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正确吃法

1.用音乐节奏和手指游戏的方式组织孩子洗手,减少等待现象。

饭前洗手是一个必要的程序。以前老师总是维持孩子的秩序,分组洗手。一个老师在教室里照顾孩子,另一个老师要注意孩子上厕所的安全和孩子洗手的情况。

第一个孩子洗手和最后一个孩子洗手是有时间差的,洗手和用碗吃饭是有时间差的,是孩子被动等待的一个环节。如果老师组织不当,之前孩子洗过的手又会被污染。

为了减少大多数孩子不必要的等待,老师可以积极开动脑筋,形成自己独特的组织模式。比如有的班级用不同动物的名字把孩子分组。经过多次观察,他们总结出孩子每次进入浴室的合适人数和所需时间,然后调整音乐长度,录音放在磁带上,用相应的动物音乐有序调动孩子,中间有目的穿插需要复习巩固的节奏。

两组孩子在做如厕活动的时候,其余的孩子都在聚精会神地做节奏。洗完回来的孩子可以随时跟进,既照顾了孩子之间洗的时间差异,也照顾了所有孩子。没有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孩子洗过的手不会再被污染。中间穿插的音乐节奏会有规律的变换,有的课穿插手指游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乐于学习,老师也容易组织。链接转换不再是一个难题。

2.创造轻松的用餐环境,开展餐前食谱广播活动,促进孩子的食欲。

餐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孩子调整情绪,让孩子在良好愉快的心情下进食。

主要方法是开展餐前广播活动,大班幼儿有一定的独立性。为了锻炼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值日生每天提前一天在家里和父母一起收集当天食谱的营养知识,并在每餐前充当小信息播报员,向所有同伴播报食谱及其营养价值。

中小班的孩子自主性不够,无法理解饮食的营养价值。老师提前知道当天的菜谱,利用网络搜索菜肴营养价值的图文,在饭前给孩子们看。丰富多彩的图片和老师生动的描述,不仅让孩子知道了每一道菜对自己身体成长的好处,还营造了孩子想吃、喜欢吃、爱吃的心理氛围。当保育员把饭菜端上来上课时,他们利用饭菜的香味再次引起孩子们的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