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前冲炮?前冲炮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前冲炮(软后坐火炮)
前冲炮是在身管前冲过程中发射,利用前冲力抵消部分后坐力的火炮。前冲炮后坐力减小,减小后座行程和炮身重量,同时有利于提高射速和射击稳定性。
舰载前冲式小口径高射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20世纪5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装备了陆用前冲式小口径高射炮,也曾研制过地面炮兵的前冲炮。
基本原理:
发射前,火炮身管和复进装置均被闭锁装置卡住,发射时闭锁装置解脱,复进装置带动身管前冲,前冲速度达到预定值时,炮弹发射,身管同时受到前冲力和后坐力的作用,前者抵消了部分后者,余下的后坐力使身管退到待发位置,重新闭锁。
软后坐火炮的主要优点:
减小了耳轴拉力和减少了后坐周期所用的时间。
耳轴拉力的减小率可高达75%,因此大大提高了火炮的稳定性,以至使大架和驻锄已经成了不必要的部件。
火炮在360°的方向射界内以任何装药射击时都是稳定的,无重新恢复炮架位置的任何必要。
在整个高低射界内都能以高射速进行射击,而且炮班操作安全,在炮尾后无任何限制。这一特点对自行火炮来说尤其重要,在自行火炮内乘员的工作空间是非常宝贵的。
软后坐火炮的特殊问题:
显然,这种炮在发生不发火时,没有了后坐力,就必须装有某种装置,以在由于炮身前冲而使火炮向炮口方向倾翻前阻止炮身前冲。
首先,需要有某种前向缓冲系统以使炮身停在摇架的前方。其次,在设计火炮时,必须采取使炮身重新回到锁定位置的措施。这两个要求使软后坐火炮在发生不发火时比一般火炮要复杂一些。
如何使炮身回到锁定位置不仅在不发火时是一个问题,在发射变装药弹药时也会带来困难。使用大号装药射击时,后坐部分在射击前需要更往前冲一些,才能抵销更大的后坐力。如果炮身前冲量过大,后坐力将不足以将后坐部分推回到锁定位置。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使用速度传感器控制火炮射击,在复进速度达到该号装药的正确复进速度值时或者达到预定的复进长度时,再发射火炮。
显然,对软后坐火炮来说错误操作的可能性值得特别注意。最坏的情况是,速度传感器测出的是最小号装药的数据,而发射的却是最大号装药,结果造成炮身在后坐中冲过锁定位置。要防止这种偶然事故,就需要配用缓冲器。
软后坐火炮的另一个问题是发射时点火延迟时间不同。对一般火炮来说,点火延迟问题无关紧要,然而对于软后坐火炮来说却是个重要问题。即使点火仅延迟几十毫秒,也必然会使火炮的炮身向后滑行一定距离。
增加了一段滑行距离就势必会减小使炮身回到锁定位置的原有后坐长度。对于口径大于105毫米的软后坐火炮来说,其点火延迟时间需小于100毫秒,火炮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