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公元1234年),蒙古军大举进攻四川,第三年取成都。南宋是什么时候从蒙古人手中收复的?

从1240开始,蒙古改变了原来的战术,集中主力沿淮河一个一个地进攻和拉扯宋军城市。淮河北岸的军事重镇寿春首当其冲。寿春和安丰只是隔着淮河相望,关系有点类似后来的襄阳和樊城。

1240年,蒙古派张柔等人攻打南宋,南宋寿春守备司令李民贤投降。因为蒙古没有守城的目的,所以迁走居民,拆了寿春城,没有在寿春驻军。

1241年,张柔渡淮河攻打安丰,安丰告急。后来是于杰的紧急救援才让蒙古人清楚。

1242年,张柔再次率领蒙古军队渡过淮河,攻打扬州等地。

蒙古人多次南下,让南宋朝廷明白淮河中游防线太薄弱,安丰一带最容易被攻击和突破。加强安丰防御,必须控制寿春,作为安丰之盾。因此,南宋朝廷决定出兵收复寿春,于是李增波被任命为淮北特使,负责这次行动。

李增波上任后,派一直驻守寿春的总司令王安,从扬州、泸州、镇江抽调两万兵力,于1243年底重建寿春城。

1244年春,蒙古得知宋军在寿春建城,察汗元帅亲自领兵围攻寿春,经何英水路南下。寿春宋军以水军攻打营河口,孟军以骑兵护卫从两面夹击宋军。水陆协同,使宋军的水军三面受敌,从而打败了宋军的阻挠,进入寿春的包围圈。

南宋朝廷得知蒙古军已进寿春,紧急调动吕文德等路支援寿春。当时,孟军包围寿春后在淮河上修建浮桥,以孤立宋军水军救援寿春。与此同时,他在浮桥两侧的河岸上修建了多层土坝,并派兵阻止宋军对浮桥的进攻。为了进一步封锁淮河,两岸的土坝上放了很多弹道学。

吕文德等部到达寿春郊区后,围绕浮桥控制权与孟军展开多次激战。据李增波在法庭上的报告,双方拼尽全力,一寸一寸地去夺,每一寸得失都要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然而,尽管宋军多次袭击浮桥,但由于孟军的强烈反击,他无法完全控制浮桥。宋军水军仍被浮桥阻挡,无法进入寿春,孟军对寿春的进攻也没有停止。寿春城的军需和粮食正在减少。

宋蒙军在寿春僵持了七十多天之后,终于设法打破了僵局。他的一个部将夏贵(后来成了南宋的将军)命令水军一前一后背着两个大背包,里面装满了砖石和泥土。当他们再次攻击浮桥时,他们把所有的背包都扔在了桥上,最后把构成浮桥的立柱一个个压坏了。宋军终于冲破蒙古人的封锁,进入寿春城。第二天,内外夹击的宋军迫使孟军撤退。

寿春之胜,是南宋水军水路救援,蒙古军队试图架设浮桥阻击水军的典型战例。此战之后,宋军终于完善了寿春的城防,寿春成为两淮战场前线的坚固堡垒。

当然,孟军并不满足于在寿春失败,并试图再次赢得寿春。因此,近年来,在寿春郊区周围和南岸安丰地区的淮河两岸,宋孟军队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其中,察罕、张柔领兵于1245进攻,吕文德率领水军于1245在寿春郊区击败孟军。1246年,吕文德、夏贵率领水军在安丰城郊大败蒙古军;1246年,蒙古万户史领兵进攻;1247年,张柔领兵进攻;又在1248年,吕文德打败蒙古军有功。这些战斗在元宋时期就有记载。

在蒙宋两军争夺寿春的同时,四川战场正是于杰治理巴蜀的时期。说到这里,我想谈谈孟珙的三层屏障和宋代骑兵的大发展。

众所周知,在宋朝之前,骑兵包括匈奴人或者突厥人,甚至整个欧洲直到很久以后,都是采用骑兵正面决战的模式。虽然是骑兵,但采用步兵战术,所以用骑兵列阵。通常,这种战斗是骑兵对骑兵的战斗。场景很美,拍成电影很吸引人,包括很多电视剧《成吉思汗》。这种正面作战会造成很高的损失,不管是敌人的损失还是自己的损失。除非双方将领水平相差太远,否则一方可能会输得少。

