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需具备哪些理念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怎么让自己的教学具有设计感,具有艺术性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做一些例谈,以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有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

 策略一:思维再向前走一步

 为什么当下许多课堂让人听了感到肤浅乏味?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思维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一名优秀的棋手,他走一步要考虑后续的两步、三步,甚至五步、六步。而一位新手下棋,他就只会想一步走一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也不能停留在一个环节上,而应思考一下,这个环节我能否再往前走一步,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让教学泛起思维的涟漪。

 例一:审题再向前走一步。

 我教四年级《开天辟地》是这样设计审题的:

 第一步:先分开板书?天地?,边板书边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地是浑在一起的,后来出了个大神,把?天地?分开了。接着在天和地之前再板书?开辟?两字。然后让学生齐读课题?开天辟地?。

 第二步:本课题目除了读?开天辟地?外,还可以怎么读?

 生:可以读成?开辟天地?。

 师:太聪明了!这是第二种读法。还有第三种读法吗?

 生:可以读成?天地开辟?。

 师:太棒了!这是第三种读法,还有第四种吗?

 生:可以读成?天开地辟?。

 生:可以读成?辟地开天?辟天开地?地辟天开?。

 ?

 第三步:仅仅四个字,为什么能有这么多的读法?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中国汉字很好玩。

 生:我发现这四个字不管怎么组合,意思都差不多。

 师总结:中国汉字充满无穷的魅力,仅?开天辟地?四个汉字,就可以有五六种读法,并且意思都差不多。以后我们在读四字成语时,要多关注字与字的组合搭配,领略汉字词汇的内在魅力。

 启示:一般教师审题都会问:谁开天辟地?怎么开天辟地?开天辟地结果怎样?其实学生读了课文都有答案,以上的审题是伪审题。审题的作用有的是激发阅读的兴趣,有的是提示阅读重点,有的是提出阅读问题。喜欢发现、喜欢探索、喜欢新奇,是小学生阅读的普遍心理,因此,教师要围绕语言文字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

 例二:学词再向前走一步。

 第一步:审题环节结束后,在PPT上出示了 6 个成语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后羿射日。

 让学生读准确字音。

 第二步:请同学们猜猜看,老师为什么把这6 个成语放在一起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神话。

 师:有眼光,一眼就看出了它们的***同点。还有什么***同之处呢?

 生:它们每一个成语中都有人物:女娲、精卫、夸父、嫦娥、大禹、后羿。

 生:每一个成语后两个字都是讲谁干什么:补天、填海?

 生:6 个成语中第三个字词都是动词:补、填、逐?

 生:老师,我还发现,神话故事都和?天、日、月、海、水?等自然现象有关。

 师总结:是啊,因为远古时代,科学不够发达,人们对自然现象充满了好奇和疑惑,就创想了神话故事,来解释自然现象。这些神话故事充分表达了我们的祖先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创世神话《开天辟地》。

 启示:许多教师满足于学习新词的音、形、义,即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这样的教学太一般化,没有创意,没有新意。这一组的词语教学设计的创意在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词语之间内在的联系点。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平庸的教师奉送真理,而优秀的教师让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教师把发现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就会给你无限的惊喜。你看学生不仅发现了它们的属类是神话故事,不仅发现6 个成语都是主谓结构,还发现了神话的内在秘密,即远古人类对自然的想象和改造。这是多么可惊叹的发现,这就是教学设计再向前走一步的魅力。

 例三:学句再向前走一步。

 《开天辟地》第一段是这样写的:?传说在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请问同学们,天地未分开之前,宇宙像什么?这是什么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

 同学们很快回答这是比喻句,是把混沌一团的宇宙比作大鸡蛋。

 第二步:今天,同学们和我们的祖先比比,如果不把它比作大鸡蛋,你能比作什么?

 生:像个大气球。

 生:像个大水球。

 生:像个大泥团、像个大黑洞、像个大鸭蛋。

 ?

 第三步: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喜欢同学们的比喻,还是书上的比喻,为什么?

 生:我喜欢?像个大鸡蛋?。因为鸡蛋里有蛋青和蛋黄,也是?混沌一团?。

 生:我也喜欢大鸡蛋,因为鸡蛋里能孵出小鸡,孕育出新的`生命。宇宙里也孕育了一个盘古大神。

 第四步,有同学把它比作大鸭蛋、鹅蛋、恐龙蛋,这些蛋不是都比鸡蛋大吗,为什么不把它比作更大的蛋呢?

