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的起源
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皇帝们有一个春天祭祀太阳,秋天祭祀月亮的仪式系统。
早在《李周》一书中,“中秋”一词就已有记载。后来贵族学者纷纷效仿,在中秋节观看祭拜,把心情寄托在天上一轮又亮又圆的月亮前。
就这样,这种习俗流传到民间,形成了一种传统活动。到了唐代,人们更加重视这种祭月习俗,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到了明清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与春节齐名。
作为中国的法定假日,中秋节也是一个家人团聚的重要节日。其影响已波及东南亚、日本等国家。2006年,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的习俗文化
庆祝中秋节的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地方习俗也不同。下面分享一些常见的过节方式~ ~
1,吃月饼。相传元末,江苏泰州抗元起义领袖张士诚趁中秋节人多,互赠圆饼,饼中夹有“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纸条。大家看到了蛋糕里的纸条,就像是一个“鞑靼人”在这个夜晚一起犯下了各种罪行。事后,大家吃饼庆祝起义的胜利,并正式把中秋节的圆饼称为月饼。如今,中秋节吃月饼意味着家人团聚。
2.去月球。在中秋节的晚上,还有一个特殊的活动叫做“走月亮”。在皎洁的月光下,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三五成群地出行,或漫步街头,或秦淮河上缺船,或上楼看月华,有说有笑。如明代南京有望月楼、戏月桥,清代狮子山下有望月楼,都是游客“走月”赏月的景点。
3.中秋节。祭月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习俗。据历史记载,早在周朝,古代皇帝就有在春分祭祀太阳,在夏季至日祭祀大地,在秋分祭祀月亮,在冬季至日祭祀苍天的习俗。其礼拜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它位于四个方向:东南和西北。如今,北京的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月的地方。
4.玩灯笼。中秋节有许多游戏活动,首先是玩灯笼。玩灯主要是家庭和孩子之间的事。在广州等地,中秋之夜会举行中秋活动,树会竖起来,意味着灯会高高竖起。孩子们在父母的帮助下,用竹纸做成兔子灯笼、杨桃灯笼或方形灯笼,横挂在短杆上,再竖在高杆上。它们科技含量高,色彩鲜艳,为中秋节增添了另一道风景。
5.舞龙。舞龙是湘钢中秋节最传统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日晚上开始,铜锣湾大坑地区连续三晚举行盛大的舞龙活动。这条火龙有70多米长,用珍珠草扎成32节龙身,里面充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一带的大街小巷热闹非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和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
关于中秋节有月饼起义、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砸药、玄宗故事等传说,其中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最为著名。
1,嫦娥奔月女神。
相传嫦娥偷了丈夫后羿向西王母乞求的长生不老药,飞到了月宫。然而,琼玉,高处不胜寒,而所谓“嫦娥应悔偷仙丹,而青天暗夜心”正是她寂寞感的写照。后来,嫦娥向丈夫吐露了自己的悔恨,说:“明天就是月圆之夜了。你用面粉做药丸,圆圆的像满月,放在屋子西北,然后不断叫我的名字。午夜,我可以回家了。”第二天,按老婆说的做,然后嫦娥果实从月中飞起,夫妻团聚。中秋节给嫦娥做月饼的习俗也由此形成。
2.吴刚伐广西。
《南天门》中的吴刚离月亮中的嫦娥很近,但他经常玩忽职守去迎接嫦娥,玉帝知道这件事后,气得派吴刚去月亮上砍一棵叫月桂树的大树。如果吴刚没有砍倒桂树,他就不可能回到南天门,也不可能见到嫦娥。
吴刚砍啊砍,从冬天到夏天砍了半年,快要砍树的时候,玉帝派了一只乌鸦到桂树上,唰的一声,就把吴刚挂在树上的外套拿走了。吴刚立刻放下斧头,去追乌鸦。衣服收回后,吴刚回到树上,看到所有被砍下的枝叶又在树上生了出来。于是,从此以后,每当吴刚要把桂花树的枝叶全部剪掉的时候,乌鸦就站在树上大叫“哇,哇”。只要吴刚停下手中的斧子看一眼,这棵树就会重新长出枝叶。
就这样,年复一年,吴刚砍倒的总比这棵桂树多。只有在每年的8月16日,才会有一片叶子从月球落到地面。谁最勤劳,金叶子就会飘向谁,谁家就会有无尽的财富。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习俗、文化和传说的知识都在这里。有什么要补充的,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