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小组合作搞好语文教学
一,利用小组合作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积极作用,提高个体的学习动机和能力为目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与合作,从而完成* * * *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形式。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不难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合作预习,调动预习的积极性
预习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效果,预习是否活跃也影响预习的质量。但有些学生缺乏预习的目的和意识,忽视预习,上课疑虑重重,学习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合作小组积极参与课前预习,既能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语文教学需要大量的课外知识和资料。老师在安排预习的时候经常会让学生在课后找一些资料,每次都能看到谁找的多,哪一组找的多,找的好,这样学生就会争先恐后的通过各种渠道找资料。个人发现多了,小组的素材就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就充分扩大了。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获得的材料比老师预期的更多更丰富。但是,老师也要注意,学生有时会找到很多材料,有些材料还很长。如果要交流,就要占用很长的上课时间,影响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不沟通也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也为了不影响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要求老师安排预习和找资料,让学生对找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提炼,这样他们才会有时间去找更多的学生上课发言。有时候,鉴于小学生思维的随机性,在预习之前,老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设计一些思维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比较哪一组学生学习好,谁是小组中最优秀的人。学生认真预习,是为了表达自己。这样,在教学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B)实践中的合作,既有兴趣又有效率。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内容需要学生去掌握、巩固和熟练。比如生词,古诗的积累,重点文章的重点段落等。,应该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和掌握,提高正确率。这时,你可以以练习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在低年级的生词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小组成员轮流当小老师。他们可以把自己背单词的方法教给同组的其他人,看谁的方法好,推荐给全班同学说,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在合作练习中掌握新单词。记得初三教语文的时候,只说“播种”需要手,所以是手拉着手。但是我班一个同学说她的方法比我的好。我马上让她告诉你这件事。她说:“我们小组就是这样在实践中背单词的。当然要用手播种,所以要用手牵手。”多么精彩的解释!我当时率先为她鼓掌,引起了同学们更高的兴趣。高三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古诗词、散文,这就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但学生一般不会主动练习。这时候小组合作练习的效果会很好,可以分组进行通关比赛,让每组课后积极练习,然后就可以通关了,看哪组通关最快。这时候有人催你,你就有动力了。为了群体,也为了自己,同学们会花时间以更积极的状态去练习。此外,小组的几个成员也可以通过知识抢答的形式进行练习。一个人出一个问题,其他三个回答,也可以抢着回答。这种实践规模小,竞争大,学生参与的机会多,积极性很高。学生不仅在写题和答题的过程中达到复习的目的,而且提高了单位学习时间的活动面和效益。
(三)在合作阅读讨论中,相互激活思维,提高积极性。
语文教学是听说读写的教学,阅读很重要。阅读是理解和讨论的基础,但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老师让他们读,只是“休息”,直到老师问:“你读完了吗?”也会附和“看完了”,其实根本没看,也不会在后面的讨论中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如果在小组合作中进行“阅读”,小组成员会互相监督,互相认真阅读,在阅读中理解文章大意,在讨论中有所见解。在教学中,我经常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阅读,他们可以分角色阅读,分板块交流阅读,互相记下错误,让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认真对待。另外,在讨论过程中,组长首先要明确每个组员的分工,有的是记录者,有的是监督者,有的是总结者,对于平时比较“安静”的同学也有具体的分工。在相互合作中,你启发我,我启发你,学会补充,否定,反思,规范。如果在小组里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找老师或者找其他小组帮忙,最终达成* * *谅解。这样,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可以找出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各方面提高自己,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概括性,为以后的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D)合作开展活动和表演,增强团体凝聚力,提高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活泼好动,喜欢一些游戏活动。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组织课外语文活动,如作文比赛、书法比赛、课本剧、诗歌朗诵、成语接龙等。,让学生可以更广泛的参与,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在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中,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潜能,毫无顾忌地喷射自己的能量,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渐体验到合作的默契和参与的快乐。而且老师在点评学生表现时,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提出适当的修改建议。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作业,逐步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对语文学习更感兴趣,从而真正配合语文教学的发展。我在教田忌赛马、楚等课文的时候,因为课文比较容易分析和理解,所以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阅读,然后在最后一节课给大家安排表演,分组进行比赛。学生们的热情非常高。每次比赛结束,胜利者的欢呼和激动,以及成功的快乐都是发自内心的,无可替代,而失败者也不甘示弱。相反,他们会总结经验,为下一次胜利增强信心。小组合作给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