到契丹族建立辽国时,骑兵有了显著的发展。骑兵不再是用速度来偷袭和攻击步兵阵,而是更多的迂回、侧翼和诱敌,这也是契丹骑兵能够横行一时的原因,就像拿破仑时代的骑兵一样。但这些仍然是骑兵战术,它们是战术迂回、战术诱敌等等。对于整个战斗来说,它们仍然属于正面作战,仍然会造成很大的伤亡。拿破仑时代的骑兵通常是最精锐、伤亡最多的原因也是如此。

女真建立了晋国,女真骑兵和以前的骑兵差别很大。女真骑兵更注重战略。他们的迂回是战略迂回,而不是战场上攻击敌后的战术迂回。他们的引诱是战略引诱,他们的突破是战略突破。所以北宋时,女真骑兵在与女真作战时吃足了苦头,北方还有大量宋军镇守岩云至太原边境。女真骑兵已经直接突破黄河,直奔汴京。后来追赵构,也是从黄河流域附近发兵,渡过长江到浙江海。一个关键的突破可能深入半个中国。虽然说当时黄河长江防守不好,但其战略纵深论是前无古人的。匈奴突厥即使突破长城,也不会深入数百里以上,更不要说数千里了。所以秦始皇和汉武帝收复河套地区时,觉得解除了匈奴攻打长安的威胁,换成了女真骑兵。这怎么可能呢?半个陕西省的防御深度是多少?这个重点突破,然后骑兵快速兵团从缺口快速推进,包围敌阵,进行大规模纵深作战,你看熟悉吗?对了,把骑兵这个词换成装甲这个词,是朱可夫对苏联二战标准作战战略的理论。苏军战役纵深一般在200到400公里,远高于德军闪电战理论的纵深,但与女真人骑兵相比,还是不够。当然,这也是因为北宋没有战略纵深理论。

但是,就像二战中的苏德之战一样,女真骑兵也有同样的缺点,没能达到骑兵发展的巅峰,那就是过于注重战略,使得战术发展滞后于战略。换句话说,宋军的金兵可以突破防线,包围宋军,但是他们打不过宋军!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打败宋军,他们没有相应的战术理论。这使得女真骑兵重回骑兵老路,发展出铁浮图、拐子马等重骑兵,在面对宋军的步兵阵时几乎都是克制的,除了后期统治北方后形成骨干部队外,金朝早期金兵在与南宋将领决战时可以围歼并分化宋军 但他们在许多决定性战役中失败,吃不下被他们包围和孤立的宋军,因为即使他们包围了宋军,他们的战术模式还在。 二战苏德军队也是如此。德军依靠优秀的单兵战术损失比苏军少很多,而苏军后期依靠优势的炮兵武器弥补了战术的不足,减少了损失。女真人并不是什么大民族,她们承受不起,所以只能和宋朝长期和平相处,因为如果女真人和宋朝打个二三十年,那么第一个被拖垮的就是女真人。

骑兵的高峰出现在蒙古早期,尤其是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时期。三三之战和蒙古西征的欧洲战场(参考我写的三三和蒙古第二次西征的第三次战役),就是这个特点的典范。蒙古骑兵也用战略纵深作战来包围敌军,但包围敌军的目的不是为了与敌军决战,而是诱导敌军做出错误的反应,然后利用敌军的错误来取得己方的胜利。这也是为什么蒙古骑兵在与人交战时,往往会假装撤退,将敌人诱至不利地形,往往会故意放一个缺口让敌人逃跑,然后追击。正是因为这些成功的战术,蒙古骑兵在战略战术上达到了骑兵的巅峰。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的许多蒙古将领,都没有在战场上与敌作战,也没有着眼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他们不仅是战略指挥官,也是战术明星。可惜巅峰之后难以为继,但后来的蒙古将领都学不会这种骑兵作战的精髓。

总之,蒙古军队的优势使蒙古军队在冷兵器时代创造了许多敌我伤亡悬殊最大的战役。那么如何对抗蒙古的这套战术呢?

