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一次活动?

广义的活动是指一天的活动,狭义的活动是指某个环节。这里讨论的是狭义上的预设集体活动。组织集体活动,要考虑的不外乎课前准备、活动过程、师生关系等。,但具体细节的定位往往会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导致活动的效果不同。所以,如何组织好一次活动,教师如何从各个方面把握,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一.活动前阶段

这个阶段是活动准备,是活动的基础。包括教具的准备,孩子的知识经验,老师对孩子整体情况的了解,以及自己的心理准备。在这些准备中,我认为孩子的知识和经验准备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的主角是一个孩子,活动中首要的发展就是孩子。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对孩子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充分的了解,以便及时了解,及时充实(这些准备往往是一个阶段,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比如我在组织小班音频游——狼和小动物的时候,发现班里的小朋友平时对小动物很感兴趣,但是并没有表现出小动物的形态。所以在活动准备阶段,我经常给孩子表演小动物的动作,让他们猜谁来了。当然,孩子很感兴趣,会边猜边跟你学,这样在日常交流中,孩子积累了很多,所以我提议和别人一起做小动物不同的动作,鼓励孩子邀请新的动物朋友,及时表扬做出创新的孩子。这样,在正式的活动中,孩子们对小动物的不同表现有了强烈的意识,活动的效果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是老师自己的准备。除了了解你的孩子,老师的心理准备是活动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当你决定开展一项活动的时候,老师的脑海里马上就反映出自己组织这项活动的情况,也就是常说的“找感觉”。控制活动是否有成功感和把握,如何在活动中自由发挥,一系列的想法在脑海中形成疑问。记得我在组织大班音乐活动《摇篮曲》的时候,在决定开展这个活动的时候,除了组织活动的经验准备,我也在活动中寻找自己的感觉,我在活动中的形象、语气、表情、动作都是我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摇篮曲》优雅柔和的旋律能否自己表达,如何表达才会有感染力,让孩子觉得很美?有时候自己试试,甚至对着镜子练习。当你完全掌握了活动时,你的脑海中经常会出现你在活动中感到舒适的情况。另外,心理准备上还有一个处理突发情况的准备,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孩子,他们往往会给老师带来意想不到的现象。把握不好,老师会不知所措,有时会像滑冰一样让它溜过去,有时甚至会置之不理。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我要思考的是孩子在每个环节会有什么反应,会不会出现意外,如果孩子有意外的行为,我该怎么办。当然,老师不可能想到孩子所有的动作,你也不可能预测到所有的问题。你还是没想到,老师的临场思维也需要一个过程。那么对于这样的情况,老师心里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目标,是一个一切从孩子发展到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的目标。这个目标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师随机能力。

第三是教具的准备。这种准备越细致周到越好。除了必要的教具,还应该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具。比如游戏活动中,孩子对自己的动物朋友很兴奋,情绪很活跃,控制不住。老师准备了星星月亮,这是活动之外的物质准备。在孩子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让星星月亮出现:“天黑了,小动物们要回家了。”这时候教具发挥了它的教育功能,让活动重新走上正轨。二。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阶段

一般来说,这个阶段是活动的主体部分,是检验一系列教育过程成败的阶段。通常我们按照设计好的活动模式来组织活动(预设活动),活动流程一步一步下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无穷无尽的教育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组织活动进行测试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经过我自己的一些教育实践,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充分熟悉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活动的全流程设计。我觉得大家一般都能做到这一点。我的活动目标是什么?整个活动是如何设计的?分为几个过程,哪一个重要,哪一个必须和孩子一起深挖透彻,哪一点可以增加自由度,发挥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小学生”这个活动,我的目标就是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欲望。所以,抱着这个目标,我会在活动中重点关注小学生有趣的生活和环境,引起孩子们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整个过程中,我清楚地知道活动中有三大流程,哪个流程是关键,哪些设计问题可以讨论,哪些问题可以忽略。这让人感觉很密集。