第二,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和实施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机会,真正释放了他们的思想。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意识。在交流互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态度,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了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就是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小组交流和探索,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的基础是学生要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仅自己动脑,还和大家一起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会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还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不习惯主动思考,不知道从哪里想到,更不用说从哪里开始,所以很难用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耐心,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师生融洽,有说有笑,大声朗读,议论纷纷。教师要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的长处,保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如:“你敢提问就是好的,说明你用脑子思考过了”“你的问题很有深度”。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或者没有积极讨论,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提出关键问题,如“如果你没有问题,老师就提一个问题,看你能不能回答”。这就要求他们在独立思考的时候,要发挥团队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试着回答。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了思考的欲望,培养了思考的习惯。比如在讲《灰鸟》的时候,有同学问“列宁为什么不直接问小男孩灰鸟去了哪里?”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只见同学们各执一词,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敢于思考、质疑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合作学习不是个体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要成功开展合作学习,树立分工合作意识至关重要。比如我在飞机遇险的时候学习,就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飞机脱险时,“机舱内一片欢腾”。小杨妹、周恩来和其他乘客在这个时候做了什么?你会怎么说?怎么会?请重现“船舱里一片欢腾”的场景。学生们分组分角色表演。他们表情丰富,配合默契。知识的掌握体现在生动的情景表演中,既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又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培养了合作学习的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讨论中,要考虑到想发言却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想读又不敢读的同学。老师要用鼓舞人心的语言给他们信心,比如“你很棒,你能行,你会读好的”,让他们鼓足勇气去说话,大胆去读。在小组内汇报时,让他们谈谈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讨论在小组内达成一个* * *知识,分别整理自己理解或不理解的问题,为全班交流做好准备。这个小组的所有成员都非常积极。这样就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解决了个人的难题,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听力习惯。
在讲课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听,只是举手示意,急于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或者干脆一副“不关他们的事”的样子。因此,培养学生的听力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听力习惯。比如让学生说“他们刚才说什么了?”“你明白吗?”“你有什么不同意见?”等一下。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懂得如何倾听别人,注意力也会逐渐集中。当然,这并不会在短短的几节课上就有效果,但是老师要有培养学生听讲习惯的意识,让学生开口说话,形成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小组成员发言时,其他同学必须认真听讲,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能够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其他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和独到见解。要让学生认识到认真听别人讲话是一种品质,是对别人的尊重。
(四),培养学生的沟通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展示自己,探索真理。交往的过程就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交往因其平等性,更能促进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性的发展,也使学生的个体思维通过交往成为集体智慧。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引导学生虚心倾听同伴的发言。特别是要认真思考与自己想法不完全一致的意思,善于倾听自己正确的部分,补充或修正自己的理解。说话的时候要以理服人,这样交流的内容才会不断深入。当学生说话不通用时,教师要及时引导,教他们一些表达意见的语言,如:“我觉得XXX说得很好”“我觉得XXX的意见是对的,但我有话要补充……”“我觉得XXX的意见不对,我的意思是……”教师要随着不同情况的出现,随时调整。当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胆小或自卑害羞时,我们要教育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他们不要害怕犯错。揭露缺点有利于进步。当个别学生过于争强好胜,唯恐落在别人后面,甚至不经过认真思考就先发言时,老师要教育他们学会思考,尊重他人,有准备才有高质量的发言。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为了培养孩子的交际习惯,教师要给孩子提供充分的讨论时间,让他们敢说敢说,鼓励他们使用礼貌的语言。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有学生个体的努力,也有小组成员的合作。在群体交流中,大家自由争鸣,畅所欲言,合作非常愉快。这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智力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培养,乃至素质的全面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让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多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主实践,总结学习经验;发挥学生的各种优势,积极交流,合作学习,互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沟通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学生之间差异带来的教学问题。如何有效地将自主合作学习方法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合理分组,优化组合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组织。一般来说,小组由四六个人组成。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根据小组成员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性格的差异,教师让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力求互补),并赋予每个成员在小组中的具体职责:比如“版主”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过程,安排发言的顺序;“记录者”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督学”要检查组员的学习情况...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团队成员可以定期交换分工。
