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明知道蜀国实力不行,为何还要坚持北伐呢?
刘备流浪了大半辈子,当了一辈子打手集团老大的他在拿下汉中之后,实力完全达到了巅峰。但这个所谓的巅峰只是蜀汉自己的巅峰,这个时候相对于魏国和东吴来说,还是有不小的实力差距的,不信你看关羽北伐失败时,被追着屁猛打的关羽却没能得到蜀汉政权的哪怕一丁点支援,这里可不是刘备想关羽死,而是刘备力不从心,自己拿下汉中都已经打成了"男战女运"了,还有个鸡毛实力来拉自己结拜兄弟关羽一把呢?
因此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了,就算到了蜀汉实力巅峰都还是比不上魏吴,那更何况是丢了荆州,有了"夷陵之败"后的蜀汉呢?这个时候的蜀汉对比魏吴两国实力应该是差了很远的了,而刘备死后身兼蜀汉国运的诸葛亮很显然知道这一点。但这里令人疑惑的是,这并不妨碍诸葛亮还拼了老命的不断北伐,不断消耗本就没多大实力的蜀汉国力,这操作确实很令人看的不明所以,为何诸葛亮不保存实力而坚持要北伐呢?对此小编经过细细研究之后发现支撑诸葛亮北伐的不外乎两个理由,分别是"王业不偏安和汉贼不两立"。
这里我们先看这句话的出处,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里面的原文是:"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了,说了三个原因,第一,北伐战争,是先帝刘备的遗愿,自己必须完成。第二点,刘备认为自己蜀汉是汉室正统,岂有偏安一隅的道理?第三点,刘备对于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为十分愤怒,必须要讨回一个公道。而诸葛亮如此频繁的发动北伐,也只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罢了。不过可能这里会有人说,这几个理由是诸葛亮为了掌握军权而得以频繁发动北伐战争的拖词罢了。这点上,就连是由唐国强老师担任H5首席体验官的《最强王者之最强军师》这个游戏都这么设定。
因为在这些人眼里看来,刘备虽然一边声称自己继承的是汉室的皇位,但却又一边在成都称帝,就此偏安一隅了,这不就是自己打自己脸吗?其实不然,首先说王业不偏安,虽然刘备称帝的时候,他拥有的不过就只有益州和汉中,确实没能做到"王业不偏安"这一理想规划,但是他刘备的心里,梦想是没有破灭的,一统中原的心思一直存在。最佳的体现就是,称帝后他立马以后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动了夷陵之战东征伐吴,重新为实现隆中对的宏图霸业做基础准备。
因此虽然刘备早早称帝,却也没有违背"王业不偏安"的初衷,因此算不上打脸,也不应该被嘲讽的。而且刘备是一个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他行事都是反着曹操来的,很显然就是"汉贼不两立"的最佳表现。而诸葛亮这边对刘备的感情是真挚当然,虽然诸葛亮当年自比管乐,但事实上就是个窝在农村里的小愤青,谁也瞧不起他,曹操看不上,东吴不鸟他,甚至于就连刘璋刘表这种混子也都不待见他。
也只有刘备刘皇叔真心对他礼贤下士,这种知遇之恩,诸葛亮这种文青喷子,自然是没齿难忘了。于是,诸葛亮的北伐更多还是夹杂着私人感情的,国弱而折腾,皆为报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