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民间游戏渗透到小班早间活动中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园日活动渗透
《纲要》还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切实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我们的花园位于江南古镇沙溪,这里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其中的组成部分,民间游戏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开发和利用民间游戏,并将其渗透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将以游戏为主(包括地域游戏、角色游戏等。)、运动(包括户外运动活动、早操等。)、学习(包括语言、音乐、美术等集体活动)和自由活动,让幼儿在易学、易懂、易传播的民间游戏中重拾童年的快乐,获得运动技能、知识能力、情感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园教育更加本土化、生活化。
第一,在体育活动中渗透民间游戏,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指南》首先强调了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非常迅速和重要的时期。健康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让孩子保持快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为孩子在其他领域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健康是人生和教育的起点。因此,我们积极将民间游戏运用到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早操和课间活动中,保证我园幼儿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锻炼时间。
比如大班的民间游戏“盖房子”,我们在场上画了单双方块,孩子们不仅要训练单双脚跳,还要和同龄人比速度。同时将投掷物改为更重的、安全性更高的物体,让孩子不得不负重爬回来,锻炼了他们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坚持素质。
再比如:在“丢手帕”的民间游戏中,我们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个老师带一组玩这个游戏,以此来发展孩子们的奔跑能力,培养他们机智灵活的良好品质。在“丢手帕”这个民间游戏中,孩子们的奔跑能力、追逐能力、反应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发展。
除了“盖房子”、“丢手帕”等民间游戏,我们还有很多适合不同年龄的民间游戏。这些民间游戏用料简单,操作方便,即使天气不好也不影响孩子运动,是我们体育运动中的重要补充形式。
第二,在区域活动中渗透民间游戏,保证孩子各种能力的协调发展。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水平,有目的、有系统地投放各种材料,创设活动环境,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活动伙伴,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积极操作、探索和交流的活动。它“强调教育环境,关注幼儿教育的主题,并侧重于开放教育”。我们选择一些合适的民间游戏投放到地域游戏中,让孩子在操作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
比如在大班区的“快乐游戏棒”民间游戏中,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木头做的小圆柱形游戏棒。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孩子要考虑用什么方法可以得到更多的游戏棒。比如撒游戏棒的时候,要注意力度。拿游戏棒的时候要先拿那些不近的,要学会怎么挑。在比较游戏棒数量的过程中,孩子要考虑如何快速数数,比如二、三、三、五、五。在叠游戏棒的过程中,孩子要实验如何保持平衡,才能让游戏棒在叠起来的过程中保持稳定,比如底座是三角形、正方形还是四边形。通过这样的民间游戏,可以达到激发幼儿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的目的,让幼儿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小班语言活动“做豆腐”的民间游戏中,我们提供了有很多头衔的人的图片(奶奶、爷爷、爸爸、妈妈、阿姨、叔叔等。)并把它们做在骰子上。一个孩子掷骰子,另外两个面对面坐着,手拉着手,向一个方向做出“推磨”的动作,一边念着童谣:推磨,拉磨,你推我。问;谁会吃豆腐?答:奶奶吃。问:奶奶不吃谁吃?答:阿姨吃饭。问:阿姨不吃谁吃?答:大叔吃。看骰子,问一问,答一答,如果答不出来或者反复答,就交换角色再玩。通过这样的游戏,孩子可以熟练地掌握称谓语,同时孩子的反应能力、沟通能力、动作协调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第三,在自由活动中渗透民间游戏,保证减少孩子的被动等待。
《纲要》指出,教师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时间的安排上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既有利于秩序的形成,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照顾个体差异,有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游戏。但是孩子在我们日常活动中的负面现象时有发生,比如上厕所的时候,饭前饭后等等。我们在这些活动中渗透民间游戏,帮助老师在等待过程中合理过渡,减少孩子的被动等待。
比如以小班为例,除了手指游戏、故事、音乐等,还可以玩一些简单的民间游戏。吃饭前,如:“你拍一个,我拍一个”,让孩子通过两人一组的游戏,保持心情愉快,增加食欲。
在饭后时间,由于孩子们的速度不一,有快有慢,老师不仅要协助阿姨做卫生工作,还要帮助吃饭慢的孩子吃饭,所以那些吃饭快的孩子就会被动等待。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豆子牌,让孩子们一起玩民间游戏“炒豌豆”,两个孩子手拉手站在一起,另一个孩子拍照。当展示大豆的图片时,孩子们读儿歌。炒黄豆,翻筋斗,双手左右摆动,念儿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两个人同时转180度,背靠背站着。说第二首炒黄豆童谣,然后转180度,面对面站立,双手抱紧。之后把豆子的图片改了,既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又保证了孩子在安全中“等待”。
第四,将民间游戏渗透到学习活动中,保证孩子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从直接接触的对象、社会经验和文化传承中主动建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游戏是孩子学习和发现自己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民间游戏在儿童学习活动中的有益价值,变儿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
比如大班10的作文学习,老师就用“翻页”这种民间游戏让孩子提前复习。老师先折出10张正方形的纸,一面是红色的,一面是绿色的。如果是5人作文,只要5个孩子每人拿一张纸,就说:“把纸翻过来,打纸,一块一块打。”同时手拍出来之后,还有红色和绿色的。分开算。可以得出结论,5可以分为几个(红色)和几个(绿色)。并以记录表的形式记录下来,供孩子测试自己的猜测。通过这个游戏,孩子对对数的构成兴趣变得更强,准确率也提高了,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创意艺术活动中,我们融入了“十字绣线”这一民间游戏,让孩子们相互合作进行游戏,或者2-3人一组。通过玩耍,一根短短的线可以变化成各种形状,让孩子感受到创作艺术的乐趣,开发孩子手指的灵活性,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受孩子的喜爱。
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发展。对于孩子来说,能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东西最容易接受,也最容易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民间游戏所用材料简单廉价,多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品,或以儿童自身为游戏对象,趣味性和娱乐性丰富,符合儿童好奇心强、好动的特点。我们把江南民间游戏作为一种既能承载传统文化又能被孩子实际感受到的资源,让孩子在认知冲突中不断思考、实践、调整,建构自己的体验。
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和手段不断研究和反思,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民间游戏与和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一日活动相融合,让民间游戏回归幼儿园一日活动,让幼儿在自己的游戏中体验和实践,重拾童年的快乐,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
李泰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