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大班教案

作为一名不知疲倦的人民教师,能够使用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写好教案?以下是我精心编排的教孩子掌握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设计意图:

打击乐的节奏活动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课程。他们在音乐中体验打击乐的乐趣,在演奏打击乐的同时感受音乐的魅力。平时班里的打击乐活动基本都是伴随着背景音乐,孩子跟着音乐的节奏去打击乐,很少进行纯节奏的打击乐练习。于是,我萌发了设计一个节奏纯粹,没有背景音乐的打击乐练习。习惯了音乐背景固有的节奏和节拍,大班的孩子一下子失去音乐和固定节拍还是有点困难,所以想通过纯节奏的练习来提高孩子节奏和节拍的稳定性,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具备多声部协调合作的初步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打击乐器,激发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提高孩子的节奏能力。

2.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点线音符的节奏。

3.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一个音乐图集,6个双环梆子,6个圆舞板,1鼓,2个钹,6个三角铁,4个铃鼓。

活动流程:

一、儿童模型有声阅读图

教师的引导:

一天,两个好朋友相约去郊外散步。听着,谁来了?(记录青蛙的叫声)

嘎嘎|嘎嘎|()

1,把小青蛙拿出来,练习儿童调式音的节奏。

提问:

谁在这里?(2)小青蛙边走边尖叫着来了。它是怎么尖叫的?

老师:我们一起学青蛙的叫声吧!“整装待发”(老师用脚踩节奏点给孩子们一个节奏标准,“整装待发”的每个字都是一拍)

2、抽出小马,练习儿童调式音的节奏。

老师:除了青蛙还有谁?大家仔细听(录音播放《马步》)

笃|笃|()

提问:

谁在这里?(儿童畅所欲言)

②小马走路时发出什么声音?(展示节奏图)

老师:小马可很开心。今天真是个好日子。有那么多伙伴陪他玩。他还邀请孩子们去散步。“准备出发。”

4.连接前两张图,儿童的调式演绎可以激发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通过打击乐器提高他们的节奏能力。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点线音符的节奏。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老师:小青蛙和小马正在快乐地玩耍和唱歌。他们想一起为大家唱一首歌。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唱。你准备好了吗?“准备开始”

4、引出雨声,儿童调式声音练习节奏

老师:正当朋友们玩得开心的时候,突然乌云密布。猜猜会发生什么?

你听到的雨声是什么?

滴答滴答。0滴答。0|滴答滴答。0滴答。0|()

老师:* *孩子们听到的雨声真好听。呵呵,原来玉姐听到大家的歌都唱的这么好听,忍不住也唱了几句。让我们和雨姐一起唱《下雨了》。

老师:雨越下越大,发出很大的声音。受到惊吓的朋友们赶紧躲了起来,大家都探出头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雷爷爷被大家的歌声吸引住了,忍不住也来凑热闹。

老师:让孩子用脑子大声表达打雷。你会用什么动作来表达?(导致隆隆声) ()

5、展示混合图集,儿童情态解读

老师:渐渐地,雨停了。玉姐和雷爷爷回家了,只留下了小青蛙和小马,但是他们玩得还不够开心,他们继续快乐地走着。他们一起散步的声音很美。看,老师画了他们的脚印。(呱呱嘟嘟|呱呱嘟嘟|)()

6、展示两部曲图集,儿童模型声音解读

老师:时间过得真快。很快就要到晚上了。小青蛙和小马要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他们唱了最后一首歌。我们来听听。(嘎嘎-嘎嘎-嘎嘎-

二、儿童情态音的完整演绎图

(一)儿童第一部完整的演绎图册

老师:刚才,王老师给你们讲了一个小青蛙和小马走路的故事。他们一路上都很开心。你们在一起开心吗?你能再给我讲一遍这个故事吗?我们和小青蛙小马一起去散步吧。“准备好出发”

(2)第二演绎图册

老师:不仅小青蛙和小马唱得好,王老师觉得孩子们的故事更好,但还是有一点不规范。我们再告诉他们一遍。

第三,按角色完成地图

老师:和小青蛙、小马玩了这么久,我准备请小朋友们来扮演小青蛙、小马,还有雷爷爷、玉姐姐。我来当指挥,分角色讲故事。好了,现在就看指挥了,“准备出发。”

四、幼儿徒手打两次节奏,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提高其节奏能力。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点线音符的节奏。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老师:这个故事用你的嘴说的太美了。可以用其他方式讲述吗?(用手打节奏)

孩子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除了用嘴阅读,他们还可以用手拍手。我们一起试试吧。

第五,用乐器完成表演

(1)第一次玩

老师:除了嘴巴和手,王老师还带了很多客人来和我们讲故事。你认为那里有谁?(圆舞板、双拍板、三角、鼓、钹、铃鼓)

1,小朋友玩乐器进行角色匹配

老师: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乐器友,乐器可急了。不知道谁来演谁。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声音,而且和故事中人物的声音很像。你能帮他们找到适合他们演的角色吗?

2、孩子第一次玩乐器,孩子

老师:你真的很棒。你可以马上帮他们解决。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喜欢的乐器,然后和乐器朋友们一起把故事讲得更好!“准备开始”

(2)第二次播放

老师:小青蛙和小马听了孩子们讲的故事非常高兴。他们还悄悄跟我说,下次要出来走走,和孩子们一起玩。他们也想再听听孩子们讲的故事。

活动反映:

相对于一般有背景音乐的打击乐课程,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纯节奏练习。没有固定的拍子,孩子自己控制拍子,难度大大增加。相比一般的打击乐练习,纯节奏练习更能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和稳定感,这也是现在打击乐课程中练习较少的。但要完全脱离固有的音乐节奏,完全由孩子自己掌控节奏,还是很难的。所以在这堂课的设计中,老师们在每个孩子练习前跺脚,加上“蓄势待发”的口令,给孩子一个参考节奏,就像钢琴调速器一样。这样,孩子们有了参照物后,就能轻松掌握节奏,这也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在打击乐乐谱的设计上,增加一些合奏内容,让孩子初步接受多声部协调配合的训练,这也是大纲对大班打击乐提出的一个目标。因为设计的和声比较简单,在活动过程中,基本小朋友都能掌握合奏的方法,按照一个简单的图谱进行演奏,效果不错。整堂课用一个故事串联起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整个活动过程更加生动有趣,让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的氛围,让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节奏练习中。通过模仿动物声音来读节奏,而不是枯燥的传统“哒哒哒”,更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也更容易融入角色。在整个活动的设计上,我们基本遵循了循序渐进,循序渐进,从最初的子句演绎到后来的完整演绎和乐器演奏,每个环节都比较清晰。从儿童操作的角度,我们基本达到了各个环节的目的。通过打击乐器激发孩子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提高节奏能力。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点线音符的节奏。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以上是这个班的一些特点,当然难免会有很多不足之处。一些像老师这样的过渡语言,需要更加简洁生动,让孩子感觉是在游戏中掌握技巧,而不是练习枯燥的纯节奏。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要成功地进行一场纯节奏的打击乐活动,教师必须完全融入角色,全身而动。除了用脚弹节奏做参考,你的眼睛要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一只手要指着图集,另一只手要在指挥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一系列动作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做好真的很难。在今后的打击乐活动中,要特别注意手、脚、眼的配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