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后,“高富帅”回国连续三年教授“春蕾少女”。
本报记者范实习生周洪光
六天,差不多是17岁的李亚生暑假能度过的时间的一半。
从2010开始,这个就读于加拿大温哥华圣乔治中学的小留学生,暑假里已经连续六天在河北深泽县农村中学当“春蕾女”支教。
在六天的时间里,“春蕾少女”感受到了“西式”的教育,而李亚生了解到了陌生的农村。
身高1.80米的帅哥李亚生,是名副其实的90后“高富帅”。三年前暑假回国,听父亲说起我正在参与的“春蕾少女”项目。李亚生表示希望我能用我学到的东西帮助他们。
“志愿服务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在社区中的地位,让人们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部分。”李亚生对加拿大老师的话印象深刻,志愿服务也是他留学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但很快,他发现在农村中学教书和他熟悉的“志愿者”经历并不一样。
李亚生从小生活在城市,12岁去加拿大留学。李亚生对农村和农村的同龄人一无所知。
第一节课,李亚生被介绍为“加拿大留学老师”。其实坐在下面的30多个“春蕾少女”大多和他同龄,有的甚至比他还大。
课程进行的并不顺利——第一天多媒体无法切换,第二天国外课件与国内系统不兼容,第三天电脑无法上网...
虽然他提前很多天就开始熬夜备课,但学生们对这位“洋”老师的课程并不“买账”。
起初,李亚生想教“春蕾少女”英语语法,却不知道这是她们平日里学的东西。“当时提问的时候,大家都低头看书,看来我是真的震惊了——这些东西还需要讲吗?”
后来,李亚生的教学内容不再是“英语语法”。“我能带给他们的不是简单具体的知识,而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更广阔的视野。”
纸杯递水,信任退后...李亚生把这些有助于增强团队意识的游戏移植到了本地。而一场“男女分校好不好”的讨论,让来自一所男校的李亚生和一群同龄的女生感受到了思维的差异,在对抗之后,他们有所收获。
三年三天六天,李亚生感受到了“春蕾少女”的变化:“她们越来越开朗自信了。”在课堂上,在增进了解的问题上,一个女生会笑着问他有没有女朋友,就像他的加拿大同学一样。“这是以前没有的。”
在这三个6天里,李亚生也收获了很多。“与其说是单向教学,不如说是相互交流的‘夏令营’。”李亚生说。
在教学中,李亚生经历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上“旱厕”方便,遇到了苍蝇;我的腿第一次被黄蜂蛰了;第一次因为贫穷而面对同龄人,体会到梦想的力量...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李亚生这三年来新认识的“春蕾少女”都会问的问题。闲聊中,这些品学兼优的农村穷姑娘和他聊得最多的是理想。“梦想是他们战胜贫困、努力奋斗的巨大动力。”
再过一年,李亚生也将迈入大学校门,现在已经开始准备升学。大男孩坦言,和“春蕾少女”反复谈了自己的梦想后,梦想变得更加清晰。
然而三年来,每一次告别都是艰难的。那些单纯的女生会一改平时的羞涩,含泪藏起李亚生的行李,锁上校门——她们想用这样的方式留住这个同龄人。“被需要是幸福的!”这个一直衣食无忧的大男孩认真的说道。
现在,在“难忘的六天”和“难忘的144小时”两个QQ群中,李亚生和“春蕾少女”虽然相隔千里,却可以继续互相诉说自己的生活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