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坛之上的产品经理——获取记忆的应用技巧

这两天有个新闻刷屏:平安产险app开发团队的产品经理和技术打起来了,是那种真正的打架流血。有图为证:

在这炎炎夏日,看着打着,当然是我等着吃瓜群众的兴奋,更不用说为什么这么血腥了。于是大家编了很多情节:

看到瞳孔反射的方案我很惊讶,然后看到脑电波扫描我会满地打滚。。。但是,当事人显然没有感受到这种快乐。

有什么仇恨能让两个温柔的小白领在办公室大打出手?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会影响个人形象吗?不怕成为事业上的污点吗?果然,事件爆发后,他们立即被解雇了。和平声明义词:

看来这种情况是个例,是个人素质问题。最多是hr招聘不严格,公司没有责任,只是说他们是临时工。

不过我们是吃瓜的,不是吃素的,早就对产品经理和技术开发的矛盾无动于衷了,不然也编不出这么多欢乐桥。不知道平安是不是一片净土。总之,在网上搜索“产品经理的技术矛盾”,结果多达60万条。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况?产品经理和技术真的是天敌吗?

其实并不是。

很多年前,在软件行业,没有产品经理这个头衔。那时候叫需求分析师。需求由客户主导。分析师的主要工作是采访客户,然后将需求逻辑地组织成客户和技术开发人员能够理解的文档或模型。他们是客户和技术人员之间的桥梁,普通的高级分析师会同时获得双方的尊重。

自从互联网大潮袭来,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席卷所有传统行业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分析师变成了产品经理,真正的大客户变成了千千成千上万的小用户,我们无法一一采访。最多只能发个调查问卷,找几百个小样本做研究。当然,有钱的土豪团队也可以做AB版,就是在不知道一个功能好不好的情况下,简单的做两个版本,一个有新功能,一个没有,分别发布给两组用户,从用户反馈来判断是否受欢迎。另外,如果要实现的功能已经被业界主流产品实现了,那么就参考现有的实现,因为它们很可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然而,在一些产品大神不断出现之后,这种做用户调研、获取用户反馈的标准动作,逐渐变成了低x的行为——因为“真正的”产品经理应该超越用户和同行:

iphone的成功是如此耀眼,以至于乔先生本人已经去世多年,其“扭曲的现实力场”依然无处不在:很多人依然认为,只要苹果做了,就是对的。如今市值过万亿的苹果,是火与花的食用油。这不都是拜伟大的产品经理史蒂夫·乔布斯所赐吗?是他站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指点江山,引领我们这些普通人,告诉我们有这样的产品。原来这就是我们心中的需要!

企鹅帝国的崛起简直令人震惊。微信已经成为人体的一部分,不可或缺。连首富阿里爸爸都看;腾讯股票300倍的回报让小股民羡慕吐血。这辉煌不都是超级产品经理张小龙一手策划的吗?他就是传说中的隐士,绝世高手扫地僧,跳出三界,笑看红尘滚滚,微信在欢声笑语中诞生。当他掌权的时候,他变得轻松了,在江湖上混了三四年,于是天下统一了。

这是产品经理!于是生意不好的老板们发现,自己企业的核心问题是缺乏好的产品经理;投资人认为,产品经理耀眼的简历是团队是否值得投资的关键;产品经理很震惊,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太注重客户反馈。原来冥想才是获取需求本质的终极手段!

PM(产品经理的缩写)已经成为一个金矿岗位,市场对其疯狂,各种培训和书籍也层出不穷。有一本书,简单的叫《神一样的产品经理》。

这种思维发展到极致,就是PM成了事实上的CEO——在团队内部——他决定产品的一切,但不负责运营数据——那是运营团队的事,不负责产品质量——那是技术团队的事,真正的职位高,责任轻。

所以我们看到了各种奇妙产品的出现。他们要么忙着堆叠功能,要么热衷于“创造”需求。近期这类奇葩的代表就是新版的“得到”app。

以下是吐槽得到的分割线。

首先我要声明,它是一个优秀的知识服务平台,上面有很多优秀的课程。我自己也订阅了很多,也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它的经典专栏《罗辑思维》,甚至可以说在早期对我有启发作用。

但app的用户体验差异也是公认的,可以说完全低于平均水平。

首先,它从出生就有两个经典问题:

