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战争——抗美援朝(七):血与钢的斗争
公元1950 165438+10月28日,朝鲜战场上的巨变在世界上引起的一系列反应,让历史学家眼花缭乱了半个多世纪。
165438+10月28日凌晨5点左右,在京的毛主席正在给远在朝鲜的彭发电报,要求消灭美军三个师时,被称为总会为自己的失败开脱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从东京发来的电报让华盛顿惊慌失措:“这个总部已经做了力所能及的一切,但它所面临的局势超出了它的控制和权力。”
美国总统杜鲁门得知这份电报的内容后感到很惊讶。仅仅一个月前,远东总司令还在威克岛上很轻松地告诉他,华北已经不是问题了,现在他却忧心忡忡地告诉美国:“显然,我们目前的军事实力不足以应付这场不宣而战的人战,天时地利人和对他们更有利。”
当天晚上9点,在抗美援朝志愿军司令部,彭正在拍手为113师的龙元里鼓掌。
与此同时,美国驻日本东京大使馆,晚上9点50分,麦克阿瑟正在与被他紧急召回的盟军东西线主官沃克和阿尔蒙德将军商讨对策。这次会议从此饱受诟病,前线崩溃在即,将军们却被召集到大后方开会,美日军事科学家称之为“最奇怪的会议”。
会议最终决定停止对东西线的进攻,迅速将盟军撤退到平壤和元山进行保护。
撤退成了四天前发起北进攻势的盟军避免灭亡的唯一选择。
美国学者评论说:“第八军司令沃克研究了中国人的特点后,发现他们纪律严明,敢打敢拼,百折不挠。他们喜欢从营级到军级使用包围战术。一旦他们获得了优势,他们会立即利用这一优势。但和朝鲜人一样,后勤供应也是致命弱点。”根据巴顿“一旦做出决定,就不要拖延”的建议,沃克决定将部队撤回到最佳防御位置。无论多远,他都会在指挥官中国第38军和第42军完成包围之前安排好一切。
战场上的志愿军总司令彭,要在朝鲜实现消灭毛主席一战的盟军主力的热切期望。这取决于每一个在朝鲜山区战斗的士兵。然而,对于这些已经耗尽体力和精力的士兵来说,要完全阻断强大对手的退路,是一项难以想象的艰巨任务。
郭忠田,113师337团1营1连二排长,负责龙源里北山葛仙岭下面的一个山头,离公路只有50米。他的部队有个特点,规定什么都可以扔,除了武器弹药,干粮袋,小铲子。所到之处,他动员士兵不吃饭挖工事。
这个连从朝鲜开始就是预备队,没有向对手开过一枪,但是很多士兵因为挖工事,手上都磨出了血泡。
1营的阵地正好卡在了由北向南的路上。1营部署1连,阻止敌人从北方南逃。2排占据的阵地正好在马路的一个拐角处,地形非常好,飞机和大炮打不到他们。
29日上午,从三所分流的大量盟军逼近阵地,他们是从南方撤出的美军主力。郭忠田指示战士张忠祥瞄准前方吉普车,打响了他们抗美援朝的第一枪。
当时,只有轻武器的志愿军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抵抗对方的坦克。他们虽然不会爬山坡,却可以在下面的公路上横冲直撞,用身体对抗钢铁坦克,就像古罗马的斗兽场一样。
士兵们不得不用炸药炸毁坦克,他们在第二天黎明时用完了炸药。还活着的士兵冲向坦克,把一捆捆手榴弹塞进坦克的履带里,但美国的坦克手很快就能修好,中国士兵只好再冲过去引爆炸药。
打坦克基本是两个人打。第一个士兵受伤了,炸药没有放好。一个排长急了,拿着炸药冲上去,结果把敌人的第一辆坦克炸了。后面一辆高速行驶的坦克撞上了前面一辆损坏的坦克,于是从南面撤离的联军车队和坦克就被这两辆坦克挡住了。
阻止南方盟军的战斗正在进行,从顺川以北增援的美军骑兵第一师杀到了守军后面,试图打通他们称之为攻击岭的撤退通道。
双方士兵把机枪和枪管都染红了,激烈的战斗让中国士兵重新评估眼前的对手。