首先,孟珙有三道屏障,因为对于任何战略纵深突破来说,只有一层防御是远远不够的。要层层设防(当然要有主次之分),互相作为屏障,这样才能保证即使某个地方破了也不会造成整条线路的故障。如果法国人为的马其诺防线认识到这一点,只要在防线后面再加几道防线,防守南北两侧,然后被敌人战略迂回,就不至于阻止阿登山区被攻破,马克诺就成了成功。

但是只有三道栅栏是不够的,因为纯粹是防守,也容易被敌人诱离有利位置,在运动中被破坏,这也是蒙古的特长。那么,除了严令守军坚守,不可随意进攻之外,即使敌人在城下骂你祖宗,你也要把乌龟当乌龟暂时不要打中路,还要考虑如何用防守去进攻。了解过明清辽东之战的人应该知道。1978年袁崇焕的策略是什么?就是一站建城,以后方为前方基地,防线就这样向前推进,就像即时战略游戏里的炮塔战术一样,更何况现实并不像游戏,也没有弹射器、重型坦克这种可以慢慢击碎炮塔的超远程攻击武器。所以自1243于杰出任四川使以来,8年间沿长江,再向北逆其支流,建了20座系统的山城。

这20个山城系统如下:(括号里的地方只是它今天的归属,而不是它在哪里)

1、重庆市(今重庆)、2、嘉定市及其附近(今乐山)、3、渔城(今合川)、4、霍达(今苍溪)、5、白蒂(今奉节)、6、苦竹关(今剑阁)、7、赤牛城(今谷亮)11、云顶城(今金堂)、12、瞿塘城(今奉节)、13、多公城(今

这种防御体系的特点是:以长江为基础,岷江、沱江、嘉陵江、曲江四条南北支流向北分叉,同时利用水网在各点之间形成网络防御,重点突出,防御有力,有强大的水军作为依托,扬长避短。

在这种防御体系的作用下,四川战场可以在当时仅剩不到5万兵力的情况下,实现对蒙古军队的有效防御。当然,这也是于杰出色的指挥。

山城体系初步建成后,第一次战争考验是1246年蒙古军四路攻蜀。孟军的四路进攻在宋军的防御体系面前被挫败了。其中,王孟军·陈德的部队被击败在山城下。王世贤之子王德臣继承了王世贤的势力和官职,也是孟军的重要将领。进攻山城时,被依托山城的宋军打败。王德臣的坐骑全部被宋军·卡农·斯通杀死,他的弟弟王志臣也被杀死了。

四川局势的逆转,加上蒙古政局的动荡,为宋军在四川的局部反攻创造了条件。从1246开始,于杰开始反击。经过几年的筹划和准备,并派出宋军的一个小分队进行侦察和勘探,于杰终于在1250反攻了四川宋军的大根据地兴源(今陕西汉中)。

从1236开始,蒙古人就把兴远作为进攻四川的大基地。当初,这一建议是由女真人甲骨古龙带提出的,于是窝阔台任命甲骨古龙带为兴元的和平使者,后来贵由可汗又任命他为兴元的行省。甲骨古龙带经营兴元已有十余年,将兴元建成高墙坚堡之城,储存了蒙古军队的大量物资。兴源是蒙古军队多次入侵四川的后方基地。

兴元是三国时期的汉中,周围关隘众多,北面是秦岭。Muei?你怎么了?你玩的怎么了?撤退?你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老头?部门高层的灾难是什么?费是穆文之妻的母亲,郑?发生了什么事?你怎么了?南D的愿望是收复整个巴蜀,归还朝廷,所以攻打兴元是必然的,也是重点目标。

经过策划,于杰在进攻兴源之前,派了几个宋军进攻川北另一侧的甘川边境,以吸引蒙古人的注意力向西边转移。后来,于桀亲自率领宋军主力,自称十万北伐,从金牛路北上至秦蜀边境,击败蒙古李璐元帅王锦,随后在罗村、隰县(今陕西勉县)三次击溃蒙古军,次年四月包围汉中,1251。同时派兵烧毁栈道,阻止北蒙古军南下救援兴元,随后对兴元发动进攻。

兴源城里蒙古人不多,只能闭门坚守,不敢作战。但是,由于杏园的防御很强,而且孟军的这一部分本来就是专门为保卫杏园而组建的,所以宋军无法紧急进攻。

北方的蒙古军火速南下援助。蒙古元帅吐雪率兵至大三关,因栈道被毁,无法南下。他正着急的时候,不小心抓到了三个从汉中逃跑的蒙古军队。屠雪赦免了他们的死罪,命令他们带路,从一条小路绕过栈道,从而实现了军事史上的又一次隐蔽渡江(今陕西宝鸡),不过这次是由北向南。

