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2.端午节起源于龙舟节;3.端午节起源于夏季的至日;4.端午节起源于恶日;5.端午节起源于人们祈求“男女共构精气,改造万物”的“成人节”。接下来,我们就来逐一说说上面的说法。
首先,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这种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朝的吴郡《续齐之和》和北周的《荆楚之时》。
相传屈原政治失败,楚王昏庸,新王继位,楚国灭亡,楚国都城被秦军攻破后,跳入汨罗江殉国。他死后,被龙困住了。为了纪念他,每年的这一天,世人都会把五颜六色的粽子投入水中,以驱赶恶龙。
这种说法流传最广,为公众所熟知。我的家乡在内蒙古东北部,也就是广义的东北。在东北,大家基本都相信这个说法。小时候从父母和孩子那里知道这个说法。包括后来上学,从老师和书本上也学到了同样的东西。尤其是屈原跳江前的那句天下名言:“天下浊水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故我能见。”|"
另一种说法是:
也有人说,屈原投汨罗江后,人民立即赶去划船救屈原,船一路划到洞庭湖,却不见屈原的尸体。当时下着雨,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江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
从这个角度来看,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都是与纪念屈原有关的活动。
二、端午节源于龙舟节。
这个说法出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他的主要理由如下:
(1)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扔进水里经常被蚊子和龙偷走,而赛龙舟。
(2)人种穿越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以“形似龙”的习俗。
(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当然,古往今来,许多学者或历史学家对端午节的起源进行了各种考古论证,有各种说法,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端午节起源于夏季的至日。
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南北朝梁宗谷编撰的《荆楚时代年谱》。原始记录写着:“在夏季至日日吃粽子”,但在以前的5月5日的习俗中没有提到吃粽子。因此,在南北朝时期,端午节并不是指五月初五,而是指夏季至日的“正午”节日。关于赛龙舟,隋代杜太清的《玉烛集》把划龙舟列为夏季至日的娱乐活动。
第四,端午节起源于毒月恶日。
先秦时期,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邪日。《吕氏春秋》中的《仲夏》规定,人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历史上著名的《史记》和《孟尝君列传》中的孟尝君,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亲要求母亲不要生他,认为“五月生的孩子,比一家人还长,对父母不利。”《风俗通》失传,“相传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所以在这一天,人们要驱毒辟邪,在这一天沐浴木兰,挂艾草,穿彩绸,禁欲。
所以从上面的典故和文献来看,五月五日是毒月之邪日,是有一定出处的,且不管是否迷信,这种说法毕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然而,挂艾叶和彩丝的活动仍然在民间广泛流传。我相信这是保存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好方法。
五、端午节源于“成人节”人们祈求“男人和女人形成本质,改造一切”
按照这种观点,端午节只是辟邪的手段之一,而吃粽子和花生是传宗接代,其根本意义在于为粽子祈福。
这个说法也印证了古代看孩子传宗接代很重要,也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
我所知道的端午节:
1,端午节又叫端午、端阳、重阳节、中元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玉兰节、粽子节等等。
2.我的家乡在内蒙古东北部。那里端午节的习俗是:①五月初四,去野外折柳枝,挖艾叶、山椒。这些东西准备好后,分别放在大门、屋檐、窗户上,据说可以辟邪。等到过几天,艾蒿干了以后,晚上就可以点燃了,据说可以驱虫。(2)端午节前几天,人们会去市场买芦苇叶、马立安(即包粽子的“绳子”,也是一种植物)和糯米。买回来后,他们会将芦苇叶和马立安浸泡在水中几天。端午节那天,各家各户会开始包粽子,煮粽子,煮粽子的锅里会放几个鹅蛋。据说吃了粽子煮的鹅蛋一年都不会生病,这是人们关心的表现。端午节前,大人们会去市场购买“葫芦挂件”(如下图),以表达驱邪平安之意。
这一天孩子们会在手腕和脚踝上戴上五颜六色的绳子,这也是一种驱邪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