战场上的美军士兵几乎都来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日本部署的占领军。因为投降的日本彻底放弃抵抗,占领军在那个岛国过着非常悠闲的生活,所以一度被记者形容为榻榻米上的部队。
但这些看似闲散的士兵,过惯了太平日子,却还在实战中厮杀,导致防御阵地险象环生。
志愿军113师337团2营比1营稍晚到达战场。他们刚刚占领阵地,还没有在敌人发动进攻前构筑防御工事,所以阵地很快就被敌人冲走了。进攻阵地的对手立即包抄1营的后面。一旦他们的企图实现,将切断与敌人正面激战的1营的后方指挥、弹药投送和伤员后送。
1营教导员陈跑去组织反击,可半路上发生的事情却出乎他最大的意料。他突然遇到一支队伍,他们就是之前突袭过武陵桥,然后按照军方的命令继续开路的军方特遣部队。这对于处于危机中的陈来说无疑是一个大救星。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手里没有一兵一卒的陈对特遣队指挥员、侦察部两个科长、副科长说:“请你们务必替我占领目前的主攻高地,确保我阵地这一边的安全!我要去团里报到!”两位科长毫不犹豫,立即命令侦察分队跑步占领高地。阵地回到2营手中,被撕裂的缺口挡住。
至此,美军三个师的主力被困在李凤鸣、桂川、三所里、龙源里之间的包围圈里。只要突破三所里、龙源里的出口,就能打开一条出路。
进攻与撤退,包围与突破,一场震撼人心的血与火的战役正在朝鲜的冻土上滚滚展开。
美军可以在开战的任何时候编织一张铺天盖地的战网。一个支援炮兵营在20分钟内发射了3000多枚炮弹。
即使陆路运输出现问题,美军不仅可以从天而降武器弹药和食物,还有牧师(美军有牧师制度,营以上单位都设立牧师,军队利用牧师巧妙地利用宗教将士兵的幻想和寄托化解为对事业的忠诚和对指挥官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和威士忌。而且战场上的伤员和死者的尸体可以通过空中走廊快速撤离,不仅大大减轻了作战部队的负担,对士兵来说也是极大的心理安慰。
因为美军有足够的弹药和汽油,为了防止装备被冻坏,规定每30分钟发射一次武器。美军的连长还有一个额外的任务,就是强制疲惫的士兵定期更换湿袜子,以防冻伤。
而中国军队的作战环境要差很多。因为没有制空权,所以频繁遭到空袭。白天,他们只能躲在山谷和岩石的缝隙里,躲避凝固汽油弹造成的火海。晚上,他们在月光下出来战斗,黎明时不得不躲藏起来。这种月光攻势大大限制了攻击速度。
战争初期,美军一个师一万多人拥有1400辆车,而一支四万多人的志愿军只有几十辆畜力车,剩下的物资只能靠人力搬运。战斗遍布数百公里的崇山峻岭,志愿军几乎可以获得零补给,全靠随身携带的微薄物资支撑战斗。这些物资弹药只能供应7、8天,所以7、8天后战争就结束了。
有的志愿者一行几十人,所有食物只有三个土豆。很多人只能靠找敌人的食物生存。敌人白天进攻,志愿军晚上反攻。战斗结束后,打扫战场时,收集了敌人留下的一些弹药和食物,这些食物就成了志愿军充饥的东西。部分美军被志愿军包围投降后,发现中国士兵经常不顾美军汽车上的补给就冲过去,让部分美军士兵溜之大吉。
对手利用空中优势,以绞杀战术破坏中国的军事运输,长度超过20米的桥梁全部被炸毁,日夜封锁道路,补给极其困难。由于伤员只能等待担架队靠人力慢慢运送,有的送到后方医院时已经成了冻僵的尸体。
1950年,朝鲜冬天的严寒是历史罕见的,晚上气温降到近零下40摄氏度,是志愿军唯一一次战斗。严寒造成志愿军大量非战斗减员,很多战士手脚被冻成了烂肉。连手雷的线都拔不出来,导火索也不发火。近70%的迫击炮炮管因为冷缩打不着火,战士们的手都粘在了炮弹炮管上。