 生:(思考后)因为鸡蛋我们天天能看到,而其他蛋不是天天能看到。

 至此我总结道:什么是好的比喻句?就是用常见的东西,去比喻没见到过的东西,这样就让人明白易懂。混沌一团的宇宙我们谁都没有见过,但大鸡蛋我们经常见到,说它像大鸡蛋,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你们的大气球、大水球虽然形象,但不能孕育出新的生命,故不如我们祖先的比喻。你看,我们的祖先多么聪明,多么智慧!我们要向祖先学习、致敬!

 启示:教师教学比喻句,一般是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即止,很少探讨为什么用这个喻体,而不用别的喻体。思维再向前走一步,就是要追问一下为什么!为什么比作大鸡蛋,不比作大水球、大鸭蛋呢?一追问,思维就深入一层,教学就进入另一重境界。

 策略二:有比较才有鉴别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是鉴别事物的有效方法。语文学习中,比较法是常用的方法。贾岛?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用?敲?还是用?推?,使?推敲?的一字之比较传诵千古。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对?绿?字的推敲比较家喻户晓。语文,讲究的就是咬文嚼字,推敲把玩,正如古人所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

 例一:古诗词之比较。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词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们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品味出语言之美、画面之美和意境之美。

 教师启发学生:如果把?西塞山前白鹭飞?改成?西塞山前乌鸦飞?,好不好?学生马上回答:不好。因为乌鸦不吉利;乌鸦颜色黑黑的,不好看;乌鸦叫声很难听,一点美感都没有。

 教师再次启发:既然大家都不喜欢乌鸦,那我改成?西塞山前喜鹊飞?,好不好?学生思考一会儿回答:好像也不好。喜鹊喳喳喳地叫,好像太吵闹了,和这首词宁静和谐的气氛不协调;喜鹊黑白两色,从色彩上看也不是很美;喜鹊虽然吉祥,但喜鹊的形态不够优雅,美感不够。

 教师再回到词句,问:那?西塞山前白鹭飞?好在哪里呢?

 学生豁然开朗,纷纷抢答:江南有许多鸟,但唯有白鹭鸟更具江南风景的代表性,它体态轻盈,飞姿优美,色彩纯洁,和江南山水融为一体,是典型的江南美景。老师,我明白了,作者在选取景物时,应选取最有代表性、最有美感的景物,这样才能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充分表达出来。

 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继续让学生用比较法品味词句,问道:?桃花流水鳜鱼肥?可以更改吗?

 有的说,我可以改成?梨花流水鳜鱼肥?。但马上就有学生反驳:梨花是白色的,如果改成梨花,色彩上就和白鹭一样,缺少了色彩的对比。有学生说,那可以改成?杏花流水鳜鱼肥?吗?马上有学生接着说:好像也不可以,杏花虽然色彩鲜艳,但星星点点,不是一大片一大片的。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从音律上讲,?桃花?是两个平声,而?杏花?是一个仄声、一个平声,读起来不好听。

 教师看看火候已到,顺势总结道:

 是啊,?桃花流水鳜鱼肥?,从色彩上看,桃红与白鹭,青山与绿水,色彩鲜艳明丽,和谐悦目,好一派江南春景。从声律上讲,?桃花流水鳜鱼肥?,平平仄仄仄平平,抑扬顿挫,和谐动听。再点缀上钓鱼人的青箬笠,绿蓑衣,那更是色彩丰富,美不胜收。这就是词人精心选取美景,悉心提炼文辞的美妙之处。

 启示:能否品味、咀嚼、欣赏语言,是语言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也可称为语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大家都认为是美的语言,但美在哪里呢?缺乏语文核心素养的人就很少能讲出子丑寅卯来。遇到这种场合,运用比较法是十分有效的办法。当然,语文比较法更多的是比较语言,推敲语言,从语词表达的意思、情趣、色彩、音律、意境、美感等方面去鉴别,去品味,去欣赏。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素养越来越丰厚,学生的语感一定会越来越敏锐。

 例二:不同版本之比较。

 《开天辟地》第二段是故事的重点段,我在教学这一段时设计了这么几个环节:

 环节一:请找出这一段中你认为最神奇的一句话,并说说理由。

 环节二:你对这一段有疑问吗?请提出你的问题。此问题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提出三大问题:

 ①为什么盘古醒来就发现身边有斧子和凿子?斧子和凿子是哪里来的?