2.师生关系。

不同的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有不同的风格。有的老师温和可亲,有的老师单纯可信,但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成功的师生关系。老师非常爱和尊重孩子。老师的地位往往和孩子是一个层次的。说话做事都是孩子中的一员。和孩子的交流往往以建议的形式出现,问题的结果往往是讨论后的结晶。在孩子成功的时候和他们一起开心;在孩子失意的时候鼓励孩子;当孩子有愿望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机会。老师就这样发挥着吸引人的作用,需要大家去品味。用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风格。

3.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老师都知道,作业的难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难度适中的作业才能充分发挥学习动力。比如作业难度太高,孩子情绪低落,积极性不高;作业难度太低,孩子情绪会高涨,有时很难控制,降低了学习积极性。只有难度适中的作业,才能激发孩子全身心投入,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所以,当在活动中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时,教师要分析原因:要求是否过高,孩子无法完成,可以降低要求,用一些缓冲的话:“时间有限,哪一步已经很棒了”等等。如果要求太低太简单,大部分孩子都能很快解决。这时候老师也要做出调整,比如:“能不能再加个XX,换个游戏怎么样?”。除了这些,当然也不排除环境、心理准备等其他原因。这时候,老师更需要在发现原因后,进行适当的调整,才不至于惊慌失措。

4.从孩子身上抓住有价值的线索。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越来越提倡儿童发展的教育思想。那么,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呢?首先,老师心里要有一个分数。老师在活动中经常关注成功的孩子,这说明知识和技能在老师心目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教师只有摒弃这种观念,从根本上建立起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关注,才能以宽容的态度和多元化的视角接受对儿童发展非直接但有价值的东西,如情感、意志、积极思考、多角度探索、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使这些东西成为指导集体学习的方向。比如,当孩子在剪纸活动中多次失败时,机智的老师会抓住孩子意志力和最终成功的关系来引导其他孩子的价值观。所以,老师在活动中看到一个现象,就非常敏感,迅速分析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包括能否锻炼解决问题,激发相互欣赏,在哪些知识领域扩大孩子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孩子的创造性表达等。),并结合孩子现有的水平做出适当的说明。只有在这种高度灵活的情况下,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意识,让孩子得到有价值的东西。

5.接住孩子扔过来的球。

说到这,可能很大程度上和上述默契一样是连锁反应。这个问题在我们的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但是经常会出现我们解决不了的现象。如果孩子如老师所期望的那样做好了提问的准备,老师会起到更好的作用。如果他们不是老师所期望的或者中途冒出一个“程”来,许多老师就会不知所措,或敷衍了事,或随大流...比如在“小学生”的活动中,为了提高活动的成功率,我在课前了解了一些小朋友的记录。唐的记录材料中所记载的是关于科学家的情况。但是在活动期间,他说机房。我只能从学计算机的好处来判断。严为佳清楚地记录了章节的斗争,而且在活动期间还跟着机房,所以我从他们的愿望是相同的这一事实来评价他们。因为余深菊说要把书带回家,我给了她肯定,帮着想办法。结果,几个孩子想要书。这个时候如果我像以前一样回答,就没有第一次那么生动了,于是我采取了求助的方法,请来了张主任一起解决这个问题。刘志远说,他想介绍一下自己带来的画,却把它们当望远镜玩...这些都是孩子活动中的突发事件,他们扔的球。教师要在这短暂的时间内迅速抓住它们,并根据来自孩子的实际信息判断如何应对,这是教师需要在不断实践中积累的一个方面。三。活动的扩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解决一些活动遗留下来的问题,或者孩子新产生的东西。我们经常在活动之后不太关注活动,甚至不了了之。如果老师不重视活动遗留下来的很多问题,对孩子来说会很失望,老师的威信也会受到影响。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巨大的教育价值。所以作为老师,一定不能忽视这个环节,顺应孩子,让孩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