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社交活动“我不拿别人的东西”教案

教案是教师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的实践性教学文件。为了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小班社交活动“我不拿别人的东西”的教案。我希望你喜欢它。

小班社会活动“我不拿别人的东西”教案1的设计背景

小班幼儿刚入园,自我意识强,随意性大。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容易拿别人的东西,有的孩子把幼儿园的玩具拿回家。出于这个原因,本课程旨在教育幼儿。当他们想要别人的东西时,他们必须得到别人的允许,通过学习,他们知道如何借东西。

活动目标

1.要知道没有别人的允许,你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2.学会如何向别人借东西。

3.培养孩子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4.初步培养孩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考验孩子的反应能力,锻炼个人能力。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没有别人的允许,你不能拿别人的东西。

教学难点:

看到喜欢的东西,可以用文明的语言向别人借。

要准备的活动

1,一只玩具“机器猫”。

2、故事图片“我不拿别人的东西。”

3、孩子带一个喜欢的玩具。

活动过程

先用玩具“机器猫”引入主题,激发孩子的兴趣。

老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想和我们一起玩游戏,一起学习。”

(展示玩具“机器猫”)老师:“是谁?听着!它怎么了?”

“呜——,机器猫哭了?你为什么哭?谁来猜?”

孩子回答:“我生病了,迟到了——”

老师:“可能孩子们的猜测都有可能,那为什么机器猫会哭呢?”孩子们知道吗?”“啊,机器猫被丁丁偷偷带回了家。晚上机器猫和我们的孩子一样,想找妈妈,想回自己家,就哭了。唉!有的小朋友可能会问老师,为什么机器猫会被丁丁偷偷带回家?所以啊——”

第二,边展示图片边讲故事

1,老师引导孩子看图理解故事。

(老师一边给孩子们讲故事,一边展示教学图片。)

2.提问:

(1)现在的孩子懂吗?机器猫为什么会哭?

丁丁把机器猫还给毛毛了吗?丁丁对毛毛说了什么?

(3)如果你是毛毛,你会对丁丁说什么?

3.讨论:

小朋友,刚才大家都知道了,丁丁把机器猫带回家是因为太喜欢它了,但是他这样做对吗?如果是你,你很喜欢别人的玩具或者东西,你会怎么做?

孩子回答:“不能抢,要借。”

老师:“你借的时候说什么?”“好吧,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它的名字叫借玩具。好,现在孩子们请拿出他们的玩具!”

第三,展示孩子自己的玩具,学会向别人借玩具。

1,请介绍一下你的玩具名和玩法。

老师:“哇!这么多漂亮的玩具!老师都想玩?但是,你带了那么多玩具,有的老师知道有的老师还不知道。可能有些玩具还是很有能力的。但是老师不知道他们的技巧。谁能把自己的玩具介绍给大家,让更多的孩子喜欢,好吗?”

引导孩子大声介绍自己的玩具。

过渡:是啊!孩子们的玩具都很漂亮,老师想和他们一起玩。你愿意把它借给老师吗?好的,我会试试看。

2.老师示范向小朋友借玩具:xxx,你的玩具真好玩。我也想尝尝。你能借给我玩吗?

3.孩子们向他们的同龄人借玩具。

过渡:你想玩其他孩子的玩具吗?那你就要像老师一样,尽量去借自己喜欢的玩具。记住,要有礼貌,大声说话,这样别人和孩子才会喜欢你,才会借给你玩具。好,那我们行动吧!谁想借就去找谁。快点,小心你喜欢的玩具被别人借走了。

(要引导孩子借玩具,可以请借玩具的孩子上台讲一讲他是怎么借的。)

第四,玩玩具,下课

老师:“今天,这个班的孩子们开心吗?孩子不仅知道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还会借自己喜欢的玩具。啊!你又学会了一项技能,这太好了。老师真为你高兴。好了,你现在可以享受玩玩具了!”

老师和孩子们玩玩具。

活动扩展:

1,讨论:幼儿园里的玩具可以带回家吗?

2.定期让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和书从家里带过来,与同龄人分享。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孩子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学会借别人东西的技巧。效果很好,孩子上课感兴趣,主动参加班级活动。但是,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仅限于这个班级。我认为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贯穿于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每个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教育是培养生活习惯”。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重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所以要以游戏或小组活动的形式来体现行为习惯的培养,让孩子不断进步,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班社会活动“我不拿别人的东西”教案2活动目标

1,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了东西可以主动还。

2、能识别不良行为习惯。

3.养成不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要准备的活动

故事《我不拿别人的东西》(见资源包)。

活动过程

专心听

1,讲故事“我不拿别人的东西”。

老师:老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孩子们认真听故事里讲了什么。

2.提问帮助孩子理解故事。

老师:红红做错了什么?为什么?

红红做对了什么?为什么?

总结:红红可以归还幼儿园的车,所以她很诚实,是个好孩子。

讨论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孩子讨论交流:家里的东西可以随便拿吗?

老师:我们都知道不能拿幼儿园的东西。我们可以拿家里爸爸妈妈的东西吗?

总结:父母不同意,家里的东西不能拿。所以,从家里拿东西,也要征得父母的同意。

2.讨论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玩具带回家。

老师:你喜欢儿童玩具怎么办?想把孩子的玩具带回家,应该怎么做?

总结:征得对方同意可以带回家。

3.讨论你借别人的东西要不要还。

老师:如果你向别人借东西,你该怎么办?

总结:借用后要爱护东西,不要弄脏,不要损坏,要及时归还。

两人一组,孩子们表演如何礼貌地向别人借玩具。

老师:孩子们成双成对。一个在玩玩具,一个在展示怎么向他借玩具。

活动建议

这个活动是一个关于个性和交流的社交活动。活动中以听故事的方式进行一系列讨论,重点是让孩子明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在讨论的时候,也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于一些行为观念不正确的孩子,一定要及时帮助他们改变观念。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幼儿仔细观察操作单的内容,引导幼儿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操作单的内容。

这个活动可以扩展到日常活动和家庭活动。当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要及时纠正,要让孩子明白真相。同时要和父母沟通,和他们达成谅解,帮助他们养成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

资源包

故事我不拿别人的东西,游戏结束了,玩具要回自己的家——玩具架,但是红红喜欢车,想带回家:“车,跟我回家吧。”所以,红红开车回家了。半夜,车看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哭。“呜呜呜,我要回家,我要回家。”红红醒了,看到车在哭,很不好意思。

第二天,红红把车还给幼儿园。红红说:“我再也不拿幼儿园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