吐雪蒙古军走陈仓路线,经包谷南下,突然到了兴远城下,加强了兴远蒙古军的防御。与此同时,韩率领郑鼎的部队修栈道,也很快完工,使北方的蒙古军队继续南下,扭转了兴元地区宋、蒙的军事对比。

面对这种情况,于杰乘虚而入夺取星源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宋军久攻兴远不下,老将皆疲。一旦他受到孟军的内外夹击,整个军队注定要被打败。于是余杰决定领兵弃重军械撤退,反攻兴元在此失败。

第二年,1252,蒙哥汗登上大汗位后,蒙古军为了报复进攻宋军,再次入侵四川,蒙古军从金牛路进入四川,直奔成都附近的嘉定(今乐山)。

嘉定是南宋时期川西市镇的基础。此外,这也是自1246年蒙古人入侵四川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入侵。于杰紧急向南宋朝廷求助,请求将吕文德的两万人转移到四川。在吕文德进入四川之前,余杰已经从四川派出精锐部队前往嘉定救援。

嘉定是前面提到的四川二十座山城之一,是宋军防守四川的一个基点。蒙古军队多次进攻嘉定,但都没有攻下。余杰率领援军到达嘉定城外后,他指派宋军轮流作战。白天,嘉定守军消耗了孟军的攻势。到了晚上,南宋援军兵分多路进攻孟军,用了大量的弩靠险,让孟军损失很大,最后不得不撤退。

在从孟军撤军的过程中,北方山城趁机进攻孟军。当他们遇到孟军的军队时,他们限制这座山城坚守。当他们遇到一小队孟军人时,他们趁机在夜间袭击孟军。这一次,孟军独自深入,未能攻占嘉定。他撤退的时候,到处都是更大的损失。在吕文德援军进入四川之前,孟军匆忙撤出四川,于杰的山城防御体系再次经受考验。蒙古也意识到,不把北方的山城一个个连根拔起,是不可能安心南下的。

不幸的是,在那之后不久,余杰被诬陷为官员争斗,被解除了所有的职务,然后死于抑郁症。直到他死后几年,他才被平反。当时,四川的形势已经大大恶化。

与长江上下游战事激烈不同,荆襄战场近年来并无战事。1246年孟珙死后,贾似道接任荆湖使三年,后李增波任荆湖使两年。李增波大大增加了襄樊的驻军力量,使襄樊真正成为长江中游最强的军事基地。

就这样,宋和孟两家都熬过了战争的间歇期。1252年,孟戈继位可汗,开始了对南宋的新一轮进攻。

孟戈的第一个国家战略是巩固蒙古的前线,防止南宋的反攻。同时,这些新增强的前线军事基地被用作入侵南宋的后方基地,使蒙古军队可以长期围困宋军,加快入侵南宋的战争频率。同时,孟戈回顾了蒙古自窝阔台时期以来在南宋的战略得失,纠正了早期四处出击、兵力分散、缺乏配合、孤立作战的混乱局面,将进攻的重点放在了长江上游的四川。

为此,蒙古封可汗的弟弟忽必烈为统治汉朝(原属晋国领土),命忽必烈将其驻地南移至商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同时在晋国原有土地上划分行省制。与此同时,在南宋边境附近修建和开垦了大量的军事基地。在四川战场,有绵州基地和宜昌基地,尤其是宜昌基地,是蒙军在四川的第一个落脚点。为了建造它和宋军摧毁它,双方围绕这个地方打了四年仗。最终宋军失败,嘉陵江、白水江上游都成了蒙古军队南下的基地和粮仓。

蒙古军四川战场的根据地建设,主要依靠王德臣的策划和坚持。荆襄地区是由谋士姚枢策划的。在姚枢的策划下,蒙古人在汴京设立了河南经略部,负责河南地区的垦荒。同时,他们在唐周邓州驻军作为前进基地,并恢复枣阳、光华和周俊作为军事基地,与南宋襄樊对峙。

在淮北地区,张柔支持修建了一条连接汴京和淮北的河道,以方便口粮的运输。同时在淮北以北一带开垦大量田地,准备进攻。这样,经过蒙古最初几年的建设,与南宋接壤的蒙古边境是一条长长的军事基地和后勤基地线,从四川北部一直延伸到淮河下游。