由于学生在智力、能力、喜好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使他们互相学习,最大限度地互相帮助,合作小组一般不提倡自愿组合,学生的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因为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友谊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共同努力的团队,我们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种分组方法:①利弊结合。对于更重要、更难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例如,在“威尼斯的船”的教学中,在欣赏完威尼斯美丽的风景图片后,让学生了解“马克?为什么吐温只选择一只小艇来写?”。这是一个主导全文内容的问题,对于部分同学来说比较难理解。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交流,有些同学肯定会很快说出答案,但对于另一些同学来说,他们只是在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时候我们采用优差生交叉合作的方法来组织学习。在优生学的驱动下,学生可以得出“船看起来更有特色”、“船夫的驾驶技术不错”、“船的作用很大”等结论但这种交叉合作并不总是适用的。如果盲目使用这种方法,资优生不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学困生也容易自卑。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第二种方法——平等的学生合作,A、优秀的合作,给他们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他们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得到跨越式的发展;b、合作性差,在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时,让学困生相互合作。因为基础相同,他们可以毫无顾虑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在教《威尼斯的船》第二段的时候,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语言用不同的方式概括船的外形,基础差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来回答。
(二)、做好分步学习计划工作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也不同,特别是在语文阅读中,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更为明显。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是一个研究课题,也是一个大问题。我在具体教学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就是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考虑到能力的差异,作业分成不同层次的问题。有的同学只需要解决基础问题,有的必须完成更高层次的问题。对于那些理解力强、思维活跃的同学,适当增加一些思维拓展训练,在解题和讨论中互相帮助。这样可以让全班都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满意自己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最能利用的课程资源。
(三)合理引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差,教师在采用合作学习时需要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争执和耽误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一定要注重引导,努力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1)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有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避免个别学生垄断时间,给每个学生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避免同时争着说的无效学习行为。因为班级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老师不可能一个一个管,这就需要学习小组中有一个核心人物来组织小组的学习行为。这个核心人物一开始可以是老师指定的,可以是老师组织的学生团体认可的,也可以是学生自发认可的。③在小组工作时,学习伙伴之间难免会有意见冲突。没有正确的引导,群体成员往往会拼个你死我活,导致学习的偏差。所以在组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判断、总结。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辨别哪些观点与自己相同,哪些观点与自己不同,避免交流中雷同过多,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学习、思考和讨论。自启蒙以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自己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展示自己的学习思路,进行群体判断和综合,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最后,通过反思和深化,发现新的深层次问题,从而促进小组学习的进一步深化。例如,在讲授“年轻音乐家杨可”这一课时,学生们被允许有一些时间自学,并提出他们不懂的问题。然后老师在课堂上收集问题。比如学生们问:①为什么人们叫扬科小音乐家?② Janko自己做了一把喜欢的小提琴,却要看别人的小提琴。为什么?③为什么热爱音乐,有音乐天赋的Janko,就为了看一眼,就碰小提琴被打死?教师应该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通过阅读来解决这些问题。然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其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合作来解决,有些问题由老师深入分析,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前两个问题的答案。最后一个问题涉及到当时波兰的封建社会制度。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从扬科的悲惨生活中受到教育,激发学生对剥削制度的痛恨和对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同情。
(四),教师注重启发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让小组活动后的交流更加顺畅,与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一致,往往利用学生小组活动过程中巡视的机会,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想要的结论,甚至借机安排下一环节的教学内容和程序。表面上看,这种教学,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充分讨论,教师放下架子,参与其中,但本质是由于。新课程对教师介入学生讨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及时了解他们的“解难”和“提问题”,及时把握可以挖掘的教学资源。每当教师介入学生的讨论时,都应该把重点放在为学生做好合作学习上,而不应该为了追求课堂表面的完美而剥夺学生通过合作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按老师预设的程序按部就班。
教师应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合作学习之前,创造一个良好的合作学习基础。教师应采用直观、生动、贴近学生生活学习实际的教学方法,再现课本提供的情境,如一些实物、图片、声音、视频,或使用一些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在合作学习中,当中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参与到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使学习更进一步。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后,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开始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比如,在教“年轻的音乐家Yanko”这一课,讨论“为什么人们称Yanko为年轻的音乐家”时,我发现很多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Yanko可以把任何声音听成音乐。肯定了这一点后,我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一个极其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进一步学习。Yanko热爱音乐。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的重要形式。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要否定其他方式,取代其他方式,而是要让合作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共同发挥作用,丰富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我们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努力实现我们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