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由来和习俗是什么?
中国的情人节,也被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是“织女”和“牛郎”在天空中相会的时候。“织女”是一位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这天晚上,普通女人向她乞求智慧和技巧,也向她祈求婚姻幸福。
越来越少的人庆祝这个节日。五六十年代,这一天,唐人街到处张灯结彩,五彩缤纷,宛若仙境。来自不同地区的七姐妹俱乐部聚集在这里,摆放各种色彩鲜艳的香案,祭祀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用纸糊的,摆满了花、水果、胭脂粉、纸做的小花衣、鞋、日用品、刺绣。不同地区的“七姐妹会”会在香案上下功夫,看谁做的精致。如今,这种活动已被遗忘,只有少数祠堂仍在这一节日设立香案,供奉牛郎织女。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准备,晚上开始向织女求情。
由于节日的起源充满了浪漫,乞巧节应该发展成为中国人的“情人节”,让这一天充满爱的温暖和甜蜜,人们可以表达对亲人的欣赏和关怀。
薄云灵动,飞星传怨,银汉暗渡陈仓。在秋露秋意的第七天,该见面的见面了,多是世间的那些在一起的人,而是容颜夫妻。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可以顾桥回家了!如果两人感情持续时间长,是早晚的事吗?(秦观《鹊桥仙》)
就夜晚而言,七夕除了月亮和傍晚一样美。......
七夕“周”这个绰号的背后,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根据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在七月七日相会,所以被称为“牛郎织女”。王波的《七夕赋》将一周与月亮和傍晚进行了对比,指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和爱情有关的两个最美丽动人的夜晚。正因为如此,后人把男女结婚的吉日称为一周。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经常被大姑虐待,只有一头老牛陪伴。有一天,老牛给他一个计划,要娶织女为妻。那一天,美丽的仙女们确实在银河中沐浴,在水中嬉戏。然后藏在芦苇里的牛郎突然跑出来,抢走了织女的衣服。惊慌失措的仙女们急忙上岸,穿好衣服飞走了,只留下织女。在牛郎的要求下,织女同意做他的妻子。婚后,牛郎织女,两人相亲相爱,过着非常幸福的生活。织女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快死了,他告诉牛郎留着它的皮,有难时穿上求救。老牛死后,夫妻俩依依不舍地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当织女和牛郎的婚事被玉皇大帝和天王母知道后,勃然大怒,命令诸神把织女接回去。牛郎不在时,众神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没看到织女,赶紧穿上牛皮,带着两个孩子追。眼看就要追上,太后急了,扯下头上的金钗,划向银河。曾经浅浅的银河突然狂风暴雨,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隔江相望,热泪盈眶,而永永远远,玉帝和太后也无法克服真挚的感情,允许他们在每年的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七月初七,人间喜鹊会飞上天,为银河中的牛郎织女搭鹊桥。况且七夕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者其他水果架下听到天上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
当然,这只是传说。乞巧仪式源于古代织女桑神的原始信仰,结合每年七月七日牛郎相会的说法,成为我们今天七夕七巧的民间信仰。
●七喜乔奇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从鹊桥渡过天河相见。人们心中的织女是勤劳善良、心灵手巧的仙女,所以在七月七日的晚上,少女、少妇都会出来祭奠,乞求她的技艺,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有一双灵巧的手和一颗聪明的心,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为中国的情人节与女性事务密切相关,所以也被称为“女儿节”,是中国的传统妇女节。
中国情人节有吃聪明菜的习俗。巧食的内容包括瓜果和各种面食,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各种巧妙的食物做好之后,要陈列在院子里的几个案上,仿佛是邀请天上的织女来品尝。然后大家一边看着远处的夜空,一边吃着各种聪明的食物,以为这样会让人变聪明。
到了汉代,民间开始向织女乞求巧思。不仅祈求心灵手巧,也祈求富贵,婚姻幸福甜蜜,早日生子。
●中国情人节的习俗(相关链接:各地习俗)
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千年,衍生出许多有趣的民俗。
