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数学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
幼儿园各学科教学要相互融合,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既是活动的引导者,也是活动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闭门造车,把数学教学渗透到幼儿园教学中,让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展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艺术兴趣,陶冶情操。比如在体育活动“小白兔采蘑菇”中,我让每个孩子摘一个蘑菇,数一数摘了多少个蘑菇。还剩多少?还有几只白兔帮忙。再比如在跑道上玩一个步幅游戏,让孩子估算你能跨过这条跑道多少步,然后让孩子试着看看你的估算和现实有多远,从而发展孩子对距离的长短和远近的初步认识,感受数学的魅力。在科学教育中,孩子们可以通过测量和计数自然地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和空间关系,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艺术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让孩子欣赏自然界中蕴含数学美的物体,如花朵、蝴蝶、贝壳、蜜蜂、这类植物的叶子、向日葵盘等。,让孩子在编曲形式中感受到秩序与和谐之美。语言活动也不例外。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比如“春天的”这个故事,让孩子在学习的同时观察代码的排列和变化规律,知道1、2、3、4、5这几个数字有不同的排列但又是相互的,每种排列都代表不同的含义,表示不同动物的代码。这是松鼠家的密码。,是小鸡的院子,小猫的院子,小狗的院子,小鸭的院子。如果你拨错了号码,你就打错了人。最后会引向孩子的现实生活,了解我们身边代码的异同,最终让孩子学会创造数字,真正体验数字的使用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儿童数学教育中,这几项密不可分,但又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儿童数学教育是儿童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建构和发现知识;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积极建设者和创造者。而且,孩子的角色不是老师好心赋予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拥有的。在儿童数学教育领域,需要孩子们真正“学会应用数学观点和方法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它们作为知识储备或教条”,这就需要我们从观念到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让幼儿园数学教育真正有效甚至高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一起努力:给孩子一个自己前进的空间;给孩子一个自己锻炼的条件;给孩子一个自己安排的时间;给孩子一个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个自己抓住的机会;给孩子一个自己选择的权利;给孩子一个话题,让他们自己创造。特别是不要因为孩子的错误而胡乱指责。因为错误也可以成为决定自己进步和发展新兴趣的动力。规则的误用会导致很多在正确情况下看不到的结果,而在这些结果中,我们又可以反过来对数学的正确性和美好有新的认识。在教孩子数学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责备或仓促行事。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幼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敢于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充实起来,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数学活动既不像语言、常识、美术那样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也不像音乐、体育那样容易满足孩子的活跃心理。孩子往往对学习数学知识不感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够强,再加上农村孩子数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因此,如何让孩子对枯燥的数学知识产生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更好地完成活动中规定的任务,就成为我们当前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将数学教学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一些感受,希望和大家一起探讨。[关键词]数学教育教学兴趣1。农村幼儿园数学教育现状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由于这种抽象性和逻辑性,数学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新大纲明确指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其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空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标志着幼儿园数学教育正经历着从注重静态知识到动态知识、从注重表象知识到注重行动知识、从注重“掌握”知识到注重“建构”知识的重大转变。然而,在农村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领域,我们看到的现实却不容乐观:陈旧的教学观念对教师的影响根深蒂固。教学观是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或主张,即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的认识。目前,幼儿园教育仍然受到传统和过时的教学观念的禁锢。1,数学教育活动目标单一:教师仍然把知识和技能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缺乏对目标的全方位理解和把握,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他目标。2.数学教育活动的过程是枯燥的: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往往是讲解、示范、操作的重复;手术材料单一,往往几套手术材料重复使用;教学内容单调。教师在选择内容时,更多地关注数学知识的内容,而较少关注儿童对数学的兴趣和相应的能力培养的内容,往往忽视内容不适合儿童发展的现象。数学无处不在,孩子的数学学习可以从身边做起。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育中,老师们更喜欢照抄书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而忽视了孩子的现实生活。儿童数学学习中单纯自然的心境被深刻、艰深、异常的感受所取代,知识脱离了生活。3.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在活动中往往单向行事,儿童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参与活动。二、实施有趣数学的意义和途径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重要。《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重视幼儿的体验,引导幼儿在生活中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特点,儿童数学教育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果采用枯燥的课堂教育,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孩子往往会失去兴趣,不利于孩子的学习。那么如何在平时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一)将数学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从大纲的字里行间向我们揭示了“整个世界都是孩子的课堂。”数学所反映的客观事实与现实之间的形式,与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中的数学密切相关。教师要引导孩子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关系,真正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同时,我们也很容易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字,所以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里。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所以可以把各个年龄段的教学内容渗透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早上来园,晨间活动,区域活动,生活护理,常规,教学活动前的准备等等。早上准时去幼儿园(时间);来了多少孩子,缺席了多少孩子(人数,统计);玩什么样的玩具(形状)等等。在窗台上的自然角落,孩子们把上面的东西分成:种植区、喂食区、水果区等。我们在观察洋葱、大蒜、大白菜等植物生长的同时,不经意间比较了高度和长度。对此,我们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树立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根据孩子产生问题的需要,将相应的关于数、量、形、时、空的数学内容与主题、其他教学领域、孩子的日常生活自然地融合起来,促进孩子的多方面发展。我们的教师不仅要注重集中教育活动,更要注重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在小班的日常活动中,教师要随机指导孩子学习数学,让孩子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初等的数学知识,没有思想负担,从而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主动性,比如在孩子的衣帽间上张贴同性或异性的照片。在书架、小椅子和杯架上贴上颜色鲜艳的水果图案,自然地安排大小和颜色。喝水洗手的时候让孩子知道1孩子用的是1杯子和1毛巾并且知道孩子用的毛巾和杯子一样多。如果孩子不在,会有多余的杯子和毛巾。一一对应法是吃饭时分勺感知。中班的孩子掌握了大量的数学知识,他们会根据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或发现的东西,转移经验,积极思考。所以,我们应该可以在1让一个孩子数一数孩子的数量,让一个孩子数一数孩子的卡片数量,在孩子早早入园后进行比较。老师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孩子轮流上,既可以让孩子练习相应的分数比较,也可以让老师了解孩子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有针对性的指导。2.给孩子编学校,把孩子的学习情况写在晨检包的插卡位置,这样孩子入园后会把插卡和自己的学习情况一起插在晨检包里。当孩子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后,老师会有意识地与两位数的孩子交流学习情况,让孩子在晨检中对数字变化产生兴趣,轻松理解数字。3.让孩子做老师的助手,让孩子帮老师分发学习用品。例如,老师让每组一个孩子统计自己组的人数,然后根据自己组的人数统计相应的试卷,分发给每个孩子。大班的孩子们已经知道钱了。在日常活动中,孩子经常会接触到妈妈吃得太多。看到妈妈付钱,就要为食物和玩具付钱,但是孩子还没有尝试过“小主人”的滋味,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体验购物的过程呢?所以,在户外活动中,我们让孩子尝试用一元钱买东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上述现象将数学教学内容渗透到孩子身上,可以让孩子体验到学习数学是多么自然、轻松、有趣;利用生活资料,引导幼儿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各种感官渠道感受来自生活的各种数学信息,可以消除幼儿对数学的陌生感,唤起幼儿对数学的亲近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学习数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为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