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读的时候,学生齐读的效果好还是学生自由读的效果好?

一般来说,早读的时间多是30分钟。而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有效注意力的时间没有这么长。我们一般的做法是学生一口气读下去,读到下课铃响。其实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经典的文章诗歌,需要激情诵读,需要背诵。教师一定要范读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语气、节奏,感知内容,体会感情,可以组织学生齐读、领读、自由读。

形式一多,方法一活,学生就有兴趣,有热情,不容易犯困,不容易麻木。一般的文章,完全没有必要放声去读。

像小学的一些较长的课文《牛和鹅》《陀螺》《小英雄雨来》等等,初中的《邓稼先》《回忆鲁迅先生》等等,如果仍然让学生出声朗读,太费神,太费力,学生容易疲乏,也没有多少效果。这样的早读课,就要按照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默读略读,重点在于读中去感知,去思考,去概括,去品味,去理解,去批注。

总而言之,早读课该出声诵读则出声诵读,该默读则默读,该背诵则背诵,该思考则思考。目标要明确,指导要到位,形式要灵活,这样的早读课,才有趣味,才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