七夕的亮点主要在女生身上!因为相传织女的手艺非常娴熟,能织出如云般美丽的天衣。为了使自己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在女孩中形成了一种“讨巧”的习俗。乞巧的习俗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只是后来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巧针分两眼、五孔、七孔、九孔。七夕之夜,拿着一根丝线,在月光下穿针引线,看谁先过,这是“聪明”。另一种抛针的方式是七夕中午放一壶水在太阳下晒。过一会儿,太空中的灰尘会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薄膜。这时候把针扔进水里,在薄膜的支撑下,针会浮在水面上。再看水中的针影,如果变成了云、花、鸟、兽的形状,那就是巧了。另一方面,如果它呈现的阴影细如线,粗如锤,那它就不聪明。有的女人把各种花收集起来,放在盛满水的铜盆里,在院子里暴晒,第二天就拿去擦脸。据说它们可以让皮肤变得细腻白皙。有的女子捣凤仙花,取汁染无名指和小指甲的手指,称为“红指甲”。也有女子唱起了《乞巧》:“乞巧,乞貌,乞心,乞貌,乞我父母千年,乞我姐妹千年。”此外,在七夕这一天,月亮下面会有一个香案,用于向织女提供水果和仙女花。据报道,蔡州有个姓丁的女子,很会做针线活。有一年七夕,她在讨巧的时候,看到一颗流星落在了她的蜜饯上。第二天早上一看,原来是金梭。从那以后,她的“聪明才智受益匪浅”。乞求聪明的方法太多了,连给织女的供品都能派上用场。瓜果是供品中不可或缺的。如果晚上有一个贪玩的小孩(一只小蜘蛛)在瓜果上织网,说明这个女人已经有技巧了。稍微考究一点的,比如唐朝的贵妇们,把习字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第二天早上打开。不编好网,少乞讨巧。
还有一种偷听哭声的理论。据说你必须是处女。夜深人静时,你会悄悄走进古井或葡萄架下,屏住呼吸。如果你能听到牛郎织女说话或哭泣的声音,这个女孩会很聪明。
女人要求聪明,男人也没闲着。据说7月7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学,想出名的文人特别崇拜魁星,所以七夕一定要拜他,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试成功。魁星主是魁斗星,是二十八夜中的魁星,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是魁星或冠军。在古代,读书人被称为“天下最伟大的读书人”或“一举夺冠”,因为魁星掌管考试。
据民间传说,魁星大人长得很丑,脸上长满了斑点,而且是瘸腿的。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取笑他:不宣传,何必装修?即使是铅,也不要盖。把麻姑娶成两个美人,不比来蜂巢差。眉心下留爪,鹅踏口鼻旁沙。无非是在屋檐前打个盹,风吹你额上梅花。向君的玉趾最为奇特,一高一低。慢悠悠的走着就想跳舞,飘飘的程度就像一张嘴。世界上只有路是危险的,我累到吃惊。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也是五颜六色。
不过这个魁星主野心极大,工作也很努力,他上了高中。皇帝宫考拜访他的时候,问他为什么脸上长满了斑点。他回答说:“麻脸上全是星星”;问他为什么瘸,他回答说“单脚跳”。皇帝非常满意,接受了他。
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大人生前知识渊博,可惜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于是悲愤之下投河自尽。没想到,他被龟鱼救下,升天成为冠军。因为魁星可以影响秀才的考试运气,所以每年七月七日,他的生日,秀才们都要郑重祭拜。
青年男女求贤若渴,希望自己技艺超群,而已婚的、年老的、贫穷的、富有的都有自己的愿望,于是七夕就成了许愿的日子。七夕之夜,拜祭牛郎织女,立即跪拜,表达自己的愿望,无论是求财、求寿,还是求子。但是一次只能有一个愿望,而且要三年才有效果。
据说七夕的天河也能预知当年的收成。天河明显,收成好,粮价低;天河灰暗,收成不好,粮价贵。在一些地区,七夕搞个“小苗子会”也是一种许愿活动。
佛教传入中国后,汉人从佛经中吸收了这个名称,用来给娃娃命名。每年的七月七日,在开封府,“潘楼街东松门外的瓦子,周舟西凉门外的瓦子,北门外的瓦子,南朱雀门外的瓦子,马行街的瓦子,都有卖磨饮乐的,都是塑料小木偶”。事实上,宋末以后的磨饮酒乐已经不是小木偶了,相反,已经越来越精致了。莫埃利大小不一,体态各异,最大的高达三尺,堪比真孩子。制作的材料有象牙雕刻或佛手香雕刻,磨饮乐的装扮极为精美。有彩绘木雕作柱座,或红砂笼作罩盖,手中捧的玩具多以宝石装饰。磨喝音乐的费用往往高达数千元。
东京卖的磨饮乐,最精致的来自号称天下第一的苏州。用来进贡皇宫的磨饮乐,不言而喻,可爱精致,奢华无比,甚至用金银打造。其实,莫埃利应该是女性讨孩子的吉祥之物,但从莫埃利的一生中,我们找不到任何与七夕或讨孩子有关的事迹。尽管如此,崇拜磨酒乐的人们在七夕还是经常会手捧一片荷叶,所以很多孩子也会打扮得漂漂亮亮,手捧荷叶在大街小巷游行玩耍。
北宋汴京城的七夕节前几天,除了磨酒曲,还会有各种特产上市。如将蜡铸成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做成秃鹫、鸳鸯等动物的形状,称为“浮于水面”。还有蜡做的婴儿玩偶,妇女可以买回家,浮在水土中,以示对子女的吉祥,称为“化生”。七夕前几天,我们先在小木板上铺一层土,播下小米的种子,让它结出绿色的幼苗。然后我们在上面搭一个小茅屋,种上花草树木,把它弄得像田野里的一个小村庄,叫做“壳板”,或者把绿豆、红小豆、小麦泡在磁碗里,等它长出嫩芽,再用红蓝丝线扎成一束。南方各地也叫“泡泡聪明”,发芽的豆芽叫聪明芽,连针都换成了聪明芽,丢在水面上乞求聪明。七月也是荷花盛开的时候。也有人动脑子,把未开放的荷花掰下来,做成假的双头荷花,很可爱,很受当时人们的欢迎。
