盖一个中小型的产品。我有一个更通俗的名字,“看山就是山”。

最后一个是高需求。我自己也在摸索,只能总结到这里和上面。这个阶段的核心是构建产品结构,我认为本质是洞察人性,回归自然的阶段。这类专家能在非常复杂的线索中找到最关键的点,构建整个产品架构。建筑层面是“看山不是山”的状态。在大师的解构中,山不再是特定的山,而是一条非常清晰的路径,以及在这条路径上看到的风景。

今天时间有限,我主要详细拆解一下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在门外徘徊和刚进门基本属于第一阶段,入门级别。以前批评我们团队的人,很多都是刚毕业的,需要写得很学生化。

首先是没有用户需求分析。他们以为自己有,但在我眼里不是用户需求分析,而是yy。

第二,容易在不必要的地方做过多的扩张。我们做产品的时候,很容易自我满足。当我们得到一个点的时候,我们觉得这个点真的很牛逼,很完美。一定要做出非常好的画面,大段大段的描述,在不必要的地方做过多的准备工作,却忽略了核心逻辑和推理的阐述。在我看来,有点本末倒置。

第三,大家都是刚刚走上产品经理的岗位。不知道经理这个头衔是不是容易引起一些错觉。所以这种身份上的惯性,让每个人都在意自己的身份,都希望在每个地方体现我这个产品经理的话语权和权威性。获取需求更直接的是从资源和大战略分析的角度,而不是用户这个维度。

初级需求:为什么还在徘徊?

对于工作了两三年的人来说,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是上进。在这个阶段,会有疲劳感,为什么你觉得我感觉好像没有进步?我一直站着不动。为什么总是这样?

这个时候你要问问自己,第一个问题,你的思维结构是什么?线性?脸?还是结构化?思维的高度决定了你的进步阶段。

第二个问题,你真的明白“表达好”是什么意思吗?很多人都在面试,我问“你认为一个产品经理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90%的人都会回答沟通能力。其实我觉得大家对沟通能力的理解都很片面。沟通能力本质上不是技巧的问题,而是你思维的逻辑结构问题。很多时候,沟通不清晰不是因为态度不好,而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我们在听的人不在对话状态。

第三个问题,你在职业生涯中立足的根本点是什么?清楚了吗?回归前的面试问题,你还记得我的切入点吗?你所做的和你擅长的相匹配吗?我们应该对这件事有深刻的认识。

在做版本策划的过程中,很多工作了两到三年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写一份完整的、规划好的策划。乍一看似乎都没问题,但实际上思路真的清晰吗?

很多项目计划,在我看来,只是清单。你的项目有哪些关键节点?一、二、三、四、五个关键节点之间有关系吗?有主线吗?作为一个产品,先写一个项目计划书,不提你的产品需要满足什么用户需求。半年时间需要给用户带来什么体验?回归用户价值,这应该是产品的主线。

八、长跑鞋里的沙子

执行力是有想象力的人最大的敌人。执行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提到微信,我们都在说产品怎么样。强烈建议你去查一下微信最早的发布时间表,研究一下微信团队当时是什么样的版本态度,逆市而动。执行力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这个,就别提产品设计了。有个好主意怎么样?没有执行力,一切都是空谈。

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好奇心短时间内很容易保持,但长时间真的很难。其实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学习。经常给身边的人推荐很多书,但是效果不是很好。这个问题我想过。人为什么不想学?我后来想明白的是,如果你没有遇到问题,不想通过书本找到答案,你就不会想学习。

学习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好奇心,愿意立足于那个点,所以最好从那个地方切入,而不是听从别人的建议。今天会在网上公布马云的书单,明天会公布马花藤的书单,大家开始看吧。这样不会有效果,看完就忘了。

说到洞察力,我今天已经强调很多次了,这个品质对产品人来说很重要。我这里说的顿悟不是简单的场景联想。你看到一个自动扶梯,说:“啊,这个设计部门是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这种现象级的联想太肤浅了。想问问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做过新产品的新手教学?做过产品指导吗?为什么要做呢?

如果你自己不爱学习,为什么要让用户学习?所以我特别赞同张小龙的分享,给用户设置新用户引导和新用户流程教学是非常反人类的,我也不喜欢学习为什么要把学习强加给用户。

我刚才说的是个人发展,其次是行业。由于篇幅有限,只能以后找机会和大家分享了。这个行业变化非常快,日新月异。每个人都必须保持清醒,才能在这个行业不断发展。

九、对需求的常见误解

最后分享一些关于压箱底的话,所谓常见的需求误区。

第一,不做竞争性研究。我从业多年,这种案例真的太多了。当产品符合需求,从大老板那里拿到,他不看你怎么想,而是问你百度说怎么办。腾讯是怎么做到的?淘宝是怎么做的?这种文化氛围,或者说这样的主导原则和指导原则,有非常大的问题。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在职业生涯的初期都在做有竞争力的产品分析。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当你研究竞争产品时,你的市场和你的目标已经局限于你研究和模仿的竞争产品。但很多时候,颠覆并不是来自同一个维度,就像朋友圈颠覆微博一样,并不是直接的竞争关系。所以大家对于竞品的调查一定要非常谨慎。

那么不做竞争研究怎么办?做竞争洞察。我们以微信为例。龙哥说,你要在用户趋势中观察用户如何使用。比如他们当时观察微博,主要是看发帖时间和发的文字类型。你想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还是自己眼中的自己?由此可以证明和观察用户趋势,而不是看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有什么功能。这个模仿太初级了。

洞察力解释为什么,而不是如何。这两天看了一本书《人类简史》,觉得很不错。我对人类阅读的起源有疑问。比如我们知道这个朝代是跟着这个朝代走的。我们知道是这样,但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为什么这个事情背后的逻辑不能很好的理解。我觉得如果抄袭竞品,真的很肤浅。

十、不做发散性的用户访谈,做用户洞察。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不做发散性的用户访谈。用户访谈就像薛定谔的猫。当观察者打扰到用户,就已经说明没有正确答案了。我们再回头看看薛定谔对猫的详细理论,这里就不赘述了。我们还应该有用户层面的洞察力。我是一个圈子,我们之外还有一个圈子。因为人性天然的排他性,我们会下意识的忽略自己的同类——他们。对于广大用户来说,你不在我们的圈子里。

我们对“我”的认知远远大于潜意识的想法。被代入一个组后,产品经理会放大“我”的层次。然而,被贴上“我们”标签的人数远比预期的要少。通常我们会说“我们有性”“好奇”“我们都很时尚”“他们怎么样”。

所以,产品要保持敬畏之心。不要轻易把自己带进来,要做好用户洞察,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

还有一个误区。很多人说做产品要考虑技术问题。我总是给团队灌输一种思想,写需求的时候一定不要考虑技术问题。当你在做一个计划的时候,你有太多的技术想法。如果你做了一个妥协方案,有太多的实际想法,你怎么能清楚地知道你的想法错在哪里?不要去想资源,技术能力,实现等。,所以产品一定不好,不代表你的水平,所以你一定要为用户做一个完美的设计,不要做太多复杂的想象。

我觉得成功对每个人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很短的过程。人到了更高的境界,就要思考我的下一个阶段在哪里。下一个路口怎么走?所以我觉得痛苦只是人生的常态,快乐不是短期的节点,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经过这样的实践,相信大家都会在这个行业找到一个可以长久立足的地方。

这个可以支撑的东西,五年后你30岁甚至更老也不会失去。它是生长在你内心的东西,是你对未来生活的把握,是你对现在自己的认知,是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好奇。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在修行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