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的病理变化表现为西米牌说明什么
脾脏发生淀粉样变时,眼观脾脏体积肿大,质地稍硬,切面干燥,脾白髓如高粱米至小豆大小,灰白色半透明颗粒状,外观与煮熟的西米相似,故称“西米脾”。
一、药物补脾 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对于平常健康人来说,总以食补为先。但对于年迈之人,或多病之人,或体虚之人,往往“食补不如药补”,或者说“药补胜于食补”,因为药物补脾之力毕强于饮食养脾。补脾药物分为中草药与中成药。常用中草药有党参、太子参、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怀山药、芡实、莲子肉、黄精、炙甘草等,常用的中成药有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于丸、香砂养胃丸、参苓白术散、资生丸、健脾丸、枳术丸、理中丸、保和丸等。以上健脾胃的中药,若能在老中医指导下选用,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饮食养脾 应用饮食来养护后天之本---脾胃,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饮食养脾方法,二是常吃养脾食物。对于饮食养脾方法,历代流传下少格言名句。如晋代葛洪:“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洞微经》:“太饥伤脾,太饱伤气”。元代邹铉《寿亲养老新书》:“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明代胡文焕《养生要诀》:“饮酒一斛,不如饱食一粥。”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日少食以安脾也”。民谚:“少食多滋味,多食伤脾胃”等等。应用养脾食物,这又是养后天的根本大法。很多养脾食物,人一生都得食用,使脾胃永保康健。对于平素脾胃虚弱,或胃肠功能差的病人和老人,表现为面色萎黄,精神疲惫,体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谷食不化,四肢欠温,气短怕冷,或妇女体弱带下,舌淡,边有齿印,脉细无力等,常吃养脾食物,更为有益。可供经常服食的补养脾胃食品如下: 1、粳米——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罩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木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之。 2、锅巴——又称锅焦。性平。《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验良方》中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愈”就是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颇有效果。 3、西国米——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昧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4、番薯——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本草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5、薏苡仁——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代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梗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6、饭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明代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7、花生——性平,味甘,中医多认为有补脾养胃的作用。如《本草备要》说它能“补脾润肺”。《滇南本草图说》又指出:花生“补中益气”。《药性考》记载:花生“炒熟用开胃醒脾”。清代医家张璐也认为:“长生果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者宜之。” 8、白扁豆——性平,昧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 9、牛肉——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10、牛肚——性平,昧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11、鲫鱼——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12、莲子肉——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胃之功。明代李时珍认为:“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玉楸药解》中还说:“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13、白鲞——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干制品。有健脾、开胃、补虚、消食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本草汇言》中还说:“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以白鲞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 14、鲈鱼——性平,味甘,能补益脾胃。《本草经疏》说得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脾虚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证自除。”脾胃虚弱者可常食之。 15、菱角——熟者甘平,鲜者甘凉,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本草衍义》中曾说:“煮熟取仁食之,代粮。”《本草纲目拾遗》亦载:“菱粉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脾胃气虚者食之为佳。 16、大枣——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脾虚气血不足之人,可经常服用大枣。 17、芡实——性平,味甘涩,入脾、肾二经,有补脾益气、固肾涩精为作用,尤其是脾虚而大便泄泻,或脾虚妇人带下者,食之最妙。 18、栗子——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养胃健脾。清代名医黄元御曾在《玉楸药解》中推介:栗子,补中益气,充虚益馁,培土实脾,诸物莫逮。”但需注意的是,一次不可食之过多,正如明代李时珍所说:“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 19、藕——生者甘寒,熟者甘温,入脾胃经,藕煮熟食用,能健脾开胃。唐代食医孟洗曾说:“蒸食甚补五脏”,《本草汇言》又指出:“如煮熟食,能养脏腑,和脾胃。” 20、香菇——性平,味甘,专入胃经。《日用本草》记载:“益气,不饥”,《本经逢原》又说它“大益胃气”。清代医家黄宫绣也认为,惟香蕈味甘性平,食中佳品,大能益胃助食”。常食有养后天脾胃之功。 此外,具有健脾胃、养后天的食品还有粟米、玉米、高粱、青棵、蚕豆、豇豆、马铃薯、芋头、燕窝、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白木耳、葡萄、桂圆、狗肉、兔肉、猪肚、羊肚、鸡肉、青鱼、鲢鱼、乌鱼、鲂鱼、白鱼、银鱼、鲑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