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裂舌》看日本当代男女小说:裂舌 结局
摘 要:日本自古有着好色文学的传统,而这些好色文学中又表现出深深的哀愁、迷茫与绝望。本文以《裂舌》为例,试图从传统与现实等方面论述当代日本男女小说的特征,从而了解日本人的民族性。
关键词:情色 物哀 枯与寂 后现实主义
引 言
《裂舌》是日本十九岁青年女作家金原瞳的处女作,于2003年获得日本第27届昴文学奖,并在2004年获得第130届芥川奖。
小说主人公是一个最初迷上身体改造、最终把舌头一割为二,而后又迷上文身的19岁反叛女孩。女孩邂逅了脸上挂着金属环,背上刺着龙图案的文身男青年,并为他那两股裂开的舌头所痴迷,在男青年的诱惑下她在自己的舌头上也穿了环,从此迷恋上了身体改造,在男青年的引荐下,女孩认识了从事身体改造职业的另一个男青年,三人有着混乱的性关系。小说的结尾很迷离,女孩的男友被性虐致死,而女孩的另一个性游戏者,即有可能对男友施虐的身体改造师却让女孩感到了温暖。著名作家村上龙对该小说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裂舌》细节真实,无懈可击。从时下年轻人放纵的生活方式中,捕捉到了偶尔闪露出的纯粹的情感。小说不仅构建出光怪陆离的神秘世界,同时也深刻传达了生于现世的女子心情,充分展现了处于后现代文化中的“新日本人”反叛、孤独和迷失的生存状态。作品中大胆描写性及心理阴暗的内容在中国的读者看来都是耸人听闻的,但在日本却能成为畅销书并为资深学者所赞赏,获得日本文坛的纯文学奖,这种价值取向在我们探讨以下的几种现象后,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一、日本男女小说的“艳”与“哀”
日本文学自传统故事开始就追求艳情,艳情是指男女情爱,绝非爱情,它多指男女邂逅之缘,追求的是性爱。日本艳情文学的传统,应该说来源于大和民族远在初时期性生活的开放和对生殖器的崇拜。① 神话传说中的日本起源就和性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古事记》中有关于日本诞生的起源的神话描写。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是男女两神,奉天神赦令,从天而降,看到一对情鸽亲嘴,他们也学着亲嘴。目睹一对 结合,受到启发,不能自制,伊邪那歧男神便问道:“你的身体怎么样?”伊邪那美女神答道:“我的身体逐渐完整了,唯有一处没有闭合。”伊邪那歧就说:“我的身体有个多余的地方,那么就献给你吧。”伊邪那美同意了。于是这对男女神便合二为一,最后生下了日本诸岛以及支配诸岛的天照大神和八百万神。② 在以叙事为主的传说故事中,性的描写虽然赤裸,但并不猥亵,它表现的是自然和写实。此后,日本古代各种文学样式,大多以爱与性作为主题,逐渐形成日本文学的好色审美理念,《源氏物语》便是确立日本好色文学的旷世之作。这种好色不完全是汉语中的色情的意思,“色”也有色彩和表情之意,而好色包含肉体、精神与美的结合,包含灵与肉两方面一致的内容。好色文学以恋爱情趣作为重要内容,探求人情与世俗,把握人生的深层含义。③ 《源氏物语》讲述的是男主人公与多名女子凄美的情感故事,是一部古典静雅而又美丽哀婉的“情感小说”。整部作品充满着一种古典静雅而又美丽哀婉的意境风格,开启了日本“物哀”④ 的时代,但这部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对日本文学仍有深远影响的爱情巨作,表层却是采花天才的风流传奇的一生。这就是日本人对于美学的理解,对于情与爱,性与灵那暧昧的分离和统一。
时至如今,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日本的文学作品有着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但好色、物哀、写实的风格依旧存在。金原瞳《裂舌》看似反叛小说,小说内容惊世骇俗,涉及性爱、暴力、身体的改造。作者要传达的当然不是顺应社会的价值标准,而是通过此类年轻人狭隘的生存空间来展现这种空虚感的可怕力量,麻木的心灵只能通过改造身体的疼痛来获得存在的感觉。但她的作品始终是贯穿着日本式的美学——物哀。小说里充满了伤感的情调以及爱与性的悲哀。文身师和主人公完成文身之后都发出来哀叹:“这是人生的又一次出发?最高境界的麒麟刺完了,觉得没啥可留恋的了。”“我的龙和麒麟结了最后一次痂,也脱完了最后一次痂,完完整整地为我拥有了。欲求颇多的我总是渴望占有。可是所谓拥有又很可悲。”⑤ 小说最后说女孩在身体上刺青、舌头上穿环时,只是单纯为满足叛逆的心理,但最终因为失去男友而加快了“裂舌”过程,在剧烈的生理疼痛中反衬了其情感从麻木到复苏的过程。一些新锐作家认为,从对这些人的生活表象的残酷描绘,让我们看到残酷后面的情感方面的感伤和哀愁。宫本辉说过,“读完金原瞳的《裂舌》,突然觉得我的心里留下了某种东西。于是,我又看了一遍,就觉得她关于细节的描写非常到位,同时也明白它给我留下了什么。是‘悲哀’”。池泽夏树也说,《裂舌》总体来说是一部伤感小说,所以稍微有些害怕。场景也很华丽,这或许又是一种纯爱吧。但笔者认为小说似乎流露出日本传统文学作品的哀婉,但大胆的性爱描写游走在色情小说的边缘。译成中文的小说经过译者删减中国读者勉强可以入眼,原作中性事的赤裸描写,大概也只有日本人才能认为是纯文学著作吧。
二、日本文学作品中展现的生死观
作品《裂舌》中对死亡的追求也体现了日本小说的又一大特色。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自杀身亡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说过“死亡是日本美的源流,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死亡”。此外还有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太宰治等文化名人无一不对死亡抱有敬意和仰望。他们认为,在生与死之间没有绝对的距离。当人生之巅峰过去,当对生命本身已然没有了期许,与其让肉体苟活,不如让灵魂归去,让身心在死灭中得到永恒的升华和静寂。这种思想在作家们的作品中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小说《裂舌》中有一段描写,女主人公从文身师的店里返回的途中,心里突然觉得灰暗,“我强烈希望我不要活在这个世上!还希望在彻底黑暗的世界里燃烧自己”⑥。
日本是个岛屿国家,远离大陆,海洋性气候明显,虽然气候湿润,却经常有突发性的台风。夏末秋初期间,台风频繁袭击日本,给日本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破坏。尤其让日本人惴惴不安的是:日本国由于受横贯日本列岛的“环太平洋断裂带”的不稳定性的影响而地震较多、火山活动频繁。即使是因其景色壮美而成为日本艺术创作中经常描写题材的富士山也是一座典型的火山锥。可以说,日本人脚下的土地是不稳定的,所以地理原因使得日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中有一种刹那感,对待生死,这一民族有着其独特的领悟和解读。长久以来,樱花作为国花被日本人民所喜爱,这也有对生死观的寄情和寓意。樱花花期短暂,在绚烂盛放过后,于一夜之间决然颓败,这种超然决断被日本人所欣赏,进而转为信仰。在日本民族的生死意识中,他们钟情短暂,看重瞬间之美,对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终止能够淡然视之。