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劳动能力
第一,培养孩子对劳动的兴趣。
小孩子年纪小,经验不足,很多道理还不能完全理解。再加上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精心布置了他们的舒适区,让他们逐渐养成了张嘴吃饭伸手拿衣服的习惯。他们常说:我妈给我的衣服是我妈的爸爸给我的,我奶奶给我洗的。
记得我在教小班的时候,一个小朋友下午做活动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裤子湿了。直到他摸了它们,我才知道他尿了。原来他自己脱不了裤子,撒尿的时候就站在地上撒尿。他说,在家里,他的父母帮他脱下裤子,放在便盆上。现在他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也很无奈。如何教他们照顾好自己?我在活动室的角落里设了一个扣扣子的活动区,教他们学扣扣子:一只手拿着扣眼(小口),另一只手拿着扣子(糖果),看到糖果,九八趟后嘴巴就吃了。在操作区,准备好了宝宝的食物,让孩子们用勺子把碗里的豌豆一颗一颗地送到奶瓶娃娃的嘴里,在玩耍中愉快地练习用勺子灵活地拿取和放东西。另外,很多衣服都放在老师那里,让他们在给娃娃脱衣服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各种游戏,他们逐渐学会了一些基本的自助技能,不再依赖老师和家长,愿意自己做一切事情。亲自动手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当你成功地完成一件事的时候,你会看到他们的脸上充满了满足和幸福的表情。
第二,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如今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可想而知。他们几乎不知道什么是劳动,只知道别人是为了我。要想改变这种状态,需要家长和老师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如果家里有老人,父母要主动为老人的日常饮食服务,父母要主动给老人洗衣服。他们对孩子要注意节制,不要什么都去代替。这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同时会滋生孩子的依赖性和劳动思想的缺失。比如父母早上起床,忙着准备早饭去上班。这个时候,他们要引导孩子自己穿衣、铺床、自己洗漱、自己吃饭、自己忙家人的事,永远不要等着父母为她做一切。晚上回到家,父母要和孩子聊天,告诉孩子工作一天很累。他们应该体谅和分担父母的家务,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生病了,要指导孩子给病人倒水、吃药、盖被子。毕竟家里需要孩子做的事情很少,但是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很有必要。
在幼儿园,老师首先要以身作则。每天早上我都会开窗通风,把玩具摆放整齐,给自然角落的植物浇水,把地上的水或纸擦干净,把桌子和柜子擦干净,放上开水。孩子们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老师的榜样,并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他们也抢着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往往做完之后还会自信地说:我干得不错!
给幼儿树立最初的劳动观念,要从他们能做的自我服务开始,从他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的事情开始。家长和老师一般不会代替它。只要幼儿愿意做,并不难做到,逐步提高主动自我服务劳动能力。
第三,劳动要正规化、制度化。
培养孩子对劳动的热爱,主要是要求孩子每天坚持工作,也就是每天该做的事情都要认真去做。这个时候,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是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和必要制度的需要来保证的。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情况,给他们分配一些适当的劳动。小班以自助为主,比如整理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扣饭。中班可以加值日生,学习帮助同伴,系鞋带,放置学习工具等。一边为自己服务;在大班里,除了自助作业,还要做集体作业,比如整理书籍、清洁桌椅、碗柜、扫地等。值日生的工作内容基本是固定的,但在人员安排和组织上是灵活的,比如给同伴发玩具很快,整理书籍很慢。组织工作形式多样,简单枯燥的工作要组织成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乐于接受。同时,回家后让孩子服好药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大人要及时肯定孩子劳动的积极性,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可以增强孩子热爱劳动的欲望。所以,在孩子工作时或工作后,我们要给他们满意的微笑和真诚的语言来表扬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劳动的果实,体验劳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