这些季节性植物的多彩图案充分显示了仲夏节的活力。夏天特有的炙热阳光,促成了七夕的另一个习俗——晒书晒衣。现代科学报告指出,阳光中含有的紫外线确实具有杀菌作用。关于历史上文人晒书晒衣的习俗,有几个有趣的小故事。
报道称,司马懿因为地位高,权力大,对曹操十分怀疑。鉴于当时政治黑暗,为了自保,他装疯,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放心,于是他派了一个密友去让历史暗中探索真相。那天是七月七日,装疯卖傻的司马懿也在家里晒书。令史溯离开魏武帝,魏武帝立即下令将司马懿带回府衙,否则可以收押。司马懿只有乖乖地服从,回朝了。另一类人,在乱世,通过堕落来表达自己的抑郁。他们蔑视礼仪,反对习俗。刘义庆《史·石硕余》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大家都印了书,只有跑去躺在太阳底下。当人们问他为什么时,他回答说:“我印刷书籍”。这一方面是鄙视印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肚子里的才华。晒肚皮也是晒书。魏晋时期,汉代的晾衣习俗为富家子弟创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看不起这种风格。7月7日,邻居在晾衣服时,看到货架上摆满了绸缎,令人眼花缭乱。阮贤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捡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我不能免俗,跟你说!”从这些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七夕晒书晒衣的习俗是多么的兴盛。以上抱怨大多是民间庆祝七夕的趣闻,但古代宫廷是怎么过七夕的呢?你是一国之君,皇室的排场自然不是平民能比的。南朝齐武帝曾建塔。每年七夕,宫人上楼取针,称为“穿针塔”。历史上著名的浪漫皇帝唐玄宗也非常重视七夕节。他在宫殿里建了一座乔奇大楼,高100英尺,可容纳几十人。此外,楼上还布置了各种瓜果和酒坛,用来祭祀牛郎织女。宫中嫔妃得九孔针五色线,月下穿针巧,同时有音乐表演,令众人效仿。
●七夕美食
适当的水果是七夕最有名的节日食品。妥妥的水果,又叫“琪琪果”,样式很多。主要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中华》将其称为“笑童”、“吃果纹”,而纹则包括持香、中奖。宋朝的时候,已经有七夕特有的水果在城市的街道上出售了。
如果你买一斤适当的水果,就会有一对穿着盔甲的娃娃,如门神,被称为“水果将军食品”。妥妥水果的做法是:先把白糖放在锅里融化成糖浆,再加入面粉和芝麻,拌匀,摊在桌上,晾凉,用刀切成长方块,特别摺成纺锤形的面团,煎至金黄。手巧的女性还会创作各种与七夕传说相关的图案。此外,讨巧用的瓜果也可以多种多样。或把瓜果雕刻成奇异的花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花纹。它被称为“花瓜”
适当的水果和花瓜是最常见的七夕食品。然而在历史上,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饮食习俗。例如,汤饼在7月7日流行于魏朝。在唐代,节日食品包括7月7日的蛋糕,7月7日被定为晒书节。三省六部每人给一定的酒席钱,称为“晒书党”。七夕也是一个适合配药的日子。据说是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是7月7日用露水配制的。吃一片药可以延长寿命十年,吃两片药可以延长寿命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料松子、柏子仁、叠荷叶等。,都被称为不死之药。比较实用的方子有干槐汁治痔疮,炒苦瓜治眼睛,摘瓜蒂治腹泻等等。
●王子的七夕
在众多的七夕传说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最受欢迎。古代皇帝有三宫六院是很常见的。每个后宫佳丽都想尽办法讨国王欢心,她们最大的资产就是美貌。不过俗话说,就算是三千人养尊处优的杨贵妃,看到秋迷的捐款,也会忍不住产生恐惧。
有一年七夕,在夜凉如水的永生宫里,杨贵妃望着天上的牵牛和织女,赞叹着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同时也对自己的地位深有感触。我不禁吐露心声。唐玄宗听后深受感动,于是立下了“愿永远做夫妻”的誓言。这段凄美的爱情,被后世文人墨客描述后,已是家喻户晓。
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洪圣的《长生殿》是文学史上不朽的杰作。“在七月的第七天,在长寿的宫殿里,我们在宁静的午夜世界里秘密地告诉彼此,希望成为一对比翼鸟,一起在地球上生长,一棵树的两根树枝。在天堂”在永恒的悲伤之歌中。也是传唱了一段时间的名句。
另一个浪漫的君主,南唐皇后李煜,死前在宫中过着优雅的生活。每到七夕,女人就被命令用宫里的一百匹红白骆马打开象征性的天河,第二天放好。宋朝以后,李后主过着软禁的生活。有一次七夕,因为思念故国,他填了一首“昨夜小楼东风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的诗,把从前的宫女叫进来唱歌。宋太宗知道后大怒,命令他去死。一代诗人死于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