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怎么教?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1.创新计算教学方法,增强计算兴趣。为了使学生对计算感兴趣,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增强计算兴趣。那么如何改革计算的教学方法呢?我们可以采用竞赛的方法、表演的方法和创设情境的方法。比如进行“乘法计算”时,老师把全班分成四组,列出公式,让学生进行计算接龙比赛,看哪一组先完成计算。如果一个学生计算错误,就要从第一个学生开始计算。这样,为了群体的荣誉,同学们既要保证计算的速度,又要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整个计算比赛就像一场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再比如,学习“利息计算”后,老师创设了一个储蓄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储蓄的方式,计算不同存款期限的到期利息、应纳税额和存款利息,发现合理的分期存款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息。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也提高了小学计算教学的兴趣,让学生觉得学数学有用。

2.加强操作规程和技能的培训。每一道计算题都需要用到计算的规律,所以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对计算规律的掌握,加强对学生计算技能的训练。小学数学包括五个运算法则: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在这五个定律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多训练,用习题来巩固知识,在每一个定律的学习中,都要联系之前学过的来复习,从而巩固所有的运算定律。另外,简单方法的使用也很重要,可以提高计算速度,降低计算难度。因此,教师应通过运算法则的教学,加强学生运用简单方法的技能,提高计算效率。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遵循“看、想、算、查”四部曲。看:看题目。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检查原题目是否和你抄的一模一样。两点思考:思考题目。拿到题目后,想想这样的题目应该怎么算,应该用哪种运算法则,用哪种简单的方法可以在脑子里形成一个想法。三算:算习题。作业和习题的书写要工整,不能乱涂乱画,格式一定要规范。特别是题目中数字和运算符号的书写要符合规范,数字之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计算的时候要全神贯注,不能冲,不能抢。四查:查答案。计算结束后,首先检查计算方法是否合理;其次,检查数字和符号会不会抄错;第三,检查计算中遇到的每一个数字和最后的结果。这是计算的基本过程。老师需要通过这个计算过程培养小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习惯,遵守每个过程中的规则,认真审题,计算,检查,计算的准确率自然会提高。

计算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充分理解算术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懂算术是计算的前提,算法优化是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往往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算术。在计算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在迁移中理解算术。比如教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学过除数的除法是整数,积累了以下两点认识:计算时,用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结果;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些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数是分数除法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复习除数为整数的除法。

在两组题的练习对比中,学生发现:先将除数为小数,转换成除数为整数的除法,再按照除数为整数的除法方法计算。如果教师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直接尝试计算,学生将缺乏再次理解算术的机会。因此,“试一试”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运动的机会,这对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算术是非常必要的;加强实践和基本功训练;在计算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要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弗里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践“再创造”,即学生自己去发现或创造自己想学的东西。尤其是在高级计算中,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造”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基本功训练,切实提高计算能力。

教师应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特别是习题的内容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梯度性,习题的形式要多样,这样学生才不会对计算习题感到厌烦和感兴趣。在设计习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和难点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尽可能多的练习。比如在讲授除数除以小数时,可以根据除数的小数位数,设计移动除数小数点和定位商小数点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训练。还可以对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得到提高,提高计算水平。在计算实践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步骤。

例如,在四个分数的计算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计算正确但计算结果错误的情况。错误的原因是在诸如归约、概括或互易等基本技能上,这反映了学生在基本计算技能上的不足。在实践中,要采取措施,有的放矢,加强训练。另外,在计算实践中,要帮助学生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他们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高计算能力。还有各种形式的计算练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要在一定程度上注意演习的数量,只要数量没有定性,搞人海战术就会适得其反。有些同学本身就缺乏勤奋学习的精神,计算本身也很枯燥,缺乏情节。当学生遇到大量的问题时,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计算,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题量的控制,其次计算形式要多样。除了计算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判断题、选择题、趣味题,比如()+()-(。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中的计算教学

第一,注重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机统一。非智力因素包括很多内容,但培养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积极快乐地学习。因此,教师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有趣的内容、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1,培养对游戏的兴趣。比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摸一摸球”,既能练习口算,又能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2.用故事激发兴趣。

比如,在教授简单运算之前,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了100之和“1+2+3+…+99+100”的故事,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攀比的想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讲述国内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既增加了课堂气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3.用“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Kan和他班上的朋友在理解“六个9之和”和“九加六之和”时总是很混乱,他们在作业中反复出错,所以我让其他同学在黑板上演示类似的表格问题,并告诉他们这样演示的原因,然后给他看“七个5等于几”再演示一遍。他迅速用加法和乘法公式把它们列出来,让他的同学们知道。

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理解,不仅要从数学家的角度去理解数学的本质,还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会。”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1,从具体感性材料入手,促进学生思考。例如,在讲授“角度”的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角度概念,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和模型,如三角形、五角星、张开的剪刀和扇子形成的角度,从这些物体中抽象出角度。然后通过物理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一根,直观地说明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度,学生可以用准备好的学习工具自行演示,从运动的角度阐明角度的概念,为引入平角和圆角的概念做准备。

2.发展学生的理解力。数学教育家弗里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施“再创造”,即学生自己去发现和创造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做再创造的工作。以前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把一个苹果或蛋糕平均分成两份,引出“1份怎么表示?”当学生不能用整数表示成绩时,就会导致分数。显然,这种教学不利于学生面对问题、主动搜索、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师应该激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学完乘法,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随机拿出0到9的四张数字卡,编一位数乘以三位数的试题,然后计算。看谁补的题多,计算正确又快。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新知识,还激活了思维。4.多注意口算,培养敏捷思维。口算在快速思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准确快速的解题是思维灵活的表现。抓好口算基础训练,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规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