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瑞说了什么?如何评价?
战斗机飞行员和狙击手是最容易的英雄,坦克却不容易。除非你开的是老虎。但是最后你输了,不管你开什么,都不会拍成英雄电影。对不起(但泥中仍有虎。)
在胜利者的阵营里,无论是谢尔曼还是T34这种最常规的坦克,都无法单独作战。作为集团军的一份子,拍电影不好。只有拍出《狂暴》这样的电影,设计出不可能的情境,英雄主义才能出来。
虽然德国人定义坦克,美国人定义电影,但最终定义坦克电影的还是坦克的网游世界。
影片刚一上映,赞助商《坦克世界》就推出了“狂怒”的谢尔曼。就是普通M4A2枪的枪管上画的“狂暴”二字。普通谢尔曼是免费的,“狂暴”要30美元。
当我得知《坦克世界》是赞助商时,我对这部电影的所有疑虑都解决了。它的评价从3分上升到5分。
这根本不是一部装甲战争电影!是坦克电影!
最正统最纯粹的坦克电影,和《坦克世界》一样纯粹。
比如这部电影里的主战坦克都是真的。使用的虎式是当年在英国缴获的,使用的谢尔曼都是博物馆的。然而反坦克炮只是拖来拖去,根本没用。
这个故事设定在4月1945——这句话把一切都解释清楚了。只要不做傻事,德国就不会出现美军坦克寡不敌众的悲惨局面。这和1944夏天拯救大兵瑞恩集是不一样的。
此时,盟军已经渡过莱茵河,苏军正在东线准备柏林战役。希特勒已经搬进了地堡,对施泰纳不能增兵感到愤怒(元首的愤怒)。他将在月底自杀。心理上,美军想抢在苏联之前进攻柏林,但隐约知道追不上了。
主角们所属的第二装甲师属于12部队,是先锋中的先锋,所以有很多深入的描述。此时他们在汉诺威(彼得船长的醉酒笑话),向易北河进发。大任务是和苏联联手,切断德军。
小任务是清理战场,消灭军队残余,巩固阵地。
作为指挥官,当然还有更大的任务。他们从非洲打到意大利、诺曼底,最后打到德国。这个时候,唯一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的男人安全地带回家。
——彼得指挥家第一次说这个目标的时候,很有说服力。正因如此,他强迫小机枪手杀死战俘也情有可原,观众也希望他赶紧锻炼身体,不要影响大家的生存和回国。最后,指挥反悔了,这就是结局。我真想把桌子抬起来。
电影一开始,彼得杀了纳粹,放走了一匹马。从此,马、女人、人性都是电影中不可分割的符号。然后集合所有成员,坦克就上路了。影片前半部分很靠谱,很精彩。一辆坦克出去就被炸,这是德军步兵对坦克发动的唯一有效的攻击,也是任何游击队员在这种情况下的理性选择。
可惜这是德国人唯一一次在电影中展示智商。
剩下的四辆坦克占了三辆谢尔曼型号,其中一辆装备了M3短炮管,这种短炮管在当时应该已经废弃不用了。这明显是判了死刑,小队里每辆车都有不同的型号,太不方便了。
在第一次任务开始的时候,这些车突然集合了战场上分散的部队,非常真实,也很好玩。这是唯一一次展示坦克支援作战,也是最真实的一幕。
这时候我也想到了,开场半个小时,居然有这么大的秀。后面的压轴是什么?今天会去看改变我人生观的电影吗?——结果,呵呵。
然后进入城镇,触发剧情,队伍道德值下降3。
再上路,继续前进,遇到老虎!
电影史上出现了一个奇迹。奇迹是五辆车都是真的,而且那一辆可能是世界上唯一还能动的真老虎。
具体战斗过程如下:击鼓,突突,英语交流,德语交流,突突,突突...
这里更像是网游。两边都是光杆坦克。为了好看,他们冲出碉堡,在平原上对峙。美军的设计思路是8-10谢尔曼可以对抗一只老虎。没有比服务观众更好的理由了三辆谢尔曼汽车排成一列,直冲向前的精神。
虎式正面刀枪不入,没有主角光环的A1和A4车被秒杀。主角的车超人一等,以极近的距离绕到老虎的背后,连开两枪将老虎灭掉。
做人,要知道好坏。这场坦克战是为了让你好看,找茬没意思。
唯一一辆坦克接着完成任务,为后续部队扫清了一条道路。
正如我没有提到的,这辆车上没有信号员。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不能请求支援的原因。
坦克踩到地雷炸了履带——这部电影里没有机械师,小毛病都是装载机随便修的。真的是满满一缸孤胆英雄。
既然轨道坏了,他们不得不自己修理。相信观众也想看看他们五人打算如何空手修轨。不幸的是,远处有300多个希特勒青年团。
众神的大结局开始了。指挥出于对纳粹的仇恨,拒绝藏在丛林里,决定用坦克对抗300名步兵。
当然,他们面对的不是普通的300步兵,而是最不讲理的步兵,缺乏战斗经验,不知道如何在坦克下投弹,喜欢在坦克狭小的视角里走来走去。
那些年轻的士兵打开坦克盖一定要往里面看一眼,然后就会被爆头。没有人按照标准操作程序扔手榴弹什么的(最后除外)。而且都是面对机枪不匍匐前进的英雄。
老虎坚守阵地不是神话,但都是被迫的情况,必须有支援步兵和维修人员。谢尔曼的设计不是为了防御,而是一个不能动的铁棺材。另外,这个时候美军占绝对优势,一辆坦克单打独斗真的莫名其妙。
退一步说,就算这个地方要自卫。条件是五个人,两挺机枪,一支枪,其他几件武器。除了蹲在不能动的坦克雷,你还能想出什么战术?
但那不是坦克崇拜,这部电影毫无意义。
最后还有一个会死的,年轻战士中有一个资深狙击手。各种福利元素令人目不暇接,精彩纷呈。
在这部膜拜圣罐的电影里,演技绝对拯救了剧情。剧情线较弱,但细节的运用增加了人性的深度。
故事基调是“战争把人变成鬼”,从《大兵瑞恩》开始就经久不衰。三个闪耀着人性之光的年轻人:小机枪手,德国女孩,最后亮出手电筒的年轻德国士兵,都因为涉世未深而单纯。这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是,三个人在陷入战争炼狱的边缘,战争结束了,或者人死了,三个人免于失去人性。
别人都成了鬼,延续了布拉德·皮特在《无耻混蛋》中的战争观,没有好人坏人之分,这也是最近战争电影的趋势。
变成鬼的人死在战场上不一定是坏事。
还有另外两件小事。布拉德·皮特年纪大了,可以扮演导师的角色,有点出乎意料。
这部电影里还有烟火艺术家。不知道在想什么,在做一些火树银花的爆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