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电影或游戏的配乐是什么体验?

我认为,相对于音乐本身而言,配乐涉及的是声画的关键组合,其本身的审美逻辑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横向比较世界上很多影视作品,会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差异很大。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差异,还有音乐的出入点,地点,频率的选择等等。在影视音乐的实际创作中,尤其是在中国,并没有固定的“音乐编辑”的职位,作曲家往往要承担起它的责任,与导演讨论音乐的使用。所以头疼来了。导演不懂音乐,作曲不懂影视。他怎么交流?的确,这是很多音乐从业者经常抱怨的,也是我第一个想说的经历。至于解决方法,我个人更倾向于找一个另类的现有音乐来搭配,让导演先了解整部电影会是什么感觉,再根据这个样本完成一个新的。

还有一点就是你要学会看电影。如果没有那么好的学习条件,那就好好学习,分析电影和音乐的关系。很羡慕在伯克利能接受专业指导的学科。至于我和很多国内的同学,因为这个专业的提供有限,只能自己摸索。我常常在想,音乐在影视中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认为这归结于一种不真实感。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图像都是真实的。在此基础上,音乐与其他镜头语言在艺术上得到升华,是立足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所以我们会在很多蒙太奇剪辑中听到音乐,镜头切换很快。有重点提示的对话结束后,音乐会代替剧情中的人物来反映他们的心理活动。在非常感人的片段中,无论演员的肢体语言还是台词是否专注于表演,音乐都会烘托这种情绪,以达到更加冲突的效果。基于这个核心的思考,我觉得可以得出一个大概的判断,应该在哪里加音乐。在对话场景一个接一个的情况下,没有特别的情节需要加入,音乐也经常出现在其中一个场景中。当然最后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和一些音乐经验不足的导演交流困难。这也是我想说的第二次经历——第一次总是那么不一样。如果我在刷N周目的时候发现一些不自然的用音乐的地方,我根本不会在第一时间发现,说明这两种情况下你看电影的心理差异是非常大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听音乐的时候会忍不住去关注台词,回归到一般的看电影的心理。有时候为了学习,别无选择,只能提前宠溺,快速阅读。就导演而言,他比很多人更熟悉这部电影,所以每次交第一版demo的时候,我都会提醒导演想象一下第一次看,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这样一来,很多地方可能会让导演觉得不自然,但其实第一次看电影的心理会大大提高这种“承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