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么是二代电脑?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

1946年2月5日,标志着现代计算机诞生的ENIAC(电子数值积分器和计算机)在费城公之于众。ENIAC代表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通过不同部分之间的重新布线进行编程,具有并行计算的能力。ENIAC由美国政府和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开发。它使用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个电阻,500万个焊点,消耗160千瓦功率,以每秒5000次的速度运行。第一代计算机的特点是,操作指令是为特定的任务而编制的。每台机器都有自己不同的机器语言,功能有限,速度慢。另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使用真空管和磁鼓来存储数据。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7-1964)

1948年,晶体管的发明取代了笨重的电子管,电子设备的体积不断缩小。从65438年到0956年,计算机中使用了晶体管,晶体管和磁芯存储器导致了第二代计算机。第二代计算机体积小,速度快,功耗低,性能更稳定。1960年,部分二代计算机成功应用于商业、高校和政府部门。第二代计算机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还有现代计算机的一些部件:打印机、磁带、磁盘、内存、操作系统等。存储在计算机中的程序使计算机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以更有效地用于商业目的。这一时期出现了COBOL、FORTRAN等更高级的语言,使得计算机编程变得更加容易。新的职业(程序员、分析师和计算机系统专家)和整个软件行业诞生了。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4-1972)

1958年,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的工程师杰克·基尔比发明了集成电路,它将三个电子元件集成在一个小硅片上。随着越来越多的元件集成在一个半导体芯片上,计算机变得越来越小,功耗更低,速度更快。这一时期的发展还包括操作系统的使用,使计算机可以在中央程序的控制和协调下同时运行许多不同的程序。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2-现在)

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可以在一个芯片上容纳数百个组件。20世纪80年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在芯片上包含数十万个元件,后来(ULSI)将这个数字扩展到了数百万个。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可以容纳如此多的元器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降低,而功能和可靠性不断提高。20世纪70年代中期,电脑制造商开始将电脑带给普通消费者。当时,小型机拥有界面友好的软件包、面向非专业人员的程序以及最流行的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程序。1981年,IBM推出了家用、办公用和学校用的个人电脑(PC)。80年代,个人电脑的竞争使得价格不断下降,微型计算机的保有量不断增加,计算机的体积不断缩小。与IBM PC竞争的苹果Macintosh系列于1984年推出。Macintosh提供了一个友好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很容易地用鼠标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