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一份小学英语教师外出听课学习经验的报告。

英语教师外出听课的学习经验随着新课程而增长。

英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功的关键是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做好新课程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2012年秋,我县荣幸地在全市率先成为省级课改实验区。我校作为实验区先进学校之一,在县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等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齐心协力做好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保证了教师培训工作与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步进行,并适当超前,使教师与新课程同行,焕发新的生命。

第一,平等交流、讨论、对话、合作,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以教师为本体是我校校本培训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在培训中,主要让教师以平等参与的方式探索新课程的理念和实践。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师在活动、表演、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历和理念,在交流和分享中借鉴他人的长处,产生新的想法,达成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升。

教师培训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以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全心全意地参与培训工作。1,专题讲座。我校在组织教师参加省市骨干培训、县课改通用培训、县新课程学科培训的同时,扎实开展校本培训,邀请专家、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和经过培训的辅导员授课,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各学科的大纲和课程标准。培训师将学习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图文并茂,突出重点,让教师很好地理解其精髓,深刻理解各科改革的切入点和对教学实施的建议,从而指导教学实践。2.看视频。展示有争议的视频片段,视频中老师的行为反映了老师尝试新课程理念的愿望,但并不完美。观看后,组织教师分组讨论,反思一些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及其对学生的影响,明确新课程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新要求。3.教学观察。加强“三班”(研究班、报告班、示范班)管理,积极开展“如果我来上这个班”讨论,同时派出骨干教师外出听课,通过听课、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汇报学习成果,发挥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4.案例分析。认真收集一些教学案例,定期组织教师配合备课组并进行点评,帮助教师从感性经验中产生理性认识。5.经验分享。根据课程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如“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让学生积极探索”、“如何做好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安全工作”等)。)以及教师在课改中的疑惑和困难,定期组织教师沙龙,让教师们畅谈自己的想法,交流自己积累的经验,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做法。6.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促进有效教学。反思对于教师如何学习教学以及教师从教学中学到什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把教学反思作为一种培训形式,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课堂结构、教材处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提问和习题设计进行回顾和反思,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定期在教研组进行交流。多名教师的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方案在省、市、县三级杂志或比赛中发表或获奖。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了课程实施的方向。经过反复的“头脑风暴”,我校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和只知道“教”的工匠,而是一群教育理念正确、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索者。在课堂上,我们学校的课改实验老师把4的加法放到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活动中,让识字与生活、游戏紧密相连,让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了真正的“学霸”。我校课改实验教师在今年的县级精品课程评优中获得语文、数学、美术1。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扎实的师资培养。

第二,在培训、实验、开发、研究的同时,加强培训资源建设。

因为我们学校采用的是平等参与的培养模式,所以培训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培训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发布者或标准答案的审核者,也不是传递上级行政命令的“制定者”。培训师成为参与者的“帮手”和“合作者”。“学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成为了培训者的“参与者”、“伙伴”和培训内容、形式的积极创造者,因此成为了非常丰富的培训资源。给一定的压力,给一个舞台,老师们就能把积累的能量释放出来。我校举办了“走进新课程”系列竞赛,教师们在活动中互相讨论,团结协作,共同提高。我校青年教师在省市课改专家讲座、县课改示范课程中获得好评,在县课改学科优秀课程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课改实验骨干教师向城市教师汇报培训学习情况,充分调动了广大一线教师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教师培训资源之一。

由于教育经费短缺,我们学校的办学条件不够好,但教师培训的投入却在逐年增加。受场地限制,我校图书馆虽小,但图书数量多,内容新,品种全,为教师获取新课程相关信息创造了条件。我们学校每个老师一个月借三本书,一个月2000字的笔记和心得。此外,我校还加强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鼓励教师上网了解其他地方的课改信息和动态,积极撰写课改论文。我们学校还计划建立自己的网站,老师们会自己制作网页,交流实验经验,展示实验结果。

第三,加强训练科研,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以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主体开展培训,这种校本培训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培训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学习、反思和提高。2.培训与教学和研究活动相结合。培训与教研融为一体,教学与科研在培训活动中进行,培训与学习在教研活动中进行。3.个人学习和小组讨论相结合,既包括个人自学,也包括小组活动。只有教师自觉、主动、自主地学习研究,积极参与集体培训活动,在集体培训活动中交流讨论,在集体中共同提高,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参与”,培训活动落到实处,培训工作取得实效。4.培训时间安排和培训形式灵活方便。可以安排大批量的训练,也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学习交流;既能集中训练学习,又能分散学习交流讨论。在培训中,我校采取平等参与的方式,使教师能够亲身体验新课程所追求的新理念,从而促进他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这样的方法。比如我们学校一个年轻老师在汉语拼音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最后一个音节的时候,让愿意读的学生上台,学生一下子都上去了。看着空着的座位,老师干脆坐在学生的座位上说:“老师就当学生,你当老师领我读书……”,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老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在教师培训中,我们也尽量使用一些具体的学科实例,以更情景化的方式讲解相关问题。比如如何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们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如《低年级诗歌鉴赏》的阅读指导片段、《去熊家》的节奏练习片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们努力使教师培训走上科学轨道,进一步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四、加强培训的有效管理,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

没有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培训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培训的目标和任务就无法落实。完善、严格、有效的管理是形成良性循环的教师培训体系的关键。因此,我校首先成立了新课改形势下教师培训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并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和建设制度,制定了相应的新课程评价办法和激励机制。同时,领导小组合理分工,加强对教师培训的检查、督导和考核。定期邀请省、市、县教育局领导来校对新课程师资培训进行评估、跟踪和专题研究。2065438+2002年9月初,县教育局领导对我校教师培训工作进行评估。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他们提出了加强我们培训工作的系统性和跨学科整合的要求,我们在教师培训工作中努力践行这些要求。同年,省教育厅专家来我校调研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在查阅教师培训计划、培训记录、问卷调查和与教师座谈后,专家们对我校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宝应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迅速提高,教学方法迅速转变,这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

成绩属于过去,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教师的要求越高,教师培训的任务越艰巨。我们将进一步努力探索、研究和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新型培训形式和手段,形成“实验、培训、管理、研究”一体化的良好运行机制,促进新课程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让教师在新课程中成长,焕发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