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

孩子的认知水平低,自控能力弱,所以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只能以游戏为基础,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自主地学习各种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培养孩子在游戏活动中遵守规则的良好行为习惯。

3-6岁的孩子处于规则意识的萌芽阶段,是非观念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明显。3-6岁也是孩子角色扮演的黄金时期,游戏一般都有规则,孩子可以从中获得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初步启蒙。

《玩偶之家》贴近儿童生活,充满童趣,每次都是孩子们喜爱的游戏。每次去地区活动,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去“娃娃屋”。由于空间角色的限制,只能有四个孩子去玩偶之家区。所以我定了一个规矩:早上来的时候,我让孩子把游戏卡插在他们喜欢的游戏里,先到先得。后来孩子看到自己喜欢的游戏区满了,不得不另选地方。为了让孩子懂得礼貌,懂得互相帮助,我会利用游戏时间,让特别想去娃娃家却没去成的孩子,在老师的及时引导下,让孩子互相学习,互相影响,让孩子在游戏中自然地学会如何做一个客人,如何招待客人。

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在角色游戏中,他们经常争夺角色,他们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当儿童因经验不足而无法满足自己的游戏愿望时,教师应及时介入游戏,根据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儿童寻找满足自己和同伴游戏愿望的方法,并在产生好方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游戏规则。

二、培养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团队合作的良好行为习惯。

现在的社会,很多家庭都是四五个人守着一个孩子,这就给我们的孩子制造了很多潜在的自私因素。所以,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非常重要。只有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才能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融入社会。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是频繁的。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同伴的反馈往往非常直接和坦诚。你发出去的是友谊、合作和分享,你的同伴会积极而慈爱地回应;而如果做出抢、抓、独占的消极行为,就会被同龄人厌恶和排斥。所以要帮助孩子增强合作能力。在结构游戏中,孩子们需要很多合作的机会,尤其是大型的结构活动,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好结构化的游戏来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第三,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

在儿童社会化教育中,儿童充其量只能进行模仿和排练,从而感知社会角色和社会规则,体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丰富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社会情感,最终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的地域游戏模拟了儿童医院、娃娃之家、美发厅、爱心超市、如皋大剧院、如皋水绘园、长寿园等社会小游戏,起到了上述作用。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轮流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孩子没有压力,因为他们总能找到合适的角色来扮演。在这些模拟游戏中,儿童始终处于独立、主动的地位。儿童还通过角色扮演与他人交流,通过理解他人的想法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承担各种社会责任,学会将社会要求融入自我概念,初步体验各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对社会成员的约束。通过小游戏,促进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为孩子的成长播下健康的种子,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四,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孩子敢于创新的良好行为习惯。

儿童的创造是简单的、朴素的、初级的,他们的任何创新都是在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没有知识和经验,孩子的创新不可能单独存在。比如在可选游戏中,大多数孩子对“娃娃之家”、“儿童医院”等游戏非常感兴趣,这些都是孩子自身生活经历的反映。教师要在一天的活动中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增长孩子的知识,让孩子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上创新。教师的积极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在游戏中积极创造。教师要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在孩子活动过程中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发现孩子的潜力,尽量给孩子提供活动资料、场地等。有利于他们潜能的开发,引导孩子从问题出发,主动发现知识,不断操作,用脑思考,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平凡中发现异常,在熟悉中发现陌生,让孩子很难在游戏中形成“视而不见”的心态。

总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游戏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是孩子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孩子们是快乐的,积极的,乐于接受的。有时候老师的观察、及时引导、积极参与游戏,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通过游戏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潜移默化地形成一些良好的人格品质。健康丰富的游戏环境是儿童产生快乐情绪的催化剂,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体验。这两方面有机结合产生的良好教育效果,正是我们幼儿教育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