在这场极度不对称的较量中,中国的军队只能依靠数量优势和传统精神力量。守卫战非常残酷,但是敌人非常猛烈的炮火仍然没有瓦解和打乱我们的阵地。战士们很坚定,听从指挥,说什么都不会动。有的公司只剩一个班了。除了炊事班和几个通讯员,连队干部不多,但还在地上。
中国的军队有个传统口号——人在阵地!一旦一块土地被指定为阵地,防守者的生活就与他息息相关。换句话说,人生在位置上。
朝鲜战争期间,有一件事让后来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陈赓感触颇深。美军指挥官给一个师长下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某个阵地。接替麦克阿瑟担任总司令的李奇微将军立即把这段话一笔勾销,说只有集团军司令本人才能对一支大部队下达这样的命令。除非我亲自勘察地形,观察现场情况,确定有必要这样做,否则我绝不会下达保卫阵地的命令。
而中国的军队却比美国军队更献身于死亡。“人在阵地”“誓死坚守阵地* * *”之类的命令,往往出现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决策和石头往往是身处困境的战士坚持战斗到最后的武器。
这个时候中国军队的连队只剩下20人左右,以前是近200人。失去的阵地依靠肉搏战手榴弹和刺刀将他夺回。
盟军突破前沿阵地,使337团的指挥所一下子暴露在敌人的威胁之下,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正在这里的副师长刘海清立即喊道:“指挥所不能乱!谁都不许动!”并立即组织反指控。政治部主任王树瑞站出来请战,带领突击队冲上山顶,用刺刀尖挑着阵地。
为了便于行军和潜伏,几乎所有的中国军队在过鸭绿江之前都把重炮留在了江北,所以他们一开始能使用的武器只有小型迫击炮和配备少量炮弹的轻武器,唯一能装备较多的就是手榴弹。手榴弹的投掷距离只有30多米,这就决定了它们只能进行近战。在战斗中,美军发现扑向他们的中国士兵似乎并不知道对由子弹和雨水组成的死亡之墙的恐惧,就连美国士兵也不禁叹息。
在战斗中,美国军队被中国人民欺骗了。被轰炸得喘不过气来的志愿军排长郭忠田,让人在旁边的荒山上挖假阵地,引来大批美军飞机盯着攻击,浪费了数百吨弹药。
中国人被美国军方欺骗了。被志愿军压到阵地前沿的敌人挥动白旗表示投降,113师337团1营1连1出去投降。但他们刚离开工事,敌人突然开火,造成一个班大部分伤亡,敌人趁此机会冲向阵地。虽然守军最终夺回了阵地,但遭受损失的指挥官却十分苦恼。
双方来回交锋,每一次易手都在阵地上加了一层尸体,以至于参战的美军士兵把这片山林称为墓地。
战斗开始前,郭忠田命令士兵在一块巨石下挖洞建造掩体。当时在美军猛烈的火力扫荡下,他居然掩护了自己的排的士兵,创造了以仅受一点轻伤为代价,击毙敌人200余人,缴获枪支9支,汽车58辆的战例。可谓是战争史上的奇迹。战后战士们对这块巨石深怀感激,有人在上面写下了“救命石”的字样。战后,该排被志愿军总部授予郭排称号,被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意志大大出乎盟军的意料。在许多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军回忆中,他们都高度评价中国人民志愿军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美国历史学家亚历山大?比万曾评论说:“朝鲜战争是国家意志之间巨大冲突的竞技场。”这可能是向中华民族解释其价值的最佳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