这个第一步战略实施之后,Mongo实施了蒙古的第二步战略,走了一个大弯路。忽必烈汗被派去向南进军大理。虽然四川30万蒙古人一次性南调20万,四川战场上的蒙古人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南下行军的蒙古人因为水土、天气、密林、疾病、战争等因素死亡多达七八万,但从长远来看,征服大理对整个宋蒙战场的影响是有利于蒙古人的。

事实上,早在1248年,蒙古大将窦阔就曾率部在四川绕过宋朝,试图从羌部寻找进攻大理的途径。当时,宇杰被任命为四川统帅,宇杰深知蒙古军的战略迂回对宋军不利,于是果断派出两路人马西征宋军,在翻越大雪山前后拦截蒙古军。结果三战三胜,都活捉了窦阔。当然,这次忽必烈是蒙古军队南下的主力,绕道更远。忽必烈在甘肃进入吐蕃版图,南下大理。于是,他于1253年8月从甘肃临洮出发,并已于当年12月攻破大理城。由于这一段与我们的主题无关,我们就跳过它。

就在忽必烈攻打大理的时候,1254年春,川北大旱,嘉陵江水浅,不能行船。当时,王德臣部的蒙军正在宜昌建立基地,由于缺乏粮食,蒙军不得不提前进攻四川抢粮。此时的余杰已经被撤职查办。

新任命的四川采购代理回宇在四川大吵大闹,让人不爽。4月,蒙古军进入剑阁地区,宋将军南永忠、高桂在隆庆向蒙古军投降,川北要隘库珠关落入蒙古军手中。回宇带领宋军北上以抵抗孟军。

5月,在蒙哥汗的授意下,带兵进攻四川的蒙军首都铁哥霍鲁其元帅抵达利州,与王德臣部会合,准备南下进攻。孟军袭击了回宇驻扎在紫金山(今盐亭)的宋军营地,宋军被打败,军饷器械全部丢失。回宇逃到大后方后,因紫金山之败被南宋朝廷革职,李增波负责四川防务。

6月,蒙古军进入贺州、广安,一支军队再次包围嘉定50天,仍未能攻占嘉定。由于南永忠等人的投降,苦竹关及周边许多山头落入孟军之手,只剩下几座孤立的城池,在宋朝王佐、王建的坚持下得到保障。义军将领南永忠曾带兵围攻,王建骂得哭天抢地,节节败退。

李增波上台后,宋军开始在这一地区发动反攻,蒙古军也开始收缩退路。八月,收复安西堡,十月,控制段收复堡。此后,宋军以安西要塞为基地,准备收复库珠关。十二月,南永忠将军周德荣想重新效忠南宋,与段密约收复苦竹关。不料被蒙古人发现,周德荣被俘而亡。宋朝的将军马辉和白端也死了。然而,宋军在全军覆没后再次出击,终于收复了失守八个月的库珠关。由于安溪、隆庆、苦诸相继被宋军收复,蒙古军不得不撤出剑阁地区,返回宜昌根据地。

但此时蒙古人已初步在宜昌建立了根据地,开始在四川立足,而大理已被平定,蒙古人对四川有战略优势,于是蒙古可汗策划三路进攻四川,作为大规模入侵的演习。为此,蒙于公元1255年南宋第二年命令宜昌根据地、兴源根据地、大理地区的蒙古军进攻四川地区,并与四川地区的防御中心会师于重庆。

于是,1255年春,杏园地区的蒙古军开始沿金牛路南下。前锋万和阿拉鲁阿里率领蒙古军队攻打巴州(今巴中),不料被击败,被巴州一带包围。直到蒋猛、胡渡、查力率领救援,才突破重围,继续南下。这条路一直遭到宋军的抵制,直到。

经过几个月的休整,铁哥霍鲁其蒙古军于1255年5月从宜昌出发,以南宋义军南永忠为先锋,再次击败宋将军孟达,在宋军中截获大量物资,后进入山城,无法克服宋军的顽强抵抗,于是掉头南下,于11月到达重庆。

