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是否需要重视学生品德的培养,学校德育应该怎么做?
曾经看到过一段话: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面试中回答关于在哪里学到最重要的东西的问题时,答案出乎意料的是幼儿园,然后他解释了一下。他认为“好的东西要和朋友分享,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整理好,东西要放好,做错了要道歉,学习要多思考”。正是这些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促成了他的成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形成习惯。
在实际教育中,我们经常发现老师下了很大的功夫,但是学生的习惯养成却收效甚微。于是有人感叹“书不好教,人不好教。”传统的道德教育重在教化,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让人们学会高尚、美好、庄严,教化或多或少是追求神圣。但今天,道德教育必须从神圣的讲坛上走下来,走向世俗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体验什么是社会公德和传统美德。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降低要求,贴近实际。
我们在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出要求时,往往会忘记学生的身份,把学生当成成人来对待,所以要求太高太抽象,孩子很难达到。所以要降低要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比如把“培养自理能力”换成自己的书封面,写上自己的名字;自己系鞋带,自己背书包等等。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将行为习惯营造成主题鲜明、简明易懂的儿歌形式,让学生乐于背诵,潜移默化地培养道德情操。
不灌输,不说教,变“裁判”为“教练”
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泛泛而谈的说教,要么模棱两可,要么左耳进右耳出,教育效果很差。这时候,老师就不要再当“裁判”了,要充当“教练”,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比如有的孩子会撒谎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行为,老师可以组织学生看《狼》、《匹诺曹》等动画片,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撒谎。让学生认识到说谎的危害,下决心改正这种坏习惯。
3 .言传身教,注重榜样的作用。
字典里的榜样是指值得学习的好人或好人。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有着不容置疑的威信,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可以被模仿的。所以,教师不能只专注于要求学生的各种行为,然后像检察官一样检查学生做得怎么样,像法官一样评判学生的对错,而忽略了自己在与学生互动中的表率作用。要求学生书写完整,老师在黑板上写字不能乱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老师每天要早到校;要求学生随意捡垃圾,这样老师就不能把纸屑留在脚下。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学生。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身边的朋友。他们一起学习,每天一起玩游戏,在同样的事件中经历相似的情绪,在他们中间树立榜样,真实可信,是孩子迫切模仿的对象。老师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组织纪律的时候,如果我们说xxxt的同学已经坐好了,其他同学就会马上把手上的事情做完,像那个同学一样坐直,尤其是大三的同学。这一招屡试不爽。
4仪式教育:打磨成长中每一个重要的日子
仪式是神圣而庄严的气氛,是丰富的活动,是意义深远的庆典!升旗仪式、开幕式、入学仪式、加入仪式、成长仪式、毕业仪式和颁奖仪式对学生来说是独特的日子和难忘的回忆...教师可以抓住这些好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行为习惯养成平台。
一是开展“打电话”、“问路”、“排队坐车”、“逛超市”等小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从游戏中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二是开展“系鞋带”、“戴红领巾”、“梳辫子”等趣味竞赛,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做自己的事等良好习惯。三是开展学生不良行为研究,如“压岁钱怎么花”、“小学生该不该去网吧”、“在家打工换钱怎么样?”“好习惯从我做起”“做文明礼貌小学生”等主题辩论赛和班会,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第四,结合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母亲节让孩子给妈妈做一个手工礼物,带领学生参观社区老人,劳动节让学生学一门家务...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得到启发和教育,形成良好的习惯。第五,让学生定期画手抄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形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良好习惯,并将手抄报张贴在班级公告牌上,供学生浏览,互相学习。每期手抄报都选择最好的编辑和设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将这种喜悦转化为养成行为习惯的动力。第六,结合电视普及教育节目,如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开展汉字听写大赛、成语接龙大赛、谜语大赛,激发学生好奇心,养成正确书写和使用汉字的良好习惯。
6 .充分发挥各学科的教育功能。
养成行为习惯的主阵地不仅仅是课外实践活动,还要“润物细无声”地进入学科课堂。注意,耐心倾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敢于探索,密切合作;广泛阅读和勤奋积累...这些好习惯,要随着各科的教学,悄悄浸入孩子心中,成为孩子学习进步的好帮手。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而不是把学生习惯的培养当成班主任和德育老师的事,深入挖掘自己学科的德育点,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严格课堂纪律,明确作业要求,认真检查和反馈布置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7及时纠正不良习惯
坏习惯一旦形成,就有了天然的驱动力和心理惯性。很多孩子能意识到自己有不良习惯,但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反复出现。所以,当学生出现不良习惯的苗头时,老师一定要及时纠正。永远不要因为忙或者觉得是小事就把事情放下。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正。首先要指出不良行为的弊端,然后教给学生适当的行为标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错的,怎么做才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