 ②为什么大鸡蛋裂开后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光是哪里来的?

 ③课文中写盘古挥动斧子凿子猛劈猛凿,巨石崩裂,请问巨石是哪里来的?

 环节三:我出示《开天辟地》另一版本的故事,让学生比较阅读,然后问学生:这一版本的故事中有斧子吗?有光吗?有巨石吗?

 开天辟地

 万物之初,一只鸡蛋包含着整个宇宙。鸡蛋里是一片混沌,漆黑一团,没有天地,没有日月星辰,更没有人类生存。可是,在这片混沌黑暗之中,却孕育了创造世界的盘古。

 盘古在这只大鸡蛋里孕育成人以后,睡了一万八千年才醒了过来。这时,他发现他生活在黑暗混沌的大鸡蛋里,心里憋闷得慌,浑身像被绳子束缚一样很难受,又看不见一丝光明,于是,他决心舒展一下筋骨,捅破这个大鸡蛋。

 盘古胳膊一伸,腿脚一蹬,大鸡蛋就被撑碎了。可是,他睁大眼睛一看,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依然是漆黑一团、混沌难分。盘古急了,抡起拳头就砸,抬起脚就踢。盘古的胳膊腿脚,又粗又大,像铁打的一样。他这一踢一打呀,凝聚了一万八千年的混沌黑暗,都被踢打得稀里哗啦乱动。盘古三晃荡、两晃荡,紧紧缠住盘古的混沌黑暗,就慢慢地分离了。轻的一部分(阳)便飘动起来,冉冉上升,变成了蓝天;而较重的一部分(阴)则渐渐沉降,变成了大地。

 启示:课文《开天辟地》第二段关于盘古用斧子劈开天地,以及巨石崩裂,微光透进,这三个想象是经不起推敲的。盘古醒来怎么会出现斧子呢?像盘古这样的大神开天辟地难道一定要借助外在的工具吗?天地未开之前是?混沌一团?的,?混沌?两字均是三点水旁,表示天体中充满水气,充分反映了我们古人造字的智慧,暗示了?巨石崩裂?是不可能的。课文交待盘古去世时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太阳月亮未诞生之时天体一片漆黑混沌。因此说?一丝微光透了进来?也是不成立的。鉴于此,笔者设计了两种版本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即使是想象,也应有合理的依据,合乎情理。这一教学设计也是对学生批判性阅读的极好训练,让学生明白:学习应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只唯真理。

 例三:古今表达之比较。

 教学《开天辟地》?化生万物?部分,我把古文引入,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把散文式语言变成诗歌式语言,出示在PPT 上,师生互读化生万物的语句,如教师读?口中呼出的气?,学生读?变成了风和云?。在师生互读中训练学生有节奏、有高低、有快慢、有强弱的朗读技巧。

 环节二:出示仿写的句式,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1.头发和胡子变成了__。

 2.牙齿和骨头变成了__。

 3.就连身上的小虫子,因为风的吹拂,也变成了__。

 环节三:出示古文?化生万物?片段,让学生朗读品味:小古文和现代文比较,你觉得小古文好在哪里?

 化生万物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启示:文言文,语约意丰,语词简洁,读来节奏分明,朗朗上口。这样优美的文言我们应有机地渗透,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近文言、感受文言、喜爱文言。我设计这样现代文和古文的对比阅读,目的正在于此。

 策略三:好课像登山

 十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好课像登山》,这是我的?登山理论?。当时也是有感而发。听了好多课,感觉绝大部分课如平地散步,没有设计,没有起伏,没有波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发展,没有成长。我甚是焦虑。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好的课堂?我认为,评价一堂课是好还是坏,不是看课堂上有没有新的花样,而是看学生在这堂课堂有没有得到发展。学生的发展、学生的成长是评价一堂课好与坏的硬标准!鉴于此,我认为一堂好课应像登山一样,引领学生步步登高,让学生经历曲径通幽、柳暗花明、拨云见日的过程。如果说登山是身体流汗,那么上课就是让学生大脑流汗,让学生经历山脚、山腰、山峰三重境界的洗礼。