播放列表不能按顺序调整。要知道任何基于音频的知识付费产品,底层都是音乐播放器。你见过不能调整播放顺序的播放器吗?更何况这门听力课比音乐更需要整理。在应用程序中,默认顺序是相反的。如果一开始就决定逆序听(即先听新课,后听旧课),那么只能逆序听;估计没几个人愿意倒着听课,但如果你想按顺序听完一门课程的最后几集(课程每天都会更新,没听过的当然后面来),那就惨了。你只能从头开始下拉课程列表,看着它一页一页的滚动,直到最后一页。像罗辑思维这种500多集的大栏目,每次操作起来都感觉像个傻子。

先说收藏,先不说什么app提供内容。收藏是基本功能吧?听了一节课觉得不错,以后想复习或者分享,就有了收藏的动力。然而,图书馆里“我的收藏”的隐藏深度令人发指。请看截图:

以至于我在别人的指导下找到一次后,又忘记了,需要重新查阅。这真的是一个程序员的耻辱!我就想问一下,为什么“我的收藏”不在“我的”标签里?这个app其实是益智游戏吗?!

更奇怪的是,大部分课程同时有音频和文字稿,还需要分开收藏?而且收集的文字稿按照课程摆放的很好,音频却堆在一起!这是为了避免重复,让用户有探索的乐趣吗?

以上两个经典问题,不知道反馈了多少人。虽然app更新频繁,但是坚决不改。最近的一次重大改版被罗胖寄予厚望。先不说改版后的logo和风格有多丑。关键是直接扰乱课程秩序!

不能按照老师原来告诉你的顺序听课,要听app给的栏目。它会根据一个内部规则将一个类分成许多小列。这样划分的结果就是,你再也不想找一个月的某一天上课了,再也不想从头到尾开开心心听课了。有的老师的课程一周会放一次蛋,现在都分到同一个栏目了。听彩蛋是什么感觉?每一集的开头,你都会被“我们这周聊到xxx了”击中,然后你会想“我靠,他说的是哪一周?”

对于这次“产品升级”,用户的反应已经不能用愤怒来形容了。借用鲁迅的一句大话,就是“出离愤怒”。

你能感受到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吗?而罗胖对此的回应是什么?

是的,你没看错,而且说的很清楚,“我不听!”“我们正在进行一项长达百年的工程,所以你们这些小鸟不应该在这里吵闹。”我不知道天鹅的野心。“真的不知道有没有拿到平台上多达6.5438+05万人订阅的《梁宁产品30讲》。罗胖和清逸同学自己听过吗?

是谁给的勇气让app如此鄙视用户?是老板和产品经理的上帝视角,那种上帝般的满足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是引领市场的王者。其实人们太看重明星产品经理的作用了。乔布斯和张小龙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能力背景和市场机会:

*史蒂夫·乔布斯是老板,也是第一代企业家。他用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失去的创业经验做产品。即使没有后来的iphone,他的iMac和Pixar也是可以载入商业教科书的经典案例。

*张小龙虽然不是腾讯的老板,但也是第一代创业者。他创建的foxmail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邮件客户端;他是马花藤请到腾讯的大将,他有小马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即便如此,他的微信还是在与另一个内部开发团队PK获胜后投入市场。

*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王一弢和张小龙都是天才,有着远超常人的敏锐洞察力。它们是能够直观分析“大数据”的人形量子计算机。

更重要的是,如果现在有一个PM,他有乔布斯或者张小龙一样的才华,有大老板的充分信任,他一定会成功吗?希望其实很渺茫,因为环境不一样,所有的外部环境都在快速变化。就算乔布斯复活了,也不一定能再造一个明星产品。iphone和微信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一种黑天鹅事件,是天才的头脑、精明的资本和大众微妙的心态碰撞后复合反应的结果。

一个真正理性的产品经理,应该放下姿态,承认自己不是天才,更不是神,回归做产品的本源,脚踏实地的去倾听和梳理客户需求。

一个真正的老板,首先要分析自己的业务是不是由产品驱动的:确实有些公司是由优秀的产品做出来的,但不是每个公司都是,有些显然应该是由业务驱动的:比如美团、滴滴;其他的是内容驱动的,比如Get和Himalaya。这里再说一遍,虽然上面那么多东西,但都是针对app产品的,内容我还是喜欢的,包括罗胖。毕竟是他创造了这个平台和品牌,偶尔“晕倒”也是可以原谅的。

作为忠实用户,我真心希望它能洗心革面,它的产品经理能主动走下神坛。如果没有,那就换一个。对于获得这样一个平台,一个正常的产品经理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