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感觉玩游戏厉害的人,一定都是比较聪明的吗?
大众媒体对于电子游戏的评价往往是两极化的。有些人一直谈虎色变,认为打游戏不仅影响学习和工作,还会损害身心健康;另一些人则认为游戏对于玩家的性格养成和大脑构造意义重大,同时抨击前者只是拿游戏当作教育失败的背锅侠,而十五年前的背锅侠是早恋,三十年前是偶像崇拜,三十五年前是香港电影,四十年前是武侠小说。
调查指出,其中腾讯所推出的游戏《王者荣耀》,是去年最畅销的手机游戏。我国游戏产业的年营收为344亿美元,冠绝全球。
但坦白说,电子游戏到现在为止依旧处于"叫座不叫好"的尴尬地位。和体育运动相比,虽然两个活动都是基于大脑的奖励机制,但是我们不会去指责一个篮球爱好者"打球成瘾"。原因似乎很简单:体育活动赋予身心健康的益处显而易见,而游戏对于人们的影响却一直模棱两可。
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游戏的确可以影响大脑,这里不仅仅是指对于玩家性格与行为的影响,随之而来的还有部分大脑区域的器质性变化。年在《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定期玩特定类型的游戏可能会影响玩家大脑的海马体,而其影响(体积增大或缩小)则因游戏类型两极分化。
研究人员让实验参与者进行了两周***计90小时的游戏试玩,游戏内容包括动作类的《使命召唤》与3D的《超级马里奥64》,这两个游戏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游戏画面有直给的GPS地图,而后者没有。
研究人员惊奇地发现,玩《使命召唤》的参与者大脑中海马体的体积变小了,而《超级马里奥64》的参与者海马体体积却增大了。
相对可信的解释是:以《使命召唤》为例的FPS(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由于在画面中设置了导航地图,因此参与者在游戏的过程中仅仅是靠地图的提示对空间进行辨识,并未依靠自己的海马体记忆系统进行导航,其海马体在游戏过程中未能得到应用。
在这一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游戏对于大脑结构的切实影响。但研究结果的参考价值也仅限于此,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海马体体积与我们所在意的一些事情相关联——比如记忆力、空间感——就直接得出某个关乎大脑功能的低可信度结论。
而《超级马里奥64》的玩家情况则与之相反,他们的海马体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增大了。按照研究人员的说法,"玩《超级马里奥64》和其他3D游戏,或许可以帮助恢复丢失的部分海马体灰质。"
这一研究所又进行了一项后续研究,每周玩12个小时的游戏。他们发现"皮质厚度与游戏持续时长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负责决策和自我控制的前额叶皮质,以及控制视觉运动处理的前额叶眼动区(Frontal eye fields,FEF)获得显而易见的锻炼,游戏玩家可能比非游戏玩家更擅长多任务处理和决策。
在看到游戏本身带来的诸多益处的同时,我们需要明白游戏被人诟病更多的是许多玩家沉迷的问题。
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游戏和游戏成瘾,本身就是两码事。正因如此,全球各地的游戏出品方近几年也在完善游戏的防沉迷系统,举措包括游戏限时、实名制等。
我们所处的世界有着任何游戏都无法模拟的复杂性。而游戏所提供的,只是非现实世界的诸多可能,但这些可能性是有限的,是简化的,是明确的,自我实现的成本和风险在游戏世界里变得极低。
现世带给几乎所有"现世玩家"或多或少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有时候被称为生活的痛楚,而在游戏里面,我们很清楚如何通过行为获得积极反馈,即时自我满足。因此,游戏受到庞大用户群的追捧并非意料之外,毕竟这是个开机即可进入的避风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