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第四章读后感20181

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一、 责任感不等于责难或羞辱

当我们在责难或羞辱孩子时,你本心想改变孩子,但结果适得其反,一个人想改变别人很难,但如果改变自己是有主动权的,所以在责难孩子前是否自己应该先改变点什么很重要。

二、 什么是不良行为

1) 定义: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受“原始脑”操纵的行为(此时唯一的选择只有权力争夺或退却,而无法沟通)。

a\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b\当出现问题时,我们自己先“暂停”,以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直到我们能够深思熟虑,而不是不假思索地对孩子做出反应的时候,良好的开端是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2) 四个错误观念和错误行为目的。

a\寻求过度关注----错误观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b\寻求权力----错误观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对我发号施令时,我才有归属感。

c\报复---错误观念:我得不到归属,但我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d\自暴自弃-----错误观念:不可能有所归属,我放弃。

孩子们的行为是以自己认为的真实的东西为基础,而不是以事实为基础,所以在不让孩子感到羞辱或威胁的情况下,怎样用目的掲示法来帮助孩子知道自己的错误目的,所以有效识别错误目的和观念很重要。

三、 帮助识别错误目的和观念的线索。

1) 第一条线索: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感情反应(书中的反应该图表非常重要,值得仔细对照学习)

2) 第二条线索:当你要求孩子停止行为时,孩子的反应。

当我们不理解孩子背后的错误观念和目的时,我们只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而没有对其行为背后的观念作出反应,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

“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3) 目的揭示法。

四、 对每一种错误目的鼓励方式

1) 寻求过度关注:每个人都需要关注,但过度关注并不是对孩子的鼓励。

2) 寻求权力:权力不是什么坏东西,我们可以建设性地使用权力,而不是破坏性的使用它。

3) 报复:孩子 会以寻求报复(这使他们有一种控制感)来掩盖受到伤害的感觉(使他们软弱无力的感觉)

4) 自暴自弃:孩子不是能力不足;但是,在他们放弃这种错误观念之前,他们会继续表现的无能为力。

五、 目的掲示法。

1) 目的掲示法是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观念的一种好方法,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客观而友善,而且要和孩子单独进行,更要说出孩子的具体问题;具体表现为:1)孩子的认同反应2)或者是简单的回答“是”。然后在这个有些认可的观点下,抽丝剥茧的说明问题。

六、 失望行为的不同表现

孩子并不是必然从寻求关注开始,并依次过度到自暴自弃。

七、 对待十几岁孩子

1) 同龄人压力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极其重要,所以很多行为可能就是为了同龄人的认可。

2) 养育十几岁的孩子时,必须格外注意要表达清晰,而且不要妄加猜测。

3) 鼓励对于十几岁的孩子就向对小孩子一样重要。

4) 赢得十几岁孩子合作的最好途径,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态度来解决问题。

家庭会议和班会能教会他们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来参与决策过程,当大人以和善、坚定、尊严、尊重相待,与孩子***同解决问题的时候,十几岁孩子通常在20岁以后会回归父母的价值关,而且会学到脱离大人的监管之后所必需的、更多的、重要的人生技能。

回顾部分精华:

如果我们能理解,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失去信心的孩子,那么很显然,消除孩子不良行为动机的最佳途径,就是找到一种积极的方法,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把这一观念当知识来理解是一会事儿,要把它付诸实践则是另一会儿事。因为:

1、 大多数大人在面对一个正在作出不良行为的孩子时,很难有积极的心态。

2、 大多数大人不能充分理解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因而他们不愿意为自己在这“一出戏”中扮演的角色承担责任——怎么会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引起孩子的不良行为呢?实际上,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归咎于他人,是迈向解决冲突的一大步。

3、 极少数能够以正面回应孩子不良行为的大人,往往会遭到孩子的拒绝。这是因为孩子(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最需要鼓励的时候,却往往无法接受鼓励。要在一段冷静期之后再次偿试鼓励。

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