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生活化游戏的环境
作者:陈艳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任何孩子都离不开游戏。在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后,我知道,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游戏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在游戏中通过操纵再现生活。小班的孩子天真,没有经验,对“娃娃屋”、“小医院”、“理发店”再熟悉不过了。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游戏,我觉得环境的创设对小班幼儿的角色意识和行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创造一个熟悉孩子生活的环境。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第一次来幼儿园,对家庭还是有很深的依恋。所以开学的时候,我班创造了两个平行的游戏:一个大娃娃屋和一个小娃娃屋,还有一个超市和一个理发店,给孩子增加了很多亲切感。
孩子来到教室,就开始玩锅、做饭、洗碗、洗衣服、抱娃娃等。,这些都反映在一些自然和现实生活中。可见,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孩子玩游戏的参与度更高,主动性更强,创造性更强。
2.合理安排游戏空间。
游戏空间安排的合理性直接影响游戏活动自主性的发展,所以把各个区域分开,有利于孩子更好地玩游戏,互不干扰。我从实际出发,合理利用班级的每个角落进行合理划分。因为教室不大,布局有点过于拥挤,导致孩子的一些活动没有开放。通过对游戏的观察和孩子的需求,我做了很多改进。起初,有两个独立的娃娃屋,有独立的房间、浴室和厨房。空间相对宽敞,导致玩偶屋拥挤,其他地方没人,角色之间没有互动。所以我们马上调整了两个娃娃屋,一个在厨房,因为孩子喜欢做饭,卫生间和房间是* * *用的。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发现孩子在卫生间房间的时间很少,多是去医院。孩子在游戏中的交流增加了,愉快的情感体验也增加了。
为了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更容易互动,每个游戏中孩子们的椅子都搬到餐厅里,中间空间更大。另外,根据孩子的玩耍情况,娃娃家的环境是全封闭的,超市是半封闭的,医院是开放的,午睡室和储藏室是爸爸妈妈上班的地方。我善于利用教室、午睡室、餐厅等场所,让孩子自由选择,因地制宜自主玩耍。
3.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传递要根据儿童游戏的发展不断调整。
儿童游戏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儿童游戏情境或主题的需要而变化,发挥潜在的教育功能。
小班的孩子要有丰富的素材,同样的素材数量充足。就像两个娃娃家一样,饺子、馄饨、面条都很充足,有利于孩子用同样的零食招待客人。等孩子玩一会儿,再减少零食放在超市,让孩子知道物品不能在超市买。再比如:刚开始的时候,理发店里有很多发夹,丝带,化妆品。理发师不熟悉这些材料,不知道如何使用它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观察和引导,物资及时投放。现在理发师可以正确使用材料,为新娘和新郎装饰丝带。
我班的两个娃娃屋,家庭成员(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一样的。我班用不同的服装来区分两个娃娃屋,一个有头饰,一个有服装,让小朋友喜欢,大家也能很快理解。在教研活动的展示中,前来观摩的老师们建议,小妈妈的头饰要做得更有思想,更有特色,可以做成小而细的卷发,方便孩子更好地识别和区分。我觉得他们说的很有道理,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小班的孩子把游戏当成真实的生活,我们的素材应该更真实,以促进游戏的不断进步。
通过我日常的学习和实践,对角色扮演环境的创设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收获。将生活融入游戏情节,营造生活化的游戏环境,增强儿童的角色意识,促进儿童的交际能力,才是角色游戏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