 例一:寻着问题,拾级而上。

 我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时,设计了?问题教学法?,即寻着问题拾级而上,带领学生步步登山。

 环节一:学生在初读课文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然后把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并写上自己的名字。我美其名曰?知识产权?问题产权?。

 环节二:面对一黑板的问题,让学生筛选出?金问题?银问题?。学生经过热烈讨论,筛选出如下三个问题为?金问题?:

 1. 老人在山上每天扫上扫下,为什么说不累呢?

 2. 老人为什么70 多岁了还不退休呢?

 3.作者说:?30 年后,我再来看您!?老人能活到100 岁吗?

 环节三:聚焦这三个问题,逐一讨论,让学生明白热爱生活、热爱劳动、豁达乐观的人才永远年轻,永葆青春。

 启示:问题教学是带领学生拾级而上的好方法,但一般教师是自己设计问题,牵引着学生步步登高。这样的方法比较常用,但牵引的痕迹太重,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这堂课的设计是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筛选,让学生讨论,教师只在关键处?四两拨千斤?画龙点睛?。这样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层层攀登,峰回路转,直达南天门的高峰,领略那语言和思维的无限风光。

 例二:环环相叠,直达顶峰。

 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环节组成的,如果一个个环节是平面相连,那课堂教学就在一个水平面上,缺乏发展和提升。?登山式?课堂追求立体的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是第二个环节的铺垫,后一个环节是前一个环节的提高和发展。这样环环相叠,逐步登高,直到顶峰。

 我教学《春联》一课就设计了这样登山的教学结构:

 环节一:出示课文中五副对联,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得出对联的四大特点:字数相等、词类相当、平仄相对、意思相联。

 ?这一环节是教春联的知识。

 环节二:讲述明代神童解缙续对春联?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的故事,让学生尝试做当代神童,和解缙比试,能否续补出更好的春联。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思维活跃,妙语连珠。

 ?这一环节是教对春联的能力,尝试对对,运用语言。

 环节三:补充扩展阅读《笠翁对韵》,让学生了解中国汉语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我们祖先为我们创作了这么优美的对韵美文,我们作为汉语言的后人,要好好学习,传承发扬。

 ?这一环节是教文化,教传统,教积累,为后一步学生尝试对下联做好铺垫。

 环节四:补充教学有关名联,从春联走向对联,让学生视野更开阔,思维向四面八方打开。在学习几副名联的基础上,出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让学生尝试对下联,并且要求学生对出各不相同的下联。

 ?这一环节是教创造性思维,教创造性运用语言能力。

 环节五:运用本班学生的名字,尝试给每位同学的名字对出下联。

 ?这一环节是联系生活,联系当下,联系自我,使学生学到的对对子的能力在当下得到运用,让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风味。

 启示:《春联》一课设计的五个环节,从教知识到教能力,初步尝试;到教文化,教积累;到教对下联,对对子;再到结合姓名对名字,在生活中教语文能力。这真犹如攀登高山,从山脚出发,一路向前向上,披荆斩棘,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直至登上山顶,让学生领略语文学习的无限风光。

 例三:围绕主题,逐步升华。

 我教学自组单元?思乡组诗?时,就采用围绕主题,逐步升华的教学设计,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环节一:学习张籍《秋思》古诗,从?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细节描写中体会诗人思乡之情。

 环节二:学习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从?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的奇特想象中品味诗人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

 环节三:学习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从?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样直抒胸臆,炽热真挚的语言中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环节四:学习余光中先生的

 《乡愁》,从诗人独特的比喻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及新颖的意象中,品味诗人那含蓄深沉的思国之情。

 启示:思乡、思国是每一个人永恒的情怀,如何让学生在优美的诗文中去感悟、去品悟,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通过诗文的朗诵、吟唱去理解去感悟去浸染。本课设计两首古诗,重在理解思乡之情;两首现代诗,重在理解思国之念。从思乡到思国,情感不断升华,主题紧密,设计巧妙,达到了很好的情感陶冶、灵魂净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