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开展儿童思维游戏活动?
1.孩子对游戏的需求不是本能的,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随着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儿童有了探索周围事务、与环境互动、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但由于他们年龄尚小,心理还不成熟,无法像成年人一样从事社会活动。所以儿童可以通过玩具、道具、语言、动作和象征性活动来实现自己的需求。
举个例子,一个女孩想像妈妈一样照顾自己的宝宝,但是她太小了,自己照顾不了,所以她会借助毛绒玩具、小房子、瓶子等道具,搭建一个玩偶之家的游戏。在游戏中,她可以实现自己当“妈妈”的愿望和“照顾宝宝”的想法。
2.游戏直观、生动、多变。
这些特点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弱,但想象力丰富,需要通过直观、具体、变化的游戏来实现心智的成长。
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游戏中扩大理解,形成一些概念,思维变得更加灵活。游戏是儿童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和整个心理结构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游戏的水平和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级。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游戏分为三个阶段(三种类型):
实践游戏、符号游戏和规则游戏分别对应认知发展的知觉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和具体操作阶段。也就是说,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游戏水平也在不断升级。
练习游戏(0-2岁),在游戏相对简单的时候,由于儿童语言尚未发展,需要儿童直接感知和动作来体验“快乐”,这个阶段的游戏重复性更强。比如逗逗会飞,会高高举起,会撕纸。
象征性戏剧(2-7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儿童的语言有了很大的发展,思维有了一定的符号表征能力。最典型的游戏就是“假装游戏”。这时候游戏就有了一些情节,融入到自己的经历中,可以帮助疏导孩子无法表达的情绪,弥补未被满足的需求。
规则游戏是更高层次的游戏,因为儿童需要达到一定的认知能力水平,才能制定、理解和遵守规则。这时,游戏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融入群体,学习人际交往等社会规则。
综上所述,幼儿园集中开展幼儿最容易接受、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是科学的,有利于幼儿的心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