最后一条路线是兀良合台军从云南北上。著名的蒙古军队的儿子兀良合台和忽必烈一起去了大理。在他占领大理后,忽必烈汗首先调兵遣将,离开兀良合台平定大理残余势力,并密谋进攻以云南为基地的南宋西南地区。1255年八月,兀良合台从大理出发,沿途征服了西南各民族。十月,入南宋边境,破南宋石门关边境。兀良合台原计划进攻南宋西南边陲重镇徐州,但遭到宋军总司令张世的抵抗,张世是当时四川战场上著名的宋军将军。他用各种方法水陆夹击蒙古人,两军在金沙江边激战。最终,蒙古军无法沿金沙江推进,兀良合台只好率军东转,改变目标,大刀阔斧地向重庆进发。

就这样,到了1255年11月,蒙古三路大军经过千辛万苦到达重庆会师,老将兵疲力竭,无法对重庆所有的坚固关口发起攻击,只能实现战略分割的演习,然后都沿着原路返回,到了1256年2月,都回到了原地。

表面上看,这次三方会议蒙古人的联手对蒙古人不利。但蒙古人通过这次进攻,验证了分裂南北攻川的战略可能性,为蒙古人亲征四川做了战略准备。同时,南宋朝廷也通过这次入侵认识到西南防御的不足。其实早在十年前,孟珙还在世的时候,他就在提出三层篱笆理论的时候指出了南宋防御的几个不足。其一是黔桂至川南一带缺乏面向西南的防御,使蒙古军虽因三层栅栏抵抗而无法迂回荆襄战场,但却可以绕过西南,从云南进攻湘桂,在战略上做了更大的迂回,即绕到宋军防御的背后。但当时的南宋朝廷并没有重视这一点。蒙古人这次与第三路军会师后,南宋不得不重视面对云南的防御。

提问者的提问2011-06-15 18:30

请仔细阅读我的问题。我问余杰1237后从蒙古军手中收复成都是什么时候?我告诉你,玉洁死于1253,也就是说,她是在1237到1253之间被接回成都的。淮阴战场的资料我没要。你在网上抄这么多干什么?但还是要谢谢你。

被申请人补充2011-06-15 18:53

唉~ ~!我想慢慢回答你的问题!只是太瘦了多少!大概有几十万字吧!我给你一段!

我只是看看有没有你想要的东西。

受访者补充2011-06-15 18:57从1236到1276的40年间,巴渝军民与数十支蒙古军队交战3400余次,杀死蒙古可汗蒙古人。

主要战役:

1231年,蒙古将军拖雷率领20万蒙古军队攻打四川。蒙古军进入剑门关,攻占三台阆中一带。四川制造的桂汝兰,仓皇弃成都逃往重庆。他是听说蒙古军北撤了,才在合川上岸停下来的。

1236年,韩猛次子阔端率军,号称50万人入蜀。九月攻下阳平关,十月攻下成都。进攻后蒙古人大肆屠杀,《宋三朝政治家志》记载仅成都就屠杀了654.38+0.4万人,房屋、城市被烧毁。

然而在重庆、合川、奉节一带,蒙古军遭遇抵抗,死伤近万人,却未能攻克重庆、合肥、奎北,只得撤出四川。

1237年,30万蒙古人以海率入川,攻占广元、成都、随州,与重庆守军激战半年,被水军重创,撤离四川。

1238年,八十万人由海路入川,三月在合川激战,失败。

1241年,岱海、吐血再次入侵四川,攻占汉州、成都三十余城,永川失陷,再次失败。

1242年,宇轩让玉洁建造了20座反蒙古山城,包括钓鱼城、多公城、天盛城。

1243年,宋军依靠山城与蒙古人作战36次,20座山城无一失守。

1250年,宇杰率军收复成都、汉州。

1251年,蒙格继承可汗位,号宪宗。1258,可汗芒格率领80人的军队,分三路包围重庆。西路的蒙哥率35万,中路的忽必烈率25万,东路的王德臣率20万。

五月,王德臣在钓鱼城被王建杀死。7月,蒙格汗在钓鱼城东门被炮击受伤,死于北温泉。

1260年,忽必烈继承了可汗的地位,被封为元世祖。

1276年,南宋灭亡。

1277期间,重庆、合肥、万、奎等地激战50余次。

1279,钓鱼城沦陷。

被申请人补充2011-06-15 18:59

公元1236年,袁两次被困成都,接连被屠杀。《成都实录》“城内尸骨140万,不包括城外尸骨。”,“蜀人死了,率五十人齐出,以刀斩之,乃积其身。说到底,我怀疑我不会死,我再刺一次。”八十多年,成都破败